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彬 《特区经济》2013,(11):189-191
本文使用索洛模型为基础的变化模型研究我国就业量的影响因素,引入国民生产总值、城市化率、居民消费水平、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为解释变量做实证研究,建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并通过各变量间的JJ协整关系模型与误差修正模型说明各因素对就业的长短期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内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就业总量有显著地正向拉动作用,城市化率与就业总量有显著地负相关关系,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内与就业总量成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就业总量有微弱的负相关关系,短期内我国就业总量受到自身滞后期的正向冲击且需要外力拉动。在此结论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EKC曲线为基础,收集整理了1984—2014年中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数据以及1960—2014年日本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数据,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EKC曲线呈倒"N"型,存在拐点;日本的EKC曲线呈"N"型,存在拐点。最后,通过研究日本1960—2014年的EKC曲线,预测中国EKC曲线的未来走势,发现中国的碳排放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计算了新疆生态足迹总量,然后逐步分析了生态足迹总量与能源消费及其构成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结果表明:1988年至2010年生态足迹、能源消费及其构成都呈上升趋势,生态足迹与能源消费、煤炭消费、石油消费之间呈线性曲线关系,而天然气消费与生态足迹之间呈现"N"型曲线,并且处于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为基础,选取了新疆1990~2009年的工业"三废"排放量作为衡量环境质量指标,建立了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计量模型,对新疆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新疆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环境库兹涅曲线关系,而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废排放量、工业三废总量与人均GDP之间均呈"U"形曲线关系。由于工业废气、工业固废的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影响明显,其增长率的提高会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并延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到来,新疆政府应加强对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问题的重视,积极采取相关政策和手段,以便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量巨大,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当前江苏省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等传统能源消费为主,多种能源消费并存的形式,呈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能源强度加大的特点。文章将运用线性回归法、灰色关联法探究江苏省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江苏省三大产业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其中第二产业能耗最高,第三产业能耗较低且经济贡献率最高。建议江苏省应当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的能源政策,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益,适当降低第二产业比重。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分析了"二孩"政策下山东省人口和居民消费水平状况,然后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居民实际消费水平与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关系,应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山东省"二孩"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山东省总人口,提高了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改变了人口结构;从而提高了居民实际消费水平,使得居民在教育、文化和娱乐以及医疗保健上的消费支出比重增加。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6—2010年兰州市就业数据,建立ARIMA模型,对兰州"十二五"时期就业的产业人数变动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兰州就业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过低;就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较明显偏离;二、三产业均具有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城镇就业比重过低;兰州第一产业人数和第二产业人数所占比重均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三产就业人数处于不断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针对兰州就业结构优化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姜丽 《特区经济》2012,(8):75-77
目前辽宁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逐步减小,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增大的趋势。通过双对数模型分析表明财政支出能够推动辽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稳步下降和拉动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因而财政支出对辽宁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政策上,应加大科教文卫支出、提高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支出、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等以进一步优化辽宁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邱俊 《珠江经济》2008,(2):60-65
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近几年,珠三角人均GDP加速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升反降,这种背道而驰的走势与经典论断明显相左,本文称之为“离经”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工业化进程的“回潮”,而是进程中的重工化还需要继续完成,工业经济还有上升空间;而第三产业比重在经济全球化中被香港和投资企业分薄,自身也还处于“学走路”的阶段,有待发育成长。因此在现阶段,推进第二、三产业优化和升级,使第二、三产业科学发展,是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经济计量学中误差修正模型,依据1990~2013年年度GDP、劳动人口数据,构建了能反映总劳动人口与GDP总量之间内在关系的、较为理想的综合模型。该模型初步揭示了总劳动人口与GDP总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养老负担日益严重、人口抚养比指标愈加恶化的情况下,要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势必要优化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第一、第二产业跨向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人口跨省流动具有规模大、流向集中、备研究单元人口省际净流出规模和比重差异明显的特点。文章利用安徽省2001—2012年以县(地级市区)为单元的面板数据,以各研究单元净流出率为图变量,以流出地和流入地人均GDP比值为自变量,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定量模型。研究表明:两者呈指数递减关系,随着流出地和流入地人均GDP比值升高,各研究单元净流出率呈指数趋势下降;利用历史分析方法发现2001年、2004年、2009年、2012年回归系数绝对值在下降.表明随着时间推移,人口流动对经济因子的敏感性在降低;通过横断面分析发现经济欠发达的皖北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因子的敏感性大于经济发达的皖南地区。研究还表明人口流动是区域发展差距导致,从财政、土地、基础设施、税收、管理服务方面创造承接转移产业和发展内生产业的积极条件,是提高发展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留住发展要素,吸引人口回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西安市城市土地为研究对象,从生态适宜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3方面选取20个指标,采用熵值法对2007~2017年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运用障碍度模型对阻碍西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提升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年西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由0.1577增加到0.829 2,可持续利用水平由不可持续提升到基本可持续;从准则层协调度来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07~2010年,协调度逐步提高,2011~2013年呈波动态势,且在2012年协调度达到最高值,2014~2017年,协调度基本稳定且处于较高水平;2007~2014年,影响西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子主要为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2014年后障碍因子则主要集中在生态适宜性方面,主要包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工业废水处理率等,同时,从2016年开始,城市人口与用地弹性系数成为阻碍西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提升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刘亚萍 《科技和产业》2023,23(10):158-165
构建智慧城市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长沙市智慧城市与生态环境在2011—2019年耦合协调关系以及演变过程,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其2020—2023年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模拟。研究结果发现,智慧城市与生态环境发展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且智慧城市发展水平高于生态环境水平;智慧城市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均分布在0.8~1,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耦合协调趋于上升发展状况,且到2016年已经达到初级协调状态,但是距离优质协调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2020—2023年长沙市智慧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预计将呈稳步上升趋势。未来,长沙市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际地区的面板数据,以人均GDP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污染程度的测量指标,基于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上遵循EKC曲线的特征,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已经越过环境曲线的拐点,目前处于污染越来越小的发展阶段,而其它省际地区则处在经济增长伴随环境污染加剧的拐点前期。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了浙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文章通过构建浙江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反映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非国有部门的就业比重等3个指标影响最大,反映政策因素的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电得到很快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经济的发展速度。《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06年辽宁省GDP比1978年增长40.36倍,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了104.58倍,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5%提高到38%,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比重42%。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6年的38.6%.超过其他两个产业的就业比例。笔者拟对辽宁省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辽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芜湖市1992—2012年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统计数据.构建了芜湖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系统分析了艽湖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芜湖市人均GDP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环境污染指数较高;芜湖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呈现“倒N”型、“同步”形态.不完全符合典型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因此,为保证艽湖市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各级政府要增加环保经费的投入,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挖掘长江水资源、旅游资源的潜力,改革产业结构,推动排污权交易市场,加大环境准入制度和产业;住入制度的实施力度,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政府宏观统计数据,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上海居民消费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并利用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使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分析了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0年,上海市石油加工炼焦及燃烧加工业、金属加工制品、交通运输仓储及信息服务3个部门的碳排放强度、碳排放乘数因子均处于各部门前列,是能源消耗高度密集型部门;上海市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城镇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结构分解结果显示,上海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也是影响上海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总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调整居民消费结构、降低部门碳排放强度是现阶段居民消费碳减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区域发展阶段特征的绿色发展评价方法,该方法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以人均GDP来表征)这一影响地区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的重要变量考虑其中,并结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构建区域发展阶段与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之间关系的绿色发展评价模型(也称历时性评价)。文章提出的绿色发展评价方法力图使得评价结果能反映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努力程度,其评价过程和结果更能反映绿色发展的内涵要义。文章利用该方法对广东21地市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测评,并与目前通用评价方法 (共时性评价)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共时性评价方法相比,历时性评价方法在理论自洽性和政策操作性等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基础上发展了一个关于环境污染与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规制和产出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1999~201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别选择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水平的代理变量,通过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全国及分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环境污染呈"倒U"型关系,即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的治理没有促进效应,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支出与环境污染排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这反映了当前地方政府缺乏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和前瞻性,各地正面临环境越污染越治理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