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软交换技术构建的网络是一种业务驱动型网络,通过业务/呼叫控制分离和呼叫控制/承载分离实现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使业务独立于网络。软交换技术是网络发展的趋势,软交换分层架构将逐步成为核心网电路域的主流架构,而非分层架构将在5-10年内被逐步淘汰;基于软交换分层的网络相对于非分层架构的网络来说,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其中分层架构驱动因素中最主要的两点是经济型的驱动和面向未来演进发展的驱动这种开放式业务架构,可不断地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增强运营网络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软交换是通过将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方式来向用户提供电信级业务的技术体系。通过对软交换的深入了解与分析,我们发现软交换的体系结构已经从对传统电信网络的仿真走向了具有Internet体系结构的、以SIP协议为基础的多用户多媒体的开放业务体系,软交换的应用领域正逐步扩大到电信业务的核心领域。目前软交换的业务开发能力已经从简单电话业务和智能网业务扩充,发展成为具有多媒体业务能力、能够根据需求定制、以应用驱动的软交换系统。在电信行业中开发软交换业务,必须关注网络架构、开发技术等主要问题。如何在软交换下实现电信业务已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软交换技术的概念软交换(SoftSwitch)是下一代网络(NGN)的控制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我国信息产业部对软交换的定义是:“软交换是网络演进以及下一代分组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  相似文献   

4.
李梅生 《当代通信》2006,13(11):63-65
NGN网络分层模型 传统的固定网和移动网是两个分离的网络,具有不同的体系架构。NQN将是一个有线、无线合一的网络,移动网将作为NQN的一个接入网而存在。因此,基于多种业务提供的软交换技术是NGN网络发展的基础,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是控制、承载和业务三分离的开放性网络。基于软交换技术构造的NQN网络从功能上可以分为4个层面:接入层、传送层、控制层和业务层,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5.
叶华  强磊 《当代通信》2005,(9):96-99
转交换的主要设计思想是控制与承载和业务分离,各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以便在网上更加灵活地提供业务。个体地讲,软变换是一个基于软件的分布式交换/控制平台,它将呼叫控制功能从网关中分离出来,开放业务、控制、接入和交换间的协议,图1为软交换示意图。  相似文献   

6.
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德昌 《当代通信》2004,(11):44-45
网络新业务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是人类社会快速走向信息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普及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企业要求更及时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以便进行更富有成效和不受地域限制的经营活动。目前新业务的发展是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过渡,支持通信新业务的网络技术正与之相适应,加紧向综合化网络发展。软交换又称为呼叫代理、呼叫服务器或媒体网关控制器。软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传  相似文献   

7.
软交换现状软交换的主要设计思想是控制与承载和业务分离,各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以便在网上更加灵活地提供业务。具体地讲,软交换是一个基于软件的分布式交换/控制平台,它将呼叫控制功能从网关中分离出来,开放业务、控制、接入和交换间的协议。图1为软交换示意图。  相似文献   

8.
邓永红 《当代通信》2004,(12):55-57
由于视讯会议的重要性,软交换系统从几个主要方面考虑一了对视讯会议应用的支持。首先从网络结构上看,多媒体应用的处理与呼叫相互分离,视讯会议特有的信息处理功能在媒体服务器以及智能终端设备中实现,而通用的呼叫控制和业务提供则在软交换设备和应用服务器中完成。其次,从协议上看,H.323协议本身就是为多媒体通信制定的,SIP也在不断完善对多媒体能力的支持。作为软交换系统基石的H.248媒体网关协议,则已经定义了多媒体方面的扩展包,目前正在完善H.324协议到H.248协议的映射。  相似文献   

9.
刘多 《中国电信建设》2006,18(6):18-20,22
下一代网络(NGN)基于分组传送,控制功能与承载能力、呼叫/会话、应用/业务分离;业务提供与网络分离,并提供开放接口;支持广泛的业务,包括实时/流/非实时和多媒体业务;具有端到端透明传递的宽带能力;与现有传统网络互通;具有通用移动性;提供用户自由选择业务提供商的能力;具有安全性、可管理性(包括QoS的保证)和可控制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3GPP是制订WCDMA标准的国际标准化组织,至今推出了R99(又称R3)、R4和R5三个标准版本。这几个版本都存在网络结构方面的变化。R4在核心网电路域引入了软交换,实现了控制与承载分离。R5在分组域增加了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下文简称IMS),提出了全IP的网络架构。IMS采用SIP协议进行控制,实现移动性管理、多媒体会话信令和载体业务传输,实现端到端的IP业务。正在定义中的3GPP R6  相似文献   

11.
《当代通信》2003,(13):24-28
一、智能网概述 智能网是用于产生和提供电信业务的体系概念。智能网不是独立的网络,它是在原有通信网络基础上设置的一种附加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经济、灵活地提供各种各样用户需要的业务。 智能网的设计思想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网络结构,将交换机的业务逻辑和交换逻辑分离,将其赋予不同的网络单元。交换中心只负责基本的呼叫处理,而由新增的网络单  相似文献   

12.
软交换的演进路线与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交换简介 软交换(softswitch),也称为呼叫代理,呼叫服务器或媒体网关控制器,是一种近年来在电信界受到广泛关注的技术。按照国际软交换协会(ISC)的定义,软交换设备应至少完成如下功能: *控制媒体网关或本地IP端点内的交换; *为呼叫选择相应的处理过程; *根据信令和用户数据库信息在网络中为呼叫选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信建设》1999,11(8):84-84,86
分离的骨干网络(backbones)的基本含义,是实时业务和非实时业务,除了对这两种业务采用共同资源的松散的综合核心节点外,还分别通过几乎没有互通功能的各自独立的核心网络来传送,但不要与这施。  相似文献   

14.
移动智能网概况 所谓移动智能网,是在现有移动通信网络中引入新的功能实体,如:业务控制点SCP、业务管理点SMP、智能外设IP、业务生成环境SCEP等.将交换与业务分离开来,使交换机仅完成与呼叫相关的最基本的接续功能,而所有与新业务形成密切相关的业务逻辑控制部分均由这些新的功能实体来实现。可见移动智能网是在原有的移动网技术上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下一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交换并不仅仅将PSTN网络移植到IP网,实现VoIP,它向电信运营商提供一个优秀的体系架构,将话音业务、视频业务、新兴的互联网业务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SIP协议就是其中的关键纽带。  相似文献   

16.
下一代网络(NGN)是一种目标网络,它代表了一种宽带化、光纤化、大容量、包交换、数据化、层次化、呼叫承载分离、快速开发业务、集中部署业务等的理想网络。近年来它一  相似文献   

17.
顾茜 《当代通信》2005,(13):67-68
增值电信业务是指利用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的电信与信息服务的业务。目前固网的增值业务提供形式主要通过智能网、声讯平台、短信平台等为用户提供业务,增值业务的形式主要有:智能业务、声讯业务、固网短信等。业务提供能力主要基于现有网络的能力和用户终端的能力,主要提供灵活的计费能力,对呼叫过程控制的能力,提供信息的能力等。对业务提供的多媒体化、智能化方面还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分组话音业务经过数年的发展,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管制政策的放松,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日趋成熟,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验证和商用。近几年,我国的分组话音业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各运营商按照规划逐步开始NGN网络的试验和建设。随着NGN网络的日益壮大,用户数量和软交换数量迅速增长,面对一个庞大的网络,经济有效的路由技术已经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业界所指的NGN主要是指采用软交换技术而构建的新型网络,其采用分层的网络构架,支持多厂商设备之间的互通,支持设备的综合接入.并以快速、方便地提供融合语音、数据和视频特征的新业务为最终优势为运营商全业务网络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支金龙  王琳 《当代通信》2005,(14):38-39
为充分发挥视讯会议业务跨地域的优势,适应市场对视讯会议业务需求,中国电信在原有各省独立建设的视讯网络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国联网,统一推出了“新视通”视讯会议业务品牌。“新视通”系统的全国联网不仅仅局服于简单的各省互联,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全国新建了两级运营支撑系统,以实现视讯业务的可运营、可管理。联网后的“新视通”视讯业务网络已经实现了“全国统一的视讯业务开展、不同厂家视讯终端的统一接入、视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合理调度及统一的计费和结算”等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