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通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通市为例,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南通市1978~2004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发展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以全国为参考区域时,南通市经济资源承载力始终处于富余状态,土地资源承载力则始终处于超载状态,而综合承载力存在由超载变富余的趋势;②以江苏省为参考区域时,南通市经济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以及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③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参考区域,南通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承载力富余,而经济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指出转变资源的管理方式,促进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南通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济宁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济宁市为研究区,山东省为参照区,计算了1996~2005年济宁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结果表明,济宁市各项资源承载力都处于超载状态;济宁市自然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占较高比例,是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通过济宁市相对承载力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济宁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了武汉城市圈九个地区的相对资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并分析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以全国为参照区,城市圈总体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2)以湖北省为参照区,城市圈9个地区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的地区明显多于富余的地区,且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其中武汉市综合承载力富余度最大,黄冈市资源承载力超载最严重。因此协调区域自然与经济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提高整体的资源承载力水平是武汉城市圈和谐快速发展的难题与关键。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计算了河北省1978~1995 年相对于全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资源承载力,并对其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①河北省的综合资源承载力呈现平稳的上升趋势,且始终处于富余状态;②土地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经济资源,是河北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③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河北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对河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现状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两个结论:①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河北省的综合资源承载力超载;②以全国为参照,河北省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地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计算1980-2002年惠州市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与全国和广东省的区域对比,惠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都处于富余状态,而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则处于超载状态,除1993年外,惠州市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和经济资源承载力保持了较协调的发展,水资源还有较大的承载潜力。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1995~2004年间湖北省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相对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过程;①湖北省人口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经济资源成为湖北省的主要承载资源;②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湖北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③湖北省内发展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有效协调省内区际关系保证整体可持续发展是湖北省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了湖北省2000~2007年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情况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湖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与中部其他5省相比,除湖南省外,湖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湖北省的水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高于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是湖北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与湖北省的平均水平相比,湖北省17市(州)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建议采取综合措施,促进湖北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1978-1995年江苏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江苏省的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土地资源,是江苏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从1982年开始,江苏省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进入相对富余状态;③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区差异较明显,南部地区处于富余状态,而北部地区处于超载状态;④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陕西省地处西北内陆腹地,其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承载潜力是生态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集成极差变换、均方差和综合评价法,从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筛选了34个基础指标建构评价体系,运用2009—2016年的数据对省域及其省内市区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进行评价。[结果](1)资源环境压力,陕西省整体较小,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属于省域的高压力区,咸阳市、西安市为中等压力区,宝鸡市、延安市、商洛市、汉中市及安康市为低压力区;(2)资源环境承载力,陕西省整体较大,西安市为高值区,咸阳市、安康市、榆林市、渭南市、汉中市、宝鸡市、铜川市为中值区,延安市、商洛市为低值区;(3)西安市、安康市、宝鸡市、汉中市和商洛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处于富余状态,咸阳市和延安市处于临界平衡状态,榆林市、铜川市、渭南市处于超载状态。[结论](1)环境支撑是陕西省的短板,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2)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等需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型及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承载潜力最大的西安市受经济及人口压力增长因素影响,应更加注重疏解人口、产业向外转移;(3)尽管安康、宝鸡、汉中、商洛也处于富余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但需要适度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究地处我国西部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特色农牧区欠发达资源富集型城市的耕地、建设用地、矿产和用水等资源的保有状态和运行情况,以应对整个区域未来转型发展需求,[方法]基于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统计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针对新型资源型城市榆林市耕地、建设用地、矿产和用水等资源的承载力状况进行计量分析与统计评价。[结果]榆林市耕地承载力均衡,粮食可以维持人们的正常消耗,但耕地发展潜力有限;建设用地承载力因城市化进程持续扩张处于"临界超载"状态;而能源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富集盈余,能够保证足够的区域发展需求;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成为制约榆林市能源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论]基于分析评价结果,给出灵活运用土地政策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推动高端能化产业转型发展、开发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省辖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全国为参照区,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各省辖市相时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发展承载力、综合承载力、超载比例以及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时承载力的贡献率,结合相对承载力研究成果,提出了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方法,分析了山东省1978~1998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表明,山东人口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经济资源成为山东主要承载资源;1982年以后,山东省的综合承载人口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进入相对富余状态。  相似文献   

13.
济南市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承载力成为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的一个基础;通过对济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和预测,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发展模式,评价其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其生态型城市群建设、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结合研究区2001-2009年有关统计资料,从社会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3个方面构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法对研究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2000-2002年的快速增长阶段,2002-2006年的波动后的缓慢增长阶段及2006-2008年的持续性快速增长阶段,并与社会经济子系统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基于评价结果,就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多数是从土地承载力、生态安全等角度考虑耕地保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对经济因素考虑较少。本文通过对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内容的分析,构建指标体系,在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土地开发利用结构状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金融信贷安全四方面对我国31个省市土地资源经济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支撑物质系统。水资源的利用及其承载力研究是区域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以黔南州为实例,分析了当地水资源变化趋势和用水结构变化,应用"承载人口数"定量研究黔南州地区不同福利生活水平下的水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规模,并对几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水资源承载力不能就水资源单因子研究地区人口承载力,应根据地区资源因子找出承载力的控制因子。黔南州喀斯特人口承载力的决定性限制"原位性资源"是土地资源人口承载的极限,地区水资源丰沛,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有足够的空间,建议在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承受性,通过工程措施提高黔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推动黔南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