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小军  刘婧 《改革与战略》2010,26(12):127-129
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制造业30个行业的竞争力相对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论表明目前山东省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阶段,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支柱产业以及重点发展产业的产业聚集度还不高,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杜建耀  李芊蕾 《特区经济》2006,210(7):28-29
当前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给上海制造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上海制造业应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以信息化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而以发展跨国投资带动制造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壁垒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五七  曹治将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03-105,132
受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东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加速迁移,我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着新的调整与选择。中部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正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东部产业向中部转移仍存在诸多壁垒,制约了东中部产业深度分工和要素优化配置,阻碍了东部传统产业向中部迁移。东部和中部地区政府应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推动区际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建立在区位、政策、资源等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对外贸易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了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为了更好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广东省必须在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推动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竞争优势提升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源自何处?对于产业竞争力的源泉问题,目前理论界存在两种解释: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本文选择中国工业产业作为分析的着眼点,从实证角度分析研究,得出了重要结论:中国的工业产业竞争力服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趋势,而竞争优势各要素对中国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显著贡献.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是成功地利用了比较优势理论,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集中力量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在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上,实证的结果显示出其不断增强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与竞争优势有关的各要素.因此,今后中国政策的制定应该侧重于培养竞争优势的四要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同业竞争),为产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良好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相似文献   

6.
用产业集群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作为构造地方产业体系的有效组织形式,在提高地方产业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制造业转移有助于整合各国资源,提升各国产业竞争力。结合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特点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用产业集群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是增强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珠三角"制造业竞争优势转向看"泛珠三角"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面临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的同时, “珠三角”制造业面临挑战,必须实现向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向。同时,“珠三角”制造业的战略调整将牵动整个泛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制造业要通过构建“共同目标和四大原则”实现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国际收支顺差视角研究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认为建立在劳动力比较优势之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国际产业转移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前宏观调空的重点不应该是一味消除流动性过剩,而应该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利用它为产业结构升级服务.  相似文献   

9.
昆明出口加工区建设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俊  冉萍 《特区经济》2011,(6):211-214
根据国际上一般出口加工区的有关理论,昆明出口加工区的发展有一定优势,也存在自身发展的局限性,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昆明出口加工区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以及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建成,需要昆明出口加工区这个平台来促进对外开放,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建设,随着国际性加工贸易的转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昆明出口加工区可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作用力正在向重化工业转移,这给以钢铁、建材、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业为支撑的唐山经济,实现加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潜在发展空间。面对机遇,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速资源优势向产业优  相似文献   

11.
张骥 《中国经贸》2011,(1):42-44
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在新的战略机遇期,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稳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创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具有规模大、增量快、外向度高的显著特征,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以大规模劳动力投入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主要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国际市场的收缩、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下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发达国家制造环节逐步转移完毕,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逐渐式微,增长率有所下滑,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制约。  相似文献   

13.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中西部环境优化及政策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我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自发的跨区转移已经开始的情况下,目前我国促进产业转移的机制尚不健全,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有待优化。因此,东部发达地区应以产业政策为核心,在产业、土地、劳动力、能源资源、税收等五个方面实行区域差别政策,创造有利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政策环境。而中西部地区也要提前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调查研究报告》2006,(87):1-15
“十一五”期间,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面对重大机遇,国际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将呈现出如下一些主要发展趋势: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规模继续扩大,跨国公司将在产业转移中发挥主导作用;国际产业转移仍然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将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产业转移向产业链高端部分延伸;软件等新兴项目外包业务将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将日趋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1995~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有显著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呈现负相关,而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呈正相关。随着我国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和消费市场的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着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发展。未来,我国将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生产环节将由"低端的加工"向"研发和市场两端"外移,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要根据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引导。  相似文献   

16.
文永新 《新西部(上)》2007,(7X):207-207,206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面临市场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我国的制造业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世界制造业在向中国转移。目前,跨国公司正在进行全球性调整,将把许多生产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国内市场,使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业的生产基地、装备基地和配送基地,这是中国制造业与世界接轨、国际竞争力的大好时机。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我国正在加快经济社会结构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调查研究报告》2006,(88):1-15
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今后需要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为主;各省市、各地方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内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不同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企业对国外技采依赖性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大了我国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难度;国际产业转移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在全球兴起。在信息技术革命促进全球产业调整升级的过程中,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不断提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徐腊平  吴刚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7):67-69
当前全球服务业开始加速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以多种业态形式逐步主导国际产业转移。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如何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时代机遇,承接国际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经济服务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深圳宝安为例,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可能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在全球兴起.在信息技术革命促进全球产业调整升级的过程中,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不断提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