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995、2000、2005及2010年各县、市产业结构系数为研究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异函数、克里格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江苏省县、市的产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总体空间格局分异显著,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整体上呈现出南-北差异性;由冷热点区演化来看,江苏省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空间集聚趋势明显,苏南地区尤其是与上海毗邻地区为高水平集聚区,而广大苏北地区及多数苏中地区多为低水平集聚区;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连续性与自组织性逐渐增强,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分异越来越显著,空间关联效应的作用范围增大,各方向产业水平的空间不均衡有扩大的趋势.最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4个年份的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市中心城区的省级、市级及区级政府设置的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利用ArcGIS和SPSS软件,根据地理学的空间结构理论从设施的数量、类型两方面入手对其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和定性探讨,发现公共文化设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区际差异大,集中性高;以旧城区为核心,围绕新城边缘线分布以及个别主题的文化设施完全集中在一区的特点。进而探讨其成因,得出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分布具有高人口密度指向性和对交通便捷程度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3.
刘乃全  耿文才 《财经研究》2015,41(2):99-110
文章基于现有关于城市病研究中忽视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并缺乏实证分析的现实背景,以2005-2012年上海市的区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空间经济的视角对其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上海市人口的确已出现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且其人口分布的演变存在明显的空间排斥效应;(2)在考虑人口分布存在空间效应后,发现产业布局调整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加快了上海市人口的郊区化趋势,而交通设施、基础教育质量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作用由于地域分布的差异则正好相反;(3)房价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自主调节基本无效;(4)产业布局调整是加快上海市人口分布合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强化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实现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的有序分流.  相似文献   

4.
基于麻点图原理,通过C语言编程实现地图信息的自动提取,为研究较大尺度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格局和相关问题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法.本研究提取武汉市医疗设施点样本数据,利用Arcgis软件,从点和面的视角对其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进行分析.核密度分析结果表现出武汉市医疗设施“一核独大,零星分布”的空间分布格局,圈层式空间结构特征明显.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距离的增加行政单元之间的医疗设施关联性相继减弱.通过距离权重的不断增加,可反映武汉市外围城区医疗设施相对缺乏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人口分布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收集俄罗斯历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Getis-OrdGi指数和Local Moran’s I指数)探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分布及演化时空特征。结果显示:俄罗斯人口集中在靠近欧洲的地区,东部地区人口稀少,人口分布具有西稠东稀的空间格局;在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和乌拉尔地区南部形成人口高密度集聚区,西伯利亚西部、西北联邦区,以及南方联邦区和北高加索联邦区形成人口冷点区及次冷点区(低集聚);从联邦主体(省域)变化趋势上看,1991—2012年俄罗斯93个联邦主体在总体上人口不均匀性的空间格局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但在中央联邦区与伏尔加河沿岸区高集聚区的一级行政单元个数逐渐增加,并形成了一个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带。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研究对象,以DEM和1998、2008年秦安县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8—2008年秦安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秦安县人口和聚落密度较高,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空间扩展特征显著;②秦安县不同高程与坡度上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与面积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均呈正态分布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③聚落沿道路与河流集聚分布的趋向十分明显,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数量迅速减少;④地形等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安县乡村聚落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条件、政策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对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永达  赵志田 《经济地理》2012,32(10):77-82
运用中国31个省份2005—2009年的零售业相关的面板数据,采用Moran’s I指数、不均衡指数方法分析了零售业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零售企业网点密度与人均商品销售额、人口密度、人均GDP、城市化率和市场化指数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零售业省域空间分布为明显梯度分布,即东部地区网点密度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最低是西部地区,但各地区零售业分布基本处于人口协调状态;研究还发现,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度高、人均商品销售额大、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和消费者购买能力强,能够吸引更多的零售企业进入本地市场,零售企业网点密度更高,产业空间集聚将更加明显;城市化与零售业空间集聚呈倒二次曲线关系,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零售业的空间集聚发展,而从长期看,则不然。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1990-2000年外来人口空间分布、演变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媛  许学强  薛德升 《经济地理》2007,27(2):250-255
首先分析1990—2000年间广州大都市范围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发现区际绝对差异减少、相对差异增加,人口相对面积的空间分布集中性减弱;空间分布从第一、二圈层向第三圈层外推。然后在主要圈层的街道层面划分外来人口空间分布演变为五种地域类型强减少区、强增加区、减少区、增加区和变化不大区。10年间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和演变一方面跟分区/市产业、就业、投资等经济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也与低成本居住空间供给有密切关系。而经济和社会因素背后是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政策壁垒、住房供给和社会福利的二元性等更深层的体制和政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广州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是当代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流动人口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以中国特大城市——广州为例,首先系统分析了广州流动人口近30年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发现流动人口总体分布具有近郊区指向、文化程度较高者多集聚于发展新区、产业转型与转移对流动人口职业分布有重要影响、以户籍地为基础的集聚区经济形态已经出现。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出现了跨国移民聚居区的基本雏形。其次,对其原因进行归纳,包括城市发展格局的演变及产业地域转移、户籍和劳动力二元市场等制度因素及人力和社会资本的拥有状况。  相似文献   

10.
文章衡量了我国工业行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以及工业行业在各省份、各区域的空间分布情况,从而反映出哪些行业趋于集中,主要集中在哪些省份和地区,空间分布如何演变,以及地区专业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经济研究》2016,(2):56-68
消费规模特别是居民消费规模是大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目前,需求结构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深层矛盾,只有将扩大消费规模与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使规模庞大的居民消费主要通过国内市场来满足,才能使大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本文采用阈值协整模型对1955—201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居民消费规模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随居民消费率的变化而变化,这证明中国居民消费存在规模效应,且该效应在不同的消费规模下形成不同的作用机制,导致不同的影响效应。具体地说,当居民消费规模低于0.539时,居民消费率上升0.1,第2年经济增长率仅上升0.077;居民消费率高于0.539时,居民消费规模上升0.1,第2年经济增长率则上升0.121。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入驱动。因此,中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入驱动向需求拉动转变,关键是要扩大居民消费相对规模,并通过供给侧改革使国内市场能够有效地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秦贤宏  段学军  李慧  田方 《经济地理》2008,28(5):779-783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从要素和资本投入推进转变为知识创新推进,人口文化素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因此,研究我其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对实现各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为切入点,以省级行政区为单元,从地理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结果显示:①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为:东北高、西南低,并依次呈现出高、中、低三级阶梯.②我国31省市人口文化素质分布的标准差、级差和基尼系数都是先略有缩小后扩大,表面整体差异将继续存在;人口文化素质重心在研究期间一直往地理中心方向移动,表明东北部与西南部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空间自相关性呈微弱波动起伏,表明宏观格局基本稳定.③人口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分为四类,分别是良好促进、严重制约、微弱促进和微弱制约.  相似文献   

13.
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本文发现,我国生产空间集中程度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先上升后下降,符合Williamson假说。根据本文模型预测,我国大东部地区占全国真实生产的比重将在2009年达到极值,小东部地区占全国真实生产的比重将在2010年达到极值,上海、江苏和浙江占“泛长三角”真实生产的比重将在2015年达到极值。广东占“泛珠三角”地区真实生产的比重在2003年左右已经达到极值,此后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4.
产业链空间分布及其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勤林 《生产力研究》2007,(16):106-107,114
产业链有宏观和区域两种空间考察视角,从区域空间角度考察,产业链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非集中分布特征。这种空间分布非集中性的理论原因是产业部门对优区位的追逐、微观经济活动指向性以及国家宏观产业布局思想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国家各项工作都在逐步推行着改革,财务体制更是如此.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职能机制正经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与压力,在压力的推动下,实现事业单位财务职能机制的演变势不可挡.国家经济在发展当中已展现出了新常态.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及时看清现状,认识到自身财务管理上需要进行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浩  金凤君  王姣娥 《经济地理》2012,(4):55-61,66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尺度对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分布差异和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在微观的市县级范围内,县级及以下名城的分布相对分散,地级及以上名城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县市相对集中;在中观的省域范围内,1982年以来的一、二、三批名城在省域覆盖范围内具有较为明显的东南部、北部、中西部重心格局演变的特征;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上总体表现为由东到西数量递减的非均衡分布特征,时空演变总体表现为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由中心城市、中部城市向边缘城市、地域特色城市,由直辖城市、省会城市向地级城市、县级城市、甚至城市的一个行政区扩展的特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发展在考虑各尺度区域范围内的等级差异和不均衡分布的基础上走向了科学化、细致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素质的空间分布变化及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最近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本文以人口受教育程度作为人口素质的替代变量并研究了近30年来中国人口素质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总人口空间分布是影响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空间分布最为重要的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有较强影响。区分受教育程度看,高端人口受总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弱,而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强,其还受高等教育机构空间分布的影响;而中端人口空间分布表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无关的现象。此外,近30年来,低端人口空间分布的失衡态势在持续加剧,其他类型人口则在趋于均衡,并且总体来看,中国人口素质的空间分布在逐渐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18.
方倩  崔功豪 《经济地理》2004,24(6):772-775
江苏沿江地区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地区之一,文章主要对其区域内南北差异形成、变化的过程和县域间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并分析区域差异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产业空间格局及其演化一直是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合理的产业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建国60年来,我国民族乐器制造业空间格局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改革开放以前,民族乐器制造业在全国大中城市分散布局,但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五大城市(北京,上海,苏州,天津,广州)。这一时期的格局主要受国家计划经济政策的影响;经济转型时期(1978-1992),民族乐器企业从分散在全国大中城市走向集中,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苏州三地。这一时期,国际环境和经济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1992年后,我国民族乐器制造业逐渐从集中走向分散,基本覆盖全国,各地企业"扎堆",形成众多的产业区。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企业家精神和知识溢出效应等成为影响其空间分布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20.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以旅游经济联系度、旅游首位度和旅游基尼系数等多项指标对大西安旅游圈近10年的旅游规模分布变化及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西安旅游与大西安旅游圈发展的互动响应.结果表明:大西安旅游圈是单极核圈层结构,呈单核辐射发展;西安是大西安旅游圈的旅游首位城市,但首位度在不断降低;旅游圈内游客人数和旅游经济均趋于分散,但旅游经济分散的程度更为显著.此外,大西安旅游圈旅游规模成长呈现单点集聚性、轴线指向性、区域差异性与结构趋散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