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粮食安全与财政对策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将其视为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粮食安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明确指出:“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坚持粮食供给基本立足国内的方针。”温家宝总理也…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是全国重点商品粮省份,粮食生产是吉林省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多年来,吉林省以占全国4%的耕地,为国家提供了10%的定购粮、20%的专储粮和50%的出口玉米。"八五"期间,吉林省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九五"期间,吉林省农村经济的任务是:粮食大省上水平,畜牧业大省见雏型,加工业大省打基础,农村经济强省的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力争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编辑这组稿件,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激励大家共同努力,使吉林省的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尽早让全省农村步入小康。  相似文献   

3.
曹东勃 《财经科学》2010,(3):95-102
东北地区在我国粮食生产和调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标志着东北地区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增量因素。然而,东北地区水资源占有量又与其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和需要极不相称,以占全国9%的农业用水创造了全国16%的粮食产出。靠天吃饭、干旱缺水已成为东北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应当通过促进农艺抗旱节水措施的应用、加强农业用水服务管理的效率、不失时机地推进种植结构的调整等渠道,突破水资源瓶颈,发展现代高水效农业。  相似文献   

4.
我市粮食总产1978--2009年的三十一年间由59.31万吨增加到108万吨,增加82.1%,而粮食播种面积仅由328.64万亩增加到328.97万亩,增加0.33万亩,三十一年间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不变,总产增加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粮食单产由1978年的180.5千克提高到2009年的339千克,提高87.8%,其中2003--2009年已连续七年持续增产,2009年全市人均占有粮食433千克,人均占有粮食已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统计资料清楚地告诉我们,今后全市人口自然增产率按6%摊算,每年稳定增加1.5万人左右,按每增一人需增加400千克粮食的最低临界线要求计算,新增1.5万人口需新增粮食600万千克来养活,也就是今后每年需要增加0.6万吨以上才能保证粮食安全。200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首次正式提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问题,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安全”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之中。到2020年前后,我市至少还有新增326万吨粮食的生产能力,力争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35万吨左右,确保我市长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粮食生产中,实现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但近些年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过程中,对耕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节水灌溉设施开发缓慢、粮食单产受生产资料成本上升影响较大。今后应节约耕地资源、建设生态化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利用率、加大粮食生产中生态补贴的政策力度,使吉林省的粮食产业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实现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陈百明  周小萍 《经济地理》2005,25(2):145-148
首先就粮食属性、粮食饥馑、粮食禁运、粮食贸易等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通过对国际国内粮食消费、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的发展态势分析,探讨了中国适度粮食自给率的问题,由此提出当前中国粮食自给率目标以90%左右为宜。在此基础上,通过估算预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人均粮食需求量420kg,粮食自给率达到90%为情景,确定我国近期适宜的耕地资源安全底线是人均0.056hm2。同时指出不同地区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不同,粮食自给率也会有区别,所以各地需要制定区域性或省级的耕地资源安全底线标准。  相似文献   

7.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是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及早着手研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应对措施。目前,中国连续四年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从而为中国的粮食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头三年,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下滑,并于2003年下降到4306·5亿公斤的低点,造成国内粮食供求关系一度比较紧张,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发展的政策。深化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研究,对形成国内粮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强化定量分析和案例研究,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进行量化评价,找出目前的能力与未来需求…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粮食危机的发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建国以后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粮食已经做到基本自给.但新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国只有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国家和粮食储备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严格限制粮食的工业化等方面下大力气,中国才能切实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藏粮于地"战略思路为基本出发点,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构建了中国粮食现实生产能力评估框架,确定了当前"藏粮于地"的方式。认为粮食闲置生产能力构成"藏粮于地"粮食现状增产潜力,即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利用该评估框架,运用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遥感、统计等数据,对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为4 180.33×104t,占现实粮食产量的8%。如果变现这一"藏"粮能力,按人均粮食占有标准400kg计,粮食自给率可增加8个百分点,说明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由此,提出了实现"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