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而作为互联网金融核心的人才资源却十分匮乏。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与互联网金融人才的成长速度不对称问题,文章探讨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为互联网企业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时代,网络通信技术与资金融通业务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金融服务形式。互联网金融与生俱来的快捷、便利、包容、开放、创新等特性,弥合了普惠金融作为包容性金融的特性。文章对互联网金融实现普惠金融的可能性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探究了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为实现普惠金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文章从五方面做出了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空间源于传统金融的"意外施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让传统金融"压力山大",传统金融在与互联网金融的交融中"负重前行",传统金融受到互联网金融启迪也在"创新求变",传统金融只有在改革变革中才能完成"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主要业务模式,包括金融互联网业务、第三方支付业务、互联网信用业务。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的过程中,应能够形成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并能够生成具体的发展框架、实践操作方法。且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的金融管理体系、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注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逐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张敏 《魅力中国》2014,(6):59-59
自马云推出余额宝理财产品之后,互联网金融的风暴就愈演愈烈。如今,包括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多家巨头都开始进军互联网金融。而18届三中全会更是降低了互联网金融的门槛。互联网金融的一系列动作正避渐影响着传统的商业银行,坐收渔利的时代渐行渐远。本文结合当今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三种主要模式。论述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的改变很多,传统金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和互联网积极的融合,文章主要分析传统金融存在问题,传统金融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提出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深度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技术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广泛应用,且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当今的金融行业就广泛应用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更多的优点,这使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被互联网金融平台所占得。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整体金融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它也形成了对传统金融行业生存的挑战。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对传统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先驱,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体上分为20世纪90年代的蓬勃发展时期、2000~2006年的平稳发展时期以及2007年以来的新发展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演变这一历史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在本质上是美国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结束后出现的一轮技术性脱媒。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是制度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美国的金融业和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中国。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变数,众多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有待国内学术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中在互联网金融行业领域,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随着当前金融产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对于当前的家庭而言,互联网金融会对于家庭投融资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互联网金融会对于传统的商业金融造成较大的冲击。本文主要是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家庭金融投资选择的影响研究,以供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经济仍未完全从次贷危机恢复之际,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极大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并且催生了一系列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作为后起之秀,京东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业务扩张速度最快的电商企业。本文主要基于互联网金融爆发性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以京东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特点和创新机理,并对其存在的风险提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影子银行业务、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给我国金融业注入了活力。然而,现行的由政府主导的金融体制,虽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对我国金融业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其过度的金融垄断,阻碍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业改革的深化。因此,如何做到政府干预的适度,是保障金融深化改革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互联网金融商品层出不穷。在全球互联网经济的驱动下,中国金融市场已经被外资银行占据,带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互联网金融浪潮。随着支付宝、P2P、网上银行等的交易方式不断更新,全球化经济正处于一个超快速发展的状态,2016年被人们称为互联网金融的青春期,新鲜事物产生正为互联网金融事业发起新的挑战,也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因此,如何构建良性和谐的互联网金融,是金融界面临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闫晗  荆娴 《浙江经济》2018,(8):52-53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机构使用网络大数据、搜索工具、云计算等手段完成支付、募集资金和信息汇集,并与传统金融机构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金融信用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理念和业务方式,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近年来,模式各异、种类多样的互联网金融在宁波市呈"井喷"式发展,宁波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超各方预期,构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机制日益紧迫。  相似文献   

14.
贺东伟 《特区经济》2014,(11):10-10
<正>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世界主要国家都出现了落地形式。但是无论是从发展的规模还是从业务种类来看,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所呈现出的行业性繁荣景象是其他国家都没有的,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发源地美国,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难与中国相比。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繁荣是否能够延续?一、为什么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如此迅猛——多重套利空间存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如此迅猛,既有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机制灵活的内部原因,更有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造成的外部原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将带动社会发展,促进金融改革。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金融机构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应当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优越性。然而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在发展互联网金融过程中,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要想推动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就必须结合时代背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互联网金融问题,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文章就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发展活力。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机构具有便捷、高效、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文章介绍什么是普惠金融,并分析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提出农村金融存在经营机构单一,经营网点少,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贷款门槛高,贷款额度低等问题并提出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金融信息通过社会各大媒体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小企业、农村地区以及一些社会底层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使用接触到金融,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新型的互联网技术和传统金融的相互配合,对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本文从互联网金融视角出发,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研究,从普惠金融概念和特点的了解入手,分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引出互联网技术在促进普惠金融应对自身问题的路径分析,最后提出关于普惠金融互联网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新经济常态之下,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对我国居民的消费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文章对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为研究我国市场经济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超 《魅力中国》2014,(2):58-58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它发展十分迅速,当前正在以多种形式对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和影响。互联网金融未来将引领传统金融行业向更加高效化、人性化和便捷化的方向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也将不得不逐渐转变观念、调整战略、提高科技水平去把握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20.
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的迅速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实体经济的优质化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新型金融服务的出现、新兴的金融模式给监管机构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传统的监管模式与监管机制已经无法适应金融科技背景下的互联网经济新业态。如何高效利用金融科技并将其运用于监管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首先,介绍了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次,分析了当前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几类风险,针对这些潜在的风险提出了监管的必要性;再次,从互联网金融的行业主体、消费者以及监管部门3个维度说明了互联网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针对监管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创新对策,从而为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