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志凤 《时代经贸》2007,5(9Z):195-196
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中涌现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作为金融创新发展成熟阶段的产物,金融工程是将尖端的数理分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运筹学、工程学甚至法律、会计、管理等多学科前沿技术全面导入金融领域,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金融工程的产生和发展,使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更加快速,也更为复杂,对各国经济金融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我国金融工程现状,接着分析了用金融工程技术构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大力发展我国金融工程、金融工程与金融资产价格,最后研究了启动国家金融风险防范工程体系和培养金融工程专门人才。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
马立人  曹瑾 《经济论坛》2001,(18):13-14
金融工程是西方近年来新兴起的一门金融学科,它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研究设计和开发应用金融资本运营管理的成套系统方案,统筹调度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和手段,创造性地探索解决金融运行中实际存在和可能性的各种问题。随着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在寻求实现投资增值的同时及时防范化解和分散转换金融风险,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并且日益紧迫的问题。金融工程在这方面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业已表现出来的显著成效,受到了各国人士的普遍关注和肯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西方一些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工程不但早已成为各大商业银行普遍开展的一项实际业务,而且已经成为许多著名高等学府经济金融类学科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近年来我国经济界、学术界和政府有关方面也已开始重视对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领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有关学科中开设相应课程的设想,也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金融工程起源于对金融工具组合和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国际上金融工程的教学和研究集中在企业和层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这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金融事业的信息化、数量化、工程化与智能化程度的提高,金融工程技术与金融市场的日益紧密结合,促成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与衍生金融工具品种有交易额的爆炸式增长,全球金融自由化、一体化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当今诸如对委托代理问题和行为金融学等的研究,是在符合现实的条件下对经典理论的逻辑前提的挑战,由于其对实际经济和金融现象有较好的说明和解释,因而成为金融工程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5.
于敏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12):159-161
从技术推进金融创新理论及实践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电子技术在银行中的应用给银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特别是电子网络的惊人扩张,使得金融技术因素不仅成为金融创新的手段,而且成为推动金融创新的强大压力和巨大动力。金融发展应把握电子商务及电子金融、网络安全与金融安全、金融工程及金融教育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化的进程滞后,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要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化的进展,必须推进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融资证券化,调控自动化。  相似文献   

7.
本对于当前研究生教育中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研究生教育应从本科教育入手,抓好基础工作,提高生源质量,构建新的课程模式,重视和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和制度建设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关于开展我国消费地理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清成  李昕 《经济地理》1990,10(4):11-14
  相似文献   

9.
国内金融工程发展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工程的发展对我国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根据金融工程的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据此提出合理使用应用性、实验性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同时强调国内金融工程师职业培训的发展现状和创新思维培养,以期积极寻找适合国内发展需要的金融工程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等职业金融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定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不能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许多院校往往把高等职业金融教育办成了本科压缩型.没有突出金融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本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高等金融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晓晨 《技术经济》2006,25(8):92-94114
企业集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的力量,但是其在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内部融资不适合战略发展问题,投资分散问题,财务控制乏力等。本文提出选择适舍集团整体发展的内部资金融通方式;完善投资策略,加强投资管理与控制;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等来提升集团财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将金融风险的预警范围分为宏观经济环境、银行体系、经济泡沫、外部冲击以及债务影响等五个方面,具体选择了22项先行指标,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AHP赋权法对我国金融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文章运用新构建的预警指标体系从长期、中期和短期三个不同的期限对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的风险状况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中长期还是短期,我国的金融体系都没有发出明显的金融风险预警,但是,也有不少指标处于不安全区域,最后,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提出了适当控制GDP的增长速度;防止经济从危机走向过热的另一个极端;努力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适当降低M2以及信贷发放规模这两项指标的增长率;适当控制国债规模等建议,从而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3.
从优质生源、人才培养以及学校声望等角度探讨了研究型大学重视本科教育的必要性,指出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存在定位不准、教师不愿意从事本科教学、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以及精品教材奇缺等问题,提出了成立本科教育改革委员会、建立具有研究型大学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提倡和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和规范教材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汽车财务公司与汽车金融公司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汽车金融服务不仅可以促进汽车制造集团销售,还能成为汽车制造集团的重要利润来源。在我国,汽车制造集团主导的汽车金融服务专业机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汽车金融公司;二是汽车财务公司。本文通过对两者的比较,详细阐述了对汽车财务公司现阶段在法律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存在的优势,并指出汽车金融公司与汽车财务公司的业务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上分布的不同。汽车财务公司有很大一部分金融业务集中在汽车生产制造环节,这将阻碍汽车财务公司在汽车金融服务领域的长远发展。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制造集团应当充分重视汽车金融服务在汽车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汽车财务公司模式的优点与不足,正确把握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的方向,制定汽车金融服务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对加入WTO后我国金融集中监管体制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监管组织机构和体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多元"或者"双线多头"的监管模式,这一金融监管模式的特点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都拥有对银行机构的监督权,同时每一级又有若干监管机构共同履行监管职能.  相似文献   

16.
SCP框架下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服务外包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业态和热点,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产业。本文依据产业组织理论,运用SCP框架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在发展初期虽然存在市场集中度不高、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差异化程度低以及不显著的市场行为等问题,但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对我国金融机构及服务商提高经济效益、产品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及组织变革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市场绩效,表明我国发展此产业具有积极价值。本文就此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金融机构也面临着破产的风险。但是 ,金融企业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 ,金融企业的市场退出必将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动荡 ,因此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去缓和因退出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经济相互联系的趋势不断加强,金融领域的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各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成为关注的焦点。面对金融自由化的强烈冲击,我国又该如何做出积极回应。笔者认为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应从监管的理念,监管的职能和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建立起金融自由化环境下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关于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丽红 《经济师》2003,(8):19-20
文章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出发 ,提出了若干个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对策。以提高我国资源配置效率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新经济革命要求。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国际市场需求不景气的情况下,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已成为举国上下一致的声音,事实上,我国在1998年上半年以来就逐步地实现了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迄今为止,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对投资需求的扩大起到了较大效果,但消费需求增长却依然缓慢,而从我国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目前已达60%左或,从社会再生产来看,也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才是增长真正的,持续的拉动力量,因此,研究当前制约消费需求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消费需求的对策便有极大地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