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账面价值"定义及沿革 1.旧会计制度账面价值的涵义.过去的会计制度很少使用"账面价值"一词.使用时多将其作为"账面余额"的同义词.如,1982年版<会计词典>解释:"账面价值:各种资产在账簿中登记的价值.在我国,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一般是原始价值或重置完全价值……".这样解释的"账面价值",分明是各类资产科目的账面余额.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中,尚未见使用"账面价值"这一概念;同时施行的<企业财务通则>及行业财务制度,使用过"账面价值"一词,也仍是账面余额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2.
一、固定资产减值数额的计算 《企业会计准则一固定资产》规定.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应当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值减去处置资产所发生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而由“固定资产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确立的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作为衡量是否发生贬值的依据.主要的衡量过程如图。  相似文献   

3.
胡延平 《活力》2006,(2):87-87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应当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值减去处置资产所发生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而由“固定资产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确立的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作为衡量是否发生贬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会计账簿记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这样账簿上反映的人民币金额便成为账面记录的主要内容。本文试就账面成本、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和账面金额的概念及界定谈点看法。一、账面成本。账面成本是指各种资产在取得时根据历史成本原则在账簿中记录的实际成本,亦称历史成本或原始成本。其内涵包括:一是账面成本是在资产取得时所付出的代价,它与现时成本相区别;二是账面成本是在资产取得时所实际付出的代价,即实际成本。资产的实际成本由取得资产时的市价和相关税费构成。但不同性质、不同…  相似文献   

5.
一、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 (一)判断减值迹象资产减值迹象是指可能导致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企业在会计期末应当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是否有减值迹象,某项资产如存在减值迹象时,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如不存在减值迹象,则不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但对于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论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相似文献   

6.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当存在减值迹象时,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是一大难点,在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雪梅 《铁道财会》2004,(Z8):55-57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规定:企业应当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发现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计提减值准备。准则同时规定: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相似文献   

8.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时不应调整累计折旧 《企业会计准则一固定资产》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一固定资产》指南中要求:在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转回后同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应超过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确定的固定净值。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按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应计提的累计折旧与因计提减值准备而少计提的折旧额的差额,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以可收回金额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净值孰低的差额,借记“同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营业外支出一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相似文献   

9.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因对外投资、坏账等导致资产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如判断某项资产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应按账面价值计提的减值准备,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按国税发[2003]45号"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精神,企业的各项资产当有确凿证据表明已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时,扣除变价收入、可收回金额和保险赔偿后,确认为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0.
王云飞 《财会通讯》2004,(11):31-32
1、两者的涵义不同。《企业会计制度》第56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里的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值扣减已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净额;这里的可收回金额是指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固定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  相似文献   

11.
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但是,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则应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则确认为当期损失。这里需要说明两点。第一点,这里的“账面价值”,一般指资产的账面余额扣除(或加上)有关备抵账户(或附加账户)金额后的净值。“账面余额”为账户期末实际余额,即账户未扣除相关准备之前的余额。例如,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的账面价值,是其账面余额加应收利息,再加(或减)未摊销溢价(或折价),并扣除有关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后的…  相似文献   

12.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经过对资产的测试,判断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所确认的相应损失。资产损失转回是指已确认损失的资产,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即资产的价值恢复了。这个价值恢复的过程在会计上叫转回。企业所有的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都应当对所发生的减值损失加以确认和计量,但是由于资产的性质不同,资  相似文献   

13.
赵艳丽 《财会通讯》2007,(10):60-61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准则还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14.
从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谈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仁龙 《财会通讯》2004,(11):49-49
资产减值准备是指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按其预计损失金额预先确认损失并计提准备。目前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主要有三种标准,即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永久性标准是指当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公允价值并且能够判断该状况是永久的时候确认减值损失。运用这种标准主要是认为暂时性资产减值损失有可能很快得以恢复,从而不必预先提取减值准备。笔者认为,在会计  相似文献   

15.
正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因此,资产减值损失的实质即,资产负债表日,将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相比较,选择降低者,将期末资产账面价值最终调整为两者中最低者。常见的资产减值类型主要有:应收款项减值、存货减值、固定资产减值、无形资产减值。虽然这些不同的资产减值类型从属于不同的会计准则,但是其实质及原理均应一致,理解或解题的方式可以用较为简单的方法较好地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一、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 (一)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首先,企业应该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谨慎性原则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资产存在减值的迹象,应当估计其可回收的金额,对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人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17.
蔚涓  曹莉 《财会通讯》2004,(1):54-54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辨析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值。它是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企业期末合理预计的固定资产可收回净值  相似文献   

18.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于年度终了对资产可收回价值进行估计,如果有关资产期末已发生减值,应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以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可收回价值保持一致,对可收回金额高于账面价值的不予考虑.这一要求体现了会计的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这一会计原则,也是和国际接轨的体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是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没有对其做出具体的规定,以及没有配套的机制来监督其实施,只是笼统地要求企业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这几年,企业在实施这一会计制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笔者就此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企业会计准则一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发现以下一种或数种情况,应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并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可收回金额的部分确认为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只有表明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全部消失或部分消失,企业才能将以前年度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予以全部或部分转回;转回的金额不得超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准则没有就无形资产减值对无形资产摊销额的影响的会计处理做出具体规定,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林霞 《福建财会》2003,(9):28-29
我国新《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36号一资产减值》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即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价值)的部分。资产减值会计。就是在期末时,将资产按可收回价值与账面价值孰低计量,并将可收回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的一种会计核算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