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当前以信贷资产为主要经营业务,信贷资产质量是农村信用社的“生命线”。农村信用社作为立足农村的合作金融机构,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进行信贷运作呢?笔者认为“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运作原则是科学、理想、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城市信用社要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王亦新目前,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给自身的正常经营和业务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直接制约了信用社向国有合作银行顺利转化。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第一,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信贷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为此...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1994,(10)
国家制定出防止银行信贷资产损失新规定针对国内一些企业在转轨、改制之时,造成银行债权“悬空”,信贷资产无端受损的情况,国家有关部门最近制定出防止银行信贷资产损失的新规定。要求对转制企业的债务清偿情况进行检查,有关银行应按合同规定收回贷款和利息,或与债务...  相似文献   

4.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近几年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个人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中,银行由于个人不良信贷所引发的不良债权比重逐年上升,而且信用环境不良有恶化这一问题的趋势。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个人不良信贷资产的处置和我国个人信用安全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韩国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信用卡公司不良债权中的“坏银行”重整制度,构成了韩国金融安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设计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选取2012-2020年中国170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股份制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力度更大;杠杆率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通过提高银行杠杆率渠道来促进银行风险承担,“信贷资产证券化-杠杆率-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宏观审慎政策对两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宏观审慎政策力度提高会减弱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宏观经济景气度对两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宏观经济景气度提高会减弱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促进银行业快速发展陈君华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信贷资产质量差的情况,信贷资产“一多二化三高”的特点突出,即信贷资金被无效占用多;短期贷款长期化,长期贷款固定化;工业企业三项资金占用比例高,逾期贷款比例高,呆滞呆帐比例高。以某...  相似文献   

7.
王莹莹 《新经济》2014,(23):57-57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协调发展,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解决农民融资难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农村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即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在增强银行流动性的同时增加涉农贷款的发放数量;接着从信贷基础资产未来产生现金流的稳定性、证券市场需求的潜力大小、资产证券化的实现模式、政府对农村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导向等方面分析了农村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最后从法律方面、避免过度资产证券化和促进农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信贷资产证券化。  相似文献   

8.
各抒已见     
《经济师》1996,(6)
各抒已见盘活存量是城市信用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张岩当前,相当数额的低质资产,威胁着城市信用社信贷资产的安全,制约着城市信用社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如何走出困境?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是关键。城市信用社是"小本"经营,是比较重视存、贷质量的,但由于前几...  相似文献   

9.
金融债权重整的财务处理应采用专门的核算方法王志清对于金融债权重整的核算应有专门的方法,以便区别于正常营运业务的会计处理。应增设“其他资产”科目,并按资产的类别设置明细帐户,专门核算以资抵债的资产。“其他资产”称谓既符合这些特定资产的性质以便与信贷资产...  相似文献   

10.
《当代经济科学》1995,17(2):10-15
化解不良信贷资产的研究联合课题组银行信贷资产按质量形式划分为四类: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我们把逾期、呆滞和呆帐贷款称为不良信贷资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国家专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数额约占银行信贷资产总额的1/4~1/3。巨额的不良信贷...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在促进我国产业政策实施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当前经营存在三种风险:先天性风险、后天性风险、功能性风险、当前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其信贷资产风险;当前经营存在三种风险:先天性风险、后天性风险、功能性风险;当前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其信贷资产风险;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存在“三对矛盾”:“软资产”与“硬负债”的矛盾,资产筹措的商业性与资金运用的政策性的矛盾,资金来源的短期性与资金使用的长期性的矛盾;防范与化解经营风险的对策有:科学界定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功能,颁布《中国政策性银行法》,信贷经营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对政策性银行经营风险的监督控制。  相似文献   

12.
问:国务院提出在全国范围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作为基层行处,你认为应该如何围绕这项活动开展信贷工作? 答:国务院提出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这是深人改革,综合治理的重要步骤。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效益,使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在这项活动中,作为供应贷款和管理资金的信贷部门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运用信贷杠杆,支持企业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信贷部门要抓住这大好机遇,积极活化存量,优化增量、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的途径●张洪涛杨永增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首先要化解不良资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在此基础上,对“新增量”实行集约化。因而,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大力化解不良资产。信贷资产质量差,效益低下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致成的,这需要多...  相似文献   

14.
张淮洙  田朴 《经济师》1995,(12):19-19
各方配套联动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有效途径张淮洙,田朴信贷资金作为银行运转的“大动脉”,维系着金融的前途和命运,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信贷资产质量的优劣对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作用,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所形成的贷款死...  相似文献   

15.
论银行不良债权的消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银行信贷资产沉淀于企业,使得银行正常商业化经营发生困难。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应本着政府分担、银行让利、企业消化的“三家抬”原则,既要从客观上寻找解决的方法,也要从银行自身加强管理上寻找突破口,以保全银行的信贷资产,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相似文献   

16.
刍议防止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谢文欣,李林,李秀良努力降低经营风险、全面提高银行俯信贷资产质量,已成为当前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过渡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然而,近几年来,银行信贷资产规模在大幅增加的同时,其质量却有所下降,据我们在调查统计,截止1995年6月末...  相似文献   

17.
农村信用社在确保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 ,研究怎样逐步增加贷款总量 ,调整信贷结构 ,扩大信贷范围 ,简化信贷手续 ,为农民群众提供有效、及时、方便、优惠的金融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使自己走出长期低迷和信贷资产不良的困扰 ,是摆在我们广大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认为 ,只有进一步完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机制 ,完善“信用社职工——基层信用社——联社——县支行——中心支行”的防范风险监督机制 ,才能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性 ,在有效的监控机制下 ,让信用社自主决定投向和投量 ,以获取最大利润。一、建立和完…  相似文献   

18.
史文革 《经济师》2001,(12):221-221
一、存在的现实问题金融机构把贷款业务作为主营资产收益项目来实行像普通商家一样的营销战略 ,遇到许多难点 :一是对外宣传承诺无从“启口”。目前各金融机构均未出现像商家那样的“三包”承诺 ,均是含糊的 ,极有“内涵”的宣传标语 :“有借有还 ,再借不难”“XX银行是你最信赖的银行” ,是存款方便 ,还是贷款自由 ?均有很大悬念。据我们对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支行调查了解 ,信贷部门未必领会营销的实则内涵 ,只是照上级实施方案改头换面而已。二是信贷主体需求差别拉大 ,贷款存量盘活异常困难。由于局部经济区域产业结构 ,产品结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池乃泉 《经济师》1997,(10):55-55
开办抵押贷款是防范信贷资产风险的有效途径●池乃泉目前,在信贷资产质量普遍低下,金融风险严重危及金融部门生存的形势面前,各金融部门为了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增强自身的经营实力,普遍开办了抵押贷款,这对避免和控制信贷资产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起到了积...  相似文献   

20.
贾众众 《经济师》1998,(6):42-42
贫困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偏低的成因及对策贾众众目前,贫困地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危及着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一、现状与特点贫困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劣,“双呆”贷款居高不下。以贫困山区某县三家国有商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