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光斗 《经济月刊》2012,(1):160-161
如今,消费者选择商品或品牌的准则不再是“好”或“不好”这一理性观念,而是基于“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态度观念。  相似文献   

2.
有些人喜欢生活平淡无奇,有些人喜欢生活波澜不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今天的选择,决定你明天的生活”,你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你又将如何选择呢?你准备好了吗?“只有当准备和机遇相遇时,才可能打造出成功的你”!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具有经济理性,“道德人”具有道德理性。“道德经济人”实质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因此,“道德经济人”的行为选择状态是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并存的双重理性。因此,在讨论“道德经济人”的行为选择状态时,认为人的正常行为是从一定的理性出发,反映了人对于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思考,解决了人的行为的形式与内容,“道德经济人”个体的外部性经济行为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增加,其结果具有互利性。  相似文献   

4.
宋国青,何许人也?高人也!他是诺奖得主、理性预期学派掌门人卢卡斯的学生。作为国内一位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多年来他对中国宏观经济各项指标的预测最为准确。更有周其仁等令人尊敬的经济学家说,在他们眼里,中国的宏观经济学即宋国青。而在财经媒体圈子里,宋国青又往往被“神化”了。在记者、编辑们的描述下,宋国青仿佛是一位专攻疑难杂症的老中医,再复杂的脉象也能把握分明,他的言论往往被记者们奉为圭臬。更要命的是:事实证明,宋国青往往是对的!总之,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5.
郭子鹰 《商周刊》2013,(19):67-67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我颇为喜欢的一部小说,也是我看过多遍的一部电影。很多人在里面看到爱情,很少人觉得主角是旅行。电影开头,有个成功的中年女作家,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品评意大利一座小城的风骨、建筑的格调、教堂花窗的品位、乡野田园的风韵,辞藻那么优美且华丽。我却只记得在一旁静听的一对老妇人,其中一个问另一个:“我们是不是在那里见到了矢车菊?”别人笔下阴影浓厚的喀布尔,她只记得那里蓝天很美。这选择,难道不勇敢?  相似文献   

6.
“上帝目光所及,即可交易”——本文试图应用“庸俗”的经济学将花前月下的爱情纳入理性分析的框架,将纯美的爱情与锱铢必较、讨价还价的市侩行为相类比,用成本收益分析爱情中选择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赵华 《经济研究导刊》2009,(35):224-225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每每带有悲剧色彩,在西方文学作品关于神职人员的爱情描写中,便有了“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相似文献   

8.
冲动的理性     
“大多数时候,我们往往凭借着冲动去做一件事情,在喜欢思考的经济学家眼中很可能根本不符合我们自己的根本利益。”这是刊登在全国最有名的文摘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而在该文中,作者还引用了一个神经科学家所描述的一个丧失冲动的病人,基于理性计算而没有办法做出决定,给人所带来的恐怖感。而作为一个以经济学为专业的人,本人的个性也非常冲动,  相似文献   

9.
高雷  罗阳  李芬香 《生产力研究》2007,(2):21-22,36
现代经济学是从决策效用出发来理解效用的。通过效用最大化范式,经济学家反过来再推断经济主体的决策和选择。文章认为这样是错误的,因为经济主体经常为了维持其“自我价值”不选择他真正想选择的事物。当经济主体得不到某样他想得到的事物时,他经常为了要面子而说他不喜欢这事物。但是,当被强迫接受他并不喜欢的事物时,他为了保住面子而表现出对这事物的喜欢。这类“非理性”行为尽管会降低经济主体的物质效用,却能给予经济主体心理上的满足和主观上的舒适,增加他的总效用,所以其实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10.
“同屋博弈”与全球环境管理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大气污染为例,针对当今国际环境问题合作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矛盾对立的现实,建立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指出,如果作为博弈双方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行为都是建立在“长期个体行为理性”基础上,即都以实现自身长期利益为目标,那么双方都应该选择“真实有效合作”;如果双方中只有一方的行为是建立在“长期个体行为理性”基础上,而另一方的行为是建立在“短期个体行为理性”的基础上,那么双方只有选择“真实合作”以上的策略,才可能解决当前的环境难题。  相似文献   

11.
提到《长恨歌》的时候,有些论者总是习惯用政治教化的观点剖析它的主题,往往把李隆基、杨玉环的艺术形象和历史形象混为一谈,在“女色亡国论”的传统观念下观察和判断历史的兴亡,从而认为《长恨歌》写的虽然是一场爱情悲剧,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一场政治悲剧。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在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时,人们要么认为它是政治讽喻,要么认为它是政治  相似文献   

12.
现在,有个别领导同志一听到顺耳之言就眉开眼笑、心花怒放,一听到逆耳之言就紧皱眉头、心生不快,谁说与他观点不一的话,就被认为谁是“找事”、“添乱”、“出难题”。下属知道领导的这个嗜好,汇报工作时往往掩盖事情的真相,专拣领导喜欢的说。甚至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满嘴瞎话,直把领导“忽悠”得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的汉语语境中,“国家理性”的论说表达了这个时代关于大国崛起的光荣和梦想,又传递出有关国家构建的隐忧和疑惧.但论者往往忽略了“国家理性”具有突出的二元性特征,即在“国家理性”中存在着权力与伦理、自然与精神、政治与道德之间永恒的张力,“国家理性”一面总是趋于向价值领域自我提升,一面又循环往复地堕落为纯粹的权力冲动.这种二元性使国家绝无可能转化成一个完全道德的建制.尽管从历史上看,不周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家理性”,但只有遵循国家之精神和价值维度,依照法治维护正义和人权的国家行为,而非仅仅出于“必需”的国家行为,才是真正理性的.我们不仅需要诉诸普世价值确立“国家理性”的限度,更应以宪政和法治的方式约束“国家理性”.这正是当下中国面临的双重任务:重建价值秩序和建立宪政秩序.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纳税理性的建构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循经济人假说及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着重分析个人“纳税理性”对纳税行为的选择,以及各种因素对纳税理性的影响。最终试从制度安排的完善角度,探讨如何构建我国的纳税理性。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具有经济理性,“道德人”具有道德理性。“道德经济人”实质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因此,“道德经济人”的行为选择状态是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并存的双重理性。现实中,“道德经济人”能够很好地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在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共同支配下的“道德经济人”占主导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晓青 《经贸实践》2008,(7):49-49
“一个城市并不缺少书店,但往往缺少有文化想像力的书店。书店不仅仅是个经营的场所,更应该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杭州枫林晚书店的创办者朱升华的这一番话,几乎可以代表杭州所有民营文化书店多年来所坚持的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17.
胡秦葆 《开放时代》2001,(6):112-115
文学必须表现爱情 爱情是美好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既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又是一个聪明、睿智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有着较为原始和旺盛的文学艺术创造能力。他们从“杭育──杭育”式创造活动开始,即开始讴歌爱情、赞美爱情。爱情在他们心目中,是圣洁而美好的,也是值得吟咏和歌唱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据有关研究者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中有一百多篇是描写和表现爱情的。孔子曾经高度概括地说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  相似文献   

18.
“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成长小说并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在性格发展时期的经历和冒险故事,更着重描写人物道德和心理发展过程。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和未知世界中有意义的生活。由于那时展现给成长小说主人公的机会与那些在那个时代长大的人的真实经历极为吻合,成长小说特别适合那个时代不断发展的中产阶级的价值需要,迎合了他们在文学指导和思想启迪上的趣味,因此变得较为普遍和流行。  相似文献   

19.
“化妆笔有爱丽丝,香水有梦巴黎。”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女孩子对上述上海化妆品品牌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0.
范建军 《财经研究》2003,29(2):8-16
本文对为什么在分要经济中人们要遵守游戏规则这个问题给出了分析“规则”、“相机抉择”和“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的一个一般化的理论框架。虽然本文在模型中假定“政府”和“公众”为动态决策的两个特定的利益主体,但是在理性预期的理论框架下,本文的结论几乎适用于所有利益群体的动态决策过程。我们认为,选择最好的规则,而不是选择最优的政策,才是政策实践的常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