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武汉作为全国"农改超"先行的特大城市之一,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农改超"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市场主体利益关系复杂、超市生鲜食品营运成本较高、超市农业发展滞后、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制度环境不够宽松等制约因素.为此,需要调整利益关系格局、培育壮大生鲜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超市农业、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和营造"农改超"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
基于河南省郑州市214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建立二元选择Log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合作社是否参与农超对接的因素,然后使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程度的因素。估计结果表明,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的决策行为和程度,受到合作社基本特征、合作社生产特征和合作社销售特征等3类变量影响。  相似文献   

3.
"农超对接"是一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我国自2008年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以来,"农超对接"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此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定义、模式、阻碍因素、对策为重点,对"农超对接"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针对当前"农超对接"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以期为"农超对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业信息越来越成为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农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需求具有很大的迫切性。依据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内容,信息科技类企业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目标为在"助农增收"和"帮农致富"服务过程中企业价值最大化。围绕信息科技类企业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目标,提出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对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三农",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弱质性产业,这种弱质性在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和交换领域导致最初的农业衰微.但是.最初衰微的农业经过政府主导型财政支农、市场跟进型金融助农和企业反哺型工业强农这些后天强势化改造,最终能够将落后的传统农业改造成先进的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6.
《全国商情》2012,(11):57
中国零售业生鲜经营的年度盛会,在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支持下第四届中国零售业生鲜经营高峰论坛以"把握源头采购,加强配送加工,扩大对接规模"为主题,围绕政策导向和市场要求,针对农超对接、零售企业生鲜采购、生鲜配送与加工、门店销售、国际最新商品与技术趋势等话题进行研讨。本届论坛将公布由协会发起并组织评议推选的"百个农超对接示范项目"(第二批),部分示范项目企业将分享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自第一家台农企业1981年落户漳州以来,福建成为大陆对台农业引进合作的密集区。闽台农业的合作推动了海峡两岸职业教育的全面交流与合作,建构“海西高职会计教育先行区”具有现实的意义。建立先行区可以从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试点、两岸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平台、打造“对台会计交流基地”、闽台会计学历与执业资格互认制度、台湾人才在闽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农业信息越来越成为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农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需求具有很大的迫切性.依据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内容,信息科技类企业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目标为在“助农增收”和“帮农致富”服务过程中企业价值最大化.围绕信息科技类企业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目标,提出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对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三农”,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对农产品流通成本和农超对接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调研数据,得出传统模式亟待改进的必要性。探究了农超对接的新模式,即加入专业农超对接服务公司向各方提供信息服务,使得超市、农业合作社、第三方物流紧密结合,并基于原数据计算出新模式下农超对接流通成本,最终得出该模式下流通成本被大大降低,农产品价格被有效控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产品终端流通模式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贸市场是我国农产品终端流通的传统模式.近年来,"农改超"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悄然兴起.但由于"农改超"牵涉因素较多,且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切身利益,因此要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好农贸市场的拆迁、安置问题,降低社会成本,为农贸超市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下大力气建立稳定的生鲜食品供应链,确保居民消费农产品的净福利不减少.  相似文献   

11.
马峰 《西部金融》2001,(10):36-37
一、杨凌示范区的建立 杨凌是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聚集了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等十一家科研教学单位,农、林、水学科健全,科研实力雄厚,在中国农业特别是在西北农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由于杨凌的特殊历史和农业科技的特殊地位,国家于1997年7月建立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相似文献   

12.
农业会计核算所针对的目标即为农业企业,这其中主要包含了农、林、牧、副、渔等与农业生产活动有关联的企业。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较大的地区性差异,因此不同的地区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采用的制度措施、组织形式等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的调整。本文主要就目前我国农业会计核算所表现出的特点予以简要的阐述,进而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给予我国的农业会计核算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政府引导农产品进行"农超对接",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产品流通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研究了国外"农超对接",提出我国"农超对接"的产生背景,分析目前"农超对接"的优势,指出其运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完善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研究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问题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湖南省湘潭市通过“企业+农户”、“农超对接”、“休闲农业”、“工业旅游”和“服务外购”等多种经营模式,有效实现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其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模式的主要经验启示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深化分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流转,壮大集体经济;培育龙头,推进产业集群;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等。  相似文献   

15.
政府引导农产品进行“农超对接”,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产品流通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研究了国外“农超对接”,提出我国“农超对接”的产生背景,分析目前“农超对接”的优势,指出其运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完善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家有梦想的企业是值得寄予厚望并得到祝福的。这种祝福不单纯因为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超常规发展速度(2007年到2008年10月22个月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合计22911万元),还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而非农业强国所潜藏的无限市场空间与发展机遇——这正是决定企业未来走向的大势所在。  相似文献   

17.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而建立有效的农业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与先导。因此深入研究"企业+农户"组织模式投资专有性问题,建立一个独立于农户与企业的专业中间组织,解决因边际回报不足而产生的双方投资不足的动机问题和当前"企业+中介+农户"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发展提供新的路径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有序推进离农农民市民化并逐步退出其承包地,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Logistic模型对河南、湖南、四川和重庆4省市1 086离农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寻求最大化经济补偿收益及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是离农农民退出承包地的两大动力引擎;离农农民退地意愿和行为受退地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约束;离农农民非农收入水平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将对农民退地进城产生促进作用;对退地后工作稳定程度及生活状况的预期,是离农农民考量退地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不但要消除“城乡二元制度性壁垒”,还必须消除“城乡二元经济性壁垒”;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考虑农民退出土地的意愿,要充分保障退地农民的权益,切实降低退地风险;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购房补贴力度,以降低离农农民的退地进城成本;应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离农农民的退地能力。此外,还要建立传统身份农民退出与职业农民进入的联动承接机制,以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承包地退出补偿是对离农农民放弃合法土地权益所造成效用价值损失的合理补偿,是增强离农农民承包地退出内在动力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各地在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中对离农农民承包退出补偿的探索,存在补偿依据不清、补偿构成不合理以及补偿资金不足等问题。承包地退出补偿是对离农农民放弃土地承包权所造成的所有效用损失进行的补偿,应包含对承包地的"生产资源价值""保障价值""财产预期价值"和"其他价值"的补偿。目前我国各地农民的离农程度、离农类型差异较大,应分情况、分类别建立差异性的承包地退出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国家安定的根本保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弃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必须面对和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的前途和命运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兴衰成败紧密相联。如何提升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改变农民生活状态,改善农业从业者的劳动环境,有效化解中国新生代农民“弃农”问题,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