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突破”构建普法新生态 天津市南开区司法局结合区域特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服务法治社会建设,积极打造法治文化建设“新生态”. 一是青少年法治教育新突破.在育红中学建立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基地.为全区57所中小学配备了以律师为主体的法治副校长.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定期为学校师生讲授法治课,并参与学校依法治校工作.开设了网络法治课,编辑网络读本500章节,制作视频课程150余件.坚持开展“天平杯”系列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举办中小学“天平杯”法治漫画大赛.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和创新,是新发展阶段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根本遵循和实践科学指南。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中原文明源远流长。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河南省推进法治河南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发展阶段,河南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继续实施法治河南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为实现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谱写新发展阶段法治河南建设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津南区司法局坚持以宪法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在"四个聚焦、四个强化"上下功夫,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加快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全面推动法治津南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聚焦依法治区 强化法治津南建设 津南区司法局作为普法依法治理主管部门,坚持贴近基层,融入法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打好“法治”这张牌。  相似文献   

4.
对泛法治主义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正处于法治发展之重要阶段,而泛法治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治建设的步伐。文章首先阐述泛法治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法律万能观、法律迷信观,接着深入分析了泛法治主义的弊端,并在最后简略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关于当前中国法治建设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6.
李抒望 《宁波通讯》2014,(21):34-36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的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既要依据党规党纪管党治党,也要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党内的法规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是治党管党的有利依据。目前各级党组织以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引入到管党治党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培育宪法理念和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努力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新生态。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背景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法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了满足发展的新需要,更好地培育具有法治素养的青年大学生,就必须重新认识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理解法治教育对于思政教育乃至高等人才培育的重要意涵,发现当下法治教育的缺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法治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西部农村法治进展缓慢,主要原固有:法律知识不足导致农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高,使其维权意识淡薄;落后的经济状况也直接影响执法和司法的公平与效率;根深蒂固的传统民间丈化、宗法观念等导致农民不是依靠法律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终阻隔了其法治理念的形成。本文通过对西部农村法治现状的分析,探寻原因,并就如何推动西部农村法治建设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受到传统因素和法治现状及大学生自身认识等方面的制约.为了更好地开展法律教育,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应依靠法学专业老师开设法律常识课程、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教师及法学专业学生的积极影响等创新做法进行法律教育,以期达到切实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对推进法治建设作出一系列新论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深化法治理宁波建设的指南。去年12月30日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又作出了全面深化法治宁波建设的决定,这也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治宁波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深刻认识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  相似文献   

12.
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看二者互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希钢 《理论观察》2007,(1):100-101
道德与法律作为人类社会规范世界的两个不同维度,是社会控制体系中的两个子系统。二者之间既有明显的差异和界线,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法律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基础,道德始终贯穿于法律过程之中,共同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道德是法治的基础,道德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因此,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和谐社会发展,需要将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正11月26日,中共海西州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在德令哈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体会议精神,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州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体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民主法治观念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民主法治观念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民主法治现状,以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为根本目标,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为出发点,明确民主法治与社会主义、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的正确认识,培育民主精神、规则意识,确立法律至上观念。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运用分析的方法揭示和描绘法治的内涵和功能。本文试运用综合的方法,从制度生产力理论角度,探讨法治的生产力内涵,并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16.
法治秩序与环境的确立,有赖于法治意识、法律制度等多个层面的一体推进改革与互动,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且以法律信仰为最高境界的国民精神状态,它作为法治主体内在的素质和精神动力,在中国传统人治社会转型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性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加快培植国民的法治意识,是决定法治国家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徐向素 《发展》2009,(9):78-79
干部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法治要求和立法意图,如果不具备应有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素养,就会在意识上淡漠法、行为上疏离法,从而使得群众对法治产生排斥心理,降低群众对法律和法治的信任,进而影响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因此,提高干部法律素质一直是干部培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管理逐渐步入正规的法治管理,对于艺术文化产业来说,具有一定法治思维的艺术管理人才将成为迫切需要。艺术院校作为输送艺术管理人才的主阵地,应当也必须强化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文章首先对我国高校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行了介绍,简述了艺术管理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艺术管理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举措,希望高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让法治精神根植于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法治国家的建设依赖于发达的法学教育,我国的法学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同时体现职业化特点,法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训练有素的法律职业者。我国的法学高校师资水平尚不能胜任这种法律教育中的职业化训练要求,因此应建立法学教育和法律实务部门的岗位人才交流制度或定期轮岗制度,以让高校教师实际参与社会法律事务,丰富实践经验。建立这种人才交流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即成立一个政府协调机构,开辟一个固定联系通道,建立一个保障机制,同时加强信息反馈。  相似文献   

20.
王明旺 《北方经济》2014,(12):26-27
正民主是个好东西,法治也是个好东西。十八届四中全会绘就了法治中国的建设蓝图,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标志着中国的法治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法治中国建设,基础在理念,核心在限制权力和保护权利,关键在能力。营造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环境,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树立宪法法律的权威。没有法治的权威,再多的法律也难以真正执行和落实。宪法法律没有权威和尊严,治国安邦就失去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