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斌  刘继祥 《特区经济》2009,(11):148-149
辽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本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旅游比较优势分析模型,对辽西地区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梳理与阐释,并就此提出了辽西旅游发展的总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点—轴—圈(带)"作为旅游圈构建的基本空间结构特征,不仅是区域旅游竞合的有效模式,也是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旅游圈的集聚效应和区域特征,提出旅游圈的构建需要依托四大要素,即城市圈(群)、旅游资源、地域文化和交通区位。并针对旅游圈构建的空间结构模式、优越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大长三角旅游圈的安徽旅游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曾军  崔郁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4-8
安徽旅游业作为大长三角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大长三角旅游圈内旅游资源区域特征、旅游经济区域特征、旅游支持系统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旅游业在大长三角旅游圈内的优势、劣势,指出安徽省应采取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实施精品战略、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等战略更好地融入大长三角旅游圈。  相似文献   

4.
杨明秀 《特区经济》2010,(4):196-198
本文在界定长株潭旅游经济圈概念的基础上,依据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理论以及对长株潭城市群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的综合分析构建了长株潭旅游经济圈一级长株潭旅游圈发展模式,并对其旅游形象进行了设计,对客源市场进行了定位。  相似文献   

5.
李晓丹  吴杨伟 《改革与战略》2009,25(11):122-125
增长极理论的提出由来已久,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界定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增长极的内涵,对构建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增长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实证分析,结合该区域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政策经济环境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出应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的方式来建立环鄱阳湖旅游圈增长极,应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以旅游企业为主体的、以行业协会引导的复合协作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游憩机会图谱(Recreational Opportunity Spectrum,ROS)是对一地的旅游资源、环境条件是否适合开发为旅游产品和开发成何种类型的旅游产品的一种规划工具,又是一个游憩资源规划管理框架.强调为某个特定的游憩体验(提供某一游憩机会)去管理某游憩环境.最终实现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体验的目标。本文从ROS的理论研究出发,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特点探讨ROS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构建,并以神农架景区为例构建ROS。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科普旅游所具有的科教、经济、文化、社会等功能入手,分析辽西地区发展科普旅游的必要性。从科普旅游资源,国家政策法规、财政经济支持等方面探讨了辽西发展科普旅游的可行性。针对辽西地区科普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张飞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9):114-116
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是提高区域旅游业持久生命力与吸引力的关键.文章从资源整合的理论依据入手,在分析古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和初步构想,指出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徽文化旅游圈是徽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阐述了辽西地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辽西北地区资源型产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构建辽西北地区产业集群生态化体系的必要性。从构建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及虚拟生态化工业园区两方面阐述了辽西北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群生态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论泛漓江流域旅游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大桂林旅游圈”到“泛漓江流域旅游圈”是对桂林旅游发展战略思考的产物。“泛漓江流域旅游圈”是以桂林为核心,以漓江的自然流向关系和旅游流向关系为基本依托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这一系统的基本架构呈核心轴圈结构,即一核心、三圈层、四轴线的区域网状格局。“泛漓江流域旅游圈”的构建有利于做大做强“龙头”,有利于发挥桂林战略作用带动广西旅游强省建设,有利于适应旅游市场的新变化,实现广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唐国焕 《湖南经济》2000,(10):54-56
怀化,作为五省周边中心城市,正在按照其区位特点,制定和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怀化的旅游产业在西南地区 (广西、重庆、贵州、湖南 )旅游圈中的定位与接轨成为我们面临和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生机盎然的西南旅游圈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最近在西南八省 (区、市 )旅游产业“十五”规划思路座谈会上说:西南是我国旅游资源的最大宝库,是我国旅游资源富度最高的地区,是中国旅游业实现跨世纪大发展的主要后劲所在地区。站在怀化看西南,这个旅游圈充满着蓬勃生机。   (一 )具有一批国家世…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旅游圈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也是旅游业规划发展的重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及典型性.文章结合环渤海旅游圈各城市的地域、文化、经济等特色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进行一定的探讨,以期对我国其他地区旅游纪念品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在对环渤海旅游圈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环渤海旅游圈4个城市旅游纪念品开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谭静娟  罗伟  张修龙 《特区经济》2009,(12):195-197
依托区域经济圈建立的机遇和优势,建立区域旅游圈是许多地区旅游发展的共识。武汉城市旅游圈是在武汉"1+8"城市圈基础上提出来的,其范围跟武汉"1+8"城市圈一致。文章结合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基本特征,分别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建立武汉城市旅游圈旅游协作机制,政府要在政策、规划、利益、形象和融资方面发挥主导地位,同时企业也要从资源、产品、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方面加强协作和共享,以期对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质公园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于推动地学科普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地质公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严重制约了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些困境,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公园发展进行了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深挖内涵、重视科普、严格保护、整合资源和打造特色等五个方面路径,以期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文捷  王坤 《改革与战略》2015,(3):98-103,116
文章通过对旅游资源整合文献的回顾,采用共生、共享以及包容性增长理论,在分析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现状和目前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从而提出适合北部湾海洋旅游整合的共生、共享以及包容性增长三种模式的组合。共生模式强调一体化进程,分别从旅游资源、旅游主题、旅游形象和旅游商品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共享模式是在共生的基础之上加入信息和品牌的共享;包容性增长则是进一步协调区域内的利益体关系,促进区内的公平可持续。三种模式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促进北部湾海洋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面对我国旅游地域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山东省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文章提出了构建济南省会城市群旅游圈的现点,分析了济南省会城市群旅游圈发展的优劣势,从网络空间布局、旅游产品、市场促销、旅游形象、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济南省会城市群旅游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生系统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艳平 《特区经济》2010,(1):171-173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标志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体现了国家致力于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意图。本文基于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认为共生系统是一种有效的合作组织形式,构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合作的共生系统,并就经济区的旅游共生进化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辽西地区文物资源丰厚,分布广泛,是发展旅游业的一个有利条件。但是,现有的文物资源在开发利用上存在诸多问题,致使依托文物资源的辽西古文化旅游未能形成规模。为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在资金投入、管理体制、旅游规划、品牌营销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引入生态位理论中的态势理论,构建了包括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和环境维4大维度34项变量的区域城市旅游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旅游生态位进行测评,结合聚类分析,揭示了两大区域的空间网络差异、时间错位差异、扩充差异、泛化与特化差异,继而基于生态位理论深入探讨两大区域的深度合作问题,提出构建区域城市旅游发展互补空间、实现区域城市旅游发展互惠共生等区际合作措施。  相似文献   

20.
张红贤 《特区经济》2008,235(8):49-50
为了将长三角旅游区打造成国际上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长三角旅游圈是我国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一,区内经济发展水平高,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空间分布优势互补,客流关联互动性强,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本文从旅游经济和旅游地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长三角旅游圈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并对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模式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