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审计工作规程(六) 农村用工的审计农村用工是指农民按规定所负担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国家规定户口在农村年满18—55周岁的男性劳力和18—45周岁的女性劳力除按国家有关规定减免者外,每年都要负担5—10个义务工和10—20个劳动积累工。农村用工审...  相似文献   

2.
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是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 ,按照有关规定向农民无偿调用的劳动用工 ,简称“两工”。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公民 ,每年向村集体投入一定数量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是应尽的义务。近几年来 ,农村“两工”的管理相对薄弱 ,工票管理混乱 ,村集体与农户“两工”结算不及时 ,导致不少村对年内“两工”的使用情况及结欠情况不清楚 ,也因此而引起村民对村干部的不满。为切实解决“两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近几年的工作中 ,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收到了明显效果。一、年初编制用工计划每年初 ,各村要根…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昌乐县平原镇根据《山东省农民负担条例》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平原镇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把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以下简称“两工”)纳入账内核算。具体做法是: 一、年初编制年度“两工”用工计划。 年初镇政府向各村下达“两工”用工计划。各村根据镇村两级当年农田基本建设安排情况和平时用工情况,制定本村的“两工”用工计划。 二、“两工”的使用与管理。 根据镇村农田基本建设的进展情况及平时的用工情况,由村民委员会主任签发派工单,由村民小组长具体派工到村民。月底前各村民小组长将当月由村主任签发的派工单报到村会计处,村会计按户头登记出工明细表。派工单及出工明细表的格式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把农民承担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作为少数人乱支滥用的防空洞,增加了当地的农民负担,引起了群众的普遍不满。针对这个问题,江苏省盐都县尚庄镇为了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做好做实,他们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两工”的管理,有效地杜绝了乱支滥用现象,受到群众的欢迎。1.严格控制用工总量以组为单位,一个农村标准劳动力年负担用工总量不超过25个工日,其中劳动积累工在10-20个工日内,义务工在5-10个工日内。在“两工”使用的具体安排上,一是生产组以内的农田三沟水系日常管理用工,以当地标准工日值计算…  相似文献   

5.
“两工”管理是农民负担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国务院发布的《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农村义务工每年劳平5—10个,劳动积累工每年劳平10—20个,并对“两工”使用范围、计划、安排、减免原则等作了详细规定。但是,一些地方由于对“两工”管理不重视...  相似文献   

6.
农村“两工”是指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农村义务工是农民承担的用于植树造林、防汛、公路建勤、修缮校舍的劳务;劳动积累工是农民承担的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的劳务。对农村“两工”的筹集、使用和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然而,在一些地方不正确使用“两工”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1)用途不规范。农村义务工只能用于植树造林、防汛、公路建勤、修校舍等,劳动积累工只能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但是有的乡(镇)将每个农村劳动力承担的义务工全部用于民工建勤,有的村用积累工修建学校、村…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宣传提纲(下)七、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为什么原则上不得以资代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每个农村劳力每年要承担5~10个义务工和10~20个劳动积累工。这是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劳动积累制度。近年来...  相似文献   

8.
加强农村「两工」管理迫在眉睫●唐国强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简称“两工”)的提取、管理和使用,中央和省有关文件都有了比较明确的政策规定。实践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发展需要、农业生产条件和对政策理解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地方两工使用存在随意性大、不...  相似文献   

9.
管理农村“两工”的思考刘光明管理好农村“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对巩固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目前“两工”管理上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注意。一是分摊缺少计划性,不平衡性较大。有的摊派用工过多,加...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农村调查中发现,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一些村或是为了化解村债,或是为了解决、提高村干部报酬,或是为了解决奖金来源和来人招待等资金不足问题,便打起过渡期农村“两工”(即劳动积累工和农村义务工)的主意,把工当钱来用,并有突击滥用“两工”之嫌。或是利用年初经过有“权”部门批准  相似文献   

11.
“两工”是指村合作经济组织无偿向农民摊派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规定:义务工主要用于防讯、义务植树、公路建勤、修缮校舍等;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从本质上讲,“两工”同向农民提取的村提留、乡统筹一样,都是向农民的无偿索求,只不过其表现形式和用途不同罢了。现行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将村提留、乡统筹作为“提留统筹收入”纳入账内核算,而将“两工”摒除在账外,只要求当“两工”投入形成固定资产时,才将其计入“公积金”。笔者认为,将“两工”核算摒于账外有所不…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平顺县狠抓农民承担的“义务工”、“积累工”劳务负担的监督管理,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一)坚持民主制定用工方案。一是每年初各村要根据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确定工程项目和用工数额,如修路、修缮校舍、植树造林、公路养护、农田建设等,逐项计算出用工量,依用工量计算出投工数,不得超过规定限额,编制出用工方案,方案要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二是确认标准劳动力。依据年龄变化,各村年初确认标准劳动力。凡有本村户口、有劳动能力、18—60周岁男劳力和18—55周岁的女劳力每年都应承担“两工”。按规定减免者除外。…  相似文献   

13.
<正>农村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也就是原来的"两工"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整治环境卫生、维护公益性设施、管护道路等方面的用工都要支付务工报酬。笔者在工作中发现,现在许多村集体没有建立规范程序管理日常劳务用工,出工、记工、报酬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用工不经集体决定。有些用工不经过村干部集体讨论,指派专人负责派工,而是个别干部说了算,产  相似文献   

14.
目前,各地政府和水利部门根据中央有关规定正在推行劳动积累用工办法,这是农民以直接投入劳动方式向水利投资的一种做法。现在看到的一些地方的水利劳动积累用工制度(规定、条例、办法),有的规定一个农村劳动力每年要出工15~20个劳动日作为劳动积累工;有的规定出工是为了维护修理县及县级以下管理的现有水利工程;有的规定出工是为了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积累工”和“劳动义务工”(以下简称两工)是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共积累和改善公益事业的重要的投工形式。现结合农村用工的具体情况,对两工的帐务处理方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核算农村两工的会计帐户国务院颁布的《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对农村两工的使用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所以可直接通过“公积金”、“投资基金”、“固定资产”等帐户核算。对  相似文献   

16.
“两工管理亟待规范卢光元“两工”即积累工和义务工,是农村劳动力应承担的劳务负担。加强“两工”管理是执行国务院《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管好劳务用工、减轻农民负担的需要。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两工”管理存在一些极不规范的问题,亟待引起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之规定,农村劳动力每年必须承担一定数量的劳动积累工和农村义务工(以下简称“两工”),并以出工为主。实际  相似文献   

18.
两位村干部到省城办事,同村暂住省城的一村民为其远道而至备席接风洗尘,孰料,他俩除口头感激之外,竟当即以白条许诺“照顾‘工日’300元”相回报。这岂不是拿着“工日”当钱花不仅如此,这个村的村干部平常到小卖部里买烟酒、苹果园里买苹果、西瓜大棚购西瓜……也许都以“工日”作为付款形式,在他那个势力范围之内,“工日”简直就是充当一般商品等价物的“大团结”,处处可以当钱花。合法的“工日”仅包括“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两部分,即通常所说的“两工”。承担“工日”是一种农民负担,为减轻负担,国务院颁发的《农民承…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一种订本式工票金志昌目前,一些地方在管理农村积累工和义务工(以下简称“两工”)方面比较混乱,如:对“两工”的使用不公布;村中几个干部都保管工票、发工票。工票的保管发放等环节也存在不少问题。分析其原因:一是工票管理程序没理顺,不少村主要干部集工票保...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响水县南河镇党委、政府针对农民反映两工管理混乱的问题,深入村组解剖分析,广泛征求干群的意见和建议,于1999年秋出台了《南河镇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管理制度》。通过实行一张票派工、一本账核算、一块栏公布、一班人监督。杜绝了人情工、特权工、吃喝工和浪费工等问题。全镇21个村166个组,2000年1月至10月份,两工开支比上年同期节约7.5万个,劳均减少4.4个,下降35%。去年以来,全镇无一起因两工问题而引发的农民信访。中共盐城市纪委组织人员到该镇农村明查暗访后,对他们的两工管理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