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民自治价值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村民自治的科学内涵为逻辑起点,在简要回顾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比较详尽地论证村民自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当代价值.即村民自治构建了当代中国农村新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机制,创设了当代中国基层民主新的游戏规则和操作程序,确立了当代中国农村政治文化现代化新的发展目标,提供了当代中国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新的逻辑生长点,从而阐明在社会需要中应运而生的村民自治是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高层声音     
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相似文献   

3.
如何制约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是当代法治社会建设要回答的一项重大课题。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把公共权力关进‘笼子’里”。文章就这个结论探讨分析了制约公共权力的若干因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好三个方面:权力应在民主监督机制下正确运行;权力行使者必须形成自律机制;加强法律制度对权力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4.
余超文 《南方农村》2020,36(1):37-43
农村公共权力日渐呈现异化的趋势。通过长期实际的考察和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自治制度的不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不顺、乡村社会的无主体性以及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因素等是导致农村公共权力异化的主要原因。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落实“四个民主”、改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构建“乡政村治”新格局、强化村民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以及深化集体产权改革壮大集体经济等,以此实现农村公共权力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5.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处理好农村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文章从权力和资源占有的角度把当前中国农村阶级阶层划分为:农民、农民工、农村管理者、私营企业主和农村知识分子.他们之间既有不同的利益追求,这是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一致的根本利益,这是团结和谐的基础.要使农村各阶级阶层和睦相处,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善于通过农村党组织找到农村各阶级阶层在一致利益基础上矛盾斗争的边线,合理化解矛盾,实现利益整合.  相似文献   

6.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我国农村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持久动力。但是,在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经济发展程度、政府权力集中以及农民承担风险能力弱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在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背离其建立初衷的异化行为。文章以甘肃省26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样本,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发主体、制度建设、管理和盈余分配上均存在有一定的异化现象。文章以"罗虚代尔原则"和"国际合作社联盟新原则"为指导,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赋权法,对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异化现象从4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异化现象较为严重,异化度高达55.17%,认为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从主体的明确化、制度的规范化、管理的民主化、利益分配的公平化和发展环境的最优化5个方面对异化行为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7.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我国农村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持久动力,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政府权力集中程度以及农民承担风险能力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背离其建立初衷的异化行为,本研究以甘肃省26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样本,运用调查数据,从章程、生发主体、管理和利益分配四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异化现象,并认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生发主体身份模糊,合作社法人及成员身份的不明确是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异化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陈春 《农业经济》2008,(3):26-27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以湖北省为例,分析了目前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并剖析了湖北省深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即农业发展环境欠佳、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组织形式单一、利益调节机制不规范、区域发展失衡等.最后有针对性地从主导产业的选择、龙头企业建设、利益联结机制的协调、产业组织形式创新及改进政府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加速、农民就业方式多元化,收入差异化导致了农民分化,形成了富裕阶层、中上阶层、普通阶层和无固定收入阶层等,但是,村庄社会并没有伴随经济分化出现阶层隔离现象。这是因为地缘、血缘及地方规则等仍然发挥着重要连接作用,有效弱化了经济分化可能造成的阶层隔离,形成了“有分化无分层”的社会结构。所以,构建农民分化型村庄的治理秩序,需要借鉴Z村的实践逻辑,通过血缘地缘激活村民的情感认同,跨越阶层属性,以集体经济强化阶层的社会属性确保村民的社会权益,以公共活动保障调整社会关系格局的互助空间提供情感互动,以村规民约为治理提供软约束,保障公共权力的中心地位,强化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关联,弱化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区分,再造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塑造有组织有活力的村庄社会。  相似文献   

10.
论村民自治与社区管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对我国村民自治历程回顾的基础上,认为推进乡林民主政治的真正难题在于政府权力过大,农村社区党组织的权力生成机制以及精英阶层对农村社会稳定的担忧。而乡村公共管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大量乡村公共部门为收费而存在,没有为农民提供所需的公共品服务。文章认为应该建立一种公共品供需平衡的乡村治理结构,并提出应将村民自治制度函步推进到乡镇一级,推动乡村民间组织发展等建设。  相似文献   

11.
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村庄运行机制嵌入乡、村关系和村级治理的具体情境中。文章以"乡镇政府行动类型——村庄利益密集度——村庄社会团结度"为分析框架,在呈现不同类型村庄中目标管理责任制机制的差异化基础上,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政府权力的非正式运作以及村级任务推进方式等方面,归纳出目标管理责任制在村庄运行的一般逻辑。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村庄运行过程实质是国家权力传导至村庄社会并在与村庄社会互动中彰显自身的过程。而对目标管理责任制村庄运行机制的类型化呈现和总结,为审视现代国家权力的实现基础提供了依据。藉此,文章最后在国家权力的村庄实现基础方面作了延展式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农村社会持续分化和阶层、利益群体界限逐渐清晰的背景下,我国农村阶层关系出现了阶层之间利益分化及需求多样化与平衡及满足、聚合力与离合力、政治意识多元化与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有序流动的正当需求和层际间隐性壁垒妨碍流动等矛盾。这些矛盾增加了农村阶层关系紧张与冲突的风险,因此,本文认为,党和政府应从促进农村资源和财富在阶层间的合理流动和分布、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手段、加大政治整合力度、促进社会成员合理有序流动等方面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13.
准公共物品容易导致管理分割,分割的准公共物品又导致利益博弈,而解决准公共物品的分割问题与利益博弈,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塔里木河流域流线长、跨区广,造成分割利益主体博弈下的水资源管理失灵、分割管理与多头需求、地下水资源的公共池塘效应等管理困境。文章尝试从流域水权的界定与总量控制体系构建、宏观统筹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流域水权激励与利益协调机制建设、流域市场调节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统筹协调管理的思路与解决途径,以期为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走什么样的农村发展道路,在此问题上,毛泽东同志主要强调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提出了要将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及坚持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但同时,由于毛泽东同志较多地从实现社会主我工业化的目标出发来研究农村社会发展问题,导致了他忽视农民利益和农村自身发展,致使其在农村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偏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毛泽东农村社会发展思想给我们的启迪在于:必须将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来考察,解决农村社会发展应更多地从维护农民自身利益出发来制定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5.
网络民主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对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整合民意、提高政治参与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中国的网络民主异化与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密切相关。网民参与心理非理性,参与主体、议题和制度等存在的问题,导致网络民主在发展中出现异化。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探寻出路:培养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和成熟的民主意识、政府公开权威信息推动网络议题多样化、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同时推动网络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极为丰富,思想极为深刻,其基本内容包括有: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什么,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部分。中心的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我国杜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本文主要从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制度创新方面,论述小平同志这个理论所作的重大贡献。 一、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口号是启动农村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市民化在实践中面临着突出的主体互动非均衡矛盾,不仅影响到了市场效率、社会公正,还制约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农业现代化。从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生活的交换性出发,分别从市场、社会及社会结构的维度探讨发现,农民工市民化非均衡格局是由市民化资源垄断供给、市民化主体权力不对等以及现代化转型发展的背景等原因形成的。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在公共管理上需要凸显城市群建设的路径、农民工发展的主题与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本研究可能的贡献,一方面,就非均衡现象提出了一个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换分析框架,并以之分析农民工市民化非均衡现象,得到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为应对农民工市民化非均衡矛盾,提出的政策建议在公共管理上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中的利益机制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农民为本位,依托以建制乡镇或建制村为单位的农村社区这一重要平台,通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利益输送机制;农村各阶层和谐相处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合作为导向的利益整合机制;与现代文明相一致的文化利益发展机制;以及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利益调节机制,以便更好地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着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利益要求,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明我们不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国家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在一个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国家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谋求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尽快摆脱贫穷状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在发展为一个学科群,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经济学等等,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进行更为全面、更为具体的指导,我们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要挟型上访”——底层政治逻辑下的农民上访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农民通过上访进行维权抗争不同,要挟型上访是农民通过上访来胁迫基层政府介入其利益纠纷,从而实现其不合理的要求和利益主张。其发生原因包括压力型信访治理制度、乡镇政府权威弱化、村落权势阶层兴起、乡村社会利益纠纷解决机制不畅。但要挟型上访仍是遵循底层政治逻辑的日常抵抗形式。它是农民对在国家权力逐步退出乡村社会的同时,没有建立良好的法治精神、乡村社会治理结构以及缺乏公正、公平的乡村社会利益纠纷解决机制下的日常抵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