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非均衡现象日益突出。金融信用的非均衡表现为城乡、地区、国有-民营、虚拟-实体经济、内外经济结构的非均衡。金融信用的非均衡加大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因此,应促进金融信用的均衡发展,并以此促进经济均衡增长。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非均衡现象日益突出,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增长。金融信用的非均衡表现为城乡、地区、国有一民营、虚拟一实体经济、内外经济结构的非均衡。金融信用的非均衡加大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因此,以金融信用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均衡增长,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2年至2008年中国大陆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GMM)研究金融非均衡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库茨涅茨效应角度分析认为,金融非均衡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将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展中国家整体金融资源配置不均等,金融发展伴随收入差距拉大;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整体金融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根源在于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城乡金融发展逐步回归均衡,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当前政府正着手于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预期,金融非均衡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将有望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统一货币政策须关注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转轨时期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成因与表现的分析,揭示以区域经济金融均衡运行为假设前提的统一货币政策与区域金融非均衡运行现实的矛盾,由此提出货币政策关注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本文从分析吉林省农村金融供求的非均衡状态入手,提出改善非均衡状态必须增加农村资金供给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非均衡增长理论,对鄂尔多斯市经济金融发展辐射带动优势进行分析,并提出非均衡增长与辐射带动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以金融发展不均衡为视角,通过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宿迁市2000-2013年间金融非均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保险是通过保险的手段管理农业生产风险的一种制度安排。农业保险与农业科技、农业金融构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纵观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农业保险长期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本文通过构建非均衡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非均衡程度,提出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采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调控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供求关系,提升农业保险制度管理农业生产风险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辛治洲  范方静  郭峰 《中国外资》2012,(16):236-237
本文是对贵阳市房地产市场供求的非均衡进行研究,分别对贵阳市供需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判断和描述,并运用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贵阳市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非均衡程度和方向,同时为贵阳市房地产均衡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贵阳市房地产市场供求的非均衡进行研究,分别对贵阳市供需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判断和描述,并运用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贵阳市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非均衡程度和方向,同时为贵阳市房地产均衡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三个不同视角,来分析二元金融下我国城乡金融资源非均衡分布的现状及所产生的原因,探求金融资源合理的布局寻求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必须解决以社会资金配置不均衡为特征的区域金融非均衡问题。当前拓宽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的融资渠道 ,加快中西部金融政策调整 ,是实施中西部开发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当下我国金融资本"脱实向虚"、实体经济"空心化"问题日渐突出,金融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程度对实体经济增长具有支持作用,厘清金融自由化在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之间的调节关系,有利于推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互融互促。本文基于2001—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DEA和熵值法分别测算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和金融发展水平,采用系统GMM模型和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探究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关系以及金融自由化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呈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趋势;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显著存在以金融自由化为门限的双门限效应,即两者存在非均衡性关系。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受金融自由化程度的负向调节。当市场化改革处于初步阶段时,金融发展会促进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随着金融自由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市场化改革漏洞凸显,致使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由正转负,非均衡性抑制了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同时本文分别探究了金融发展中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以及金融效率三个维度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发现不同金融自由化程度上,金融发展各方面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并结合国情分别从金融自身发展及其自由化改革和实体经济自身积累两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的非均衡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很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模式。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对于进一步发展我国房地产业,培育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试运用非均衡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在对我国当前房地产金融体系非均衡状况的判断分析基础上,提出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流动性过剩是我国近年来经济中日益突现的新问题。出现于中国这样资本稀缺的发展中国家的流动性过剩,与传统经济理论描述的发达国家流动性过剩大不相同。中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不是商品供不应求下的货币流动性过剩,也不是资本要素的过剩,而是具有一定持续性的货币层面的摩擦型的流动性过剩。其形成原因在于实体经济的非均衡以及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匹配。解决当前的摩擦型流动性过剩,有赖于实体经济非均衡的化解,更有赖于金融体系功能的优化。而实行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优化其金融功能,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应是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一个现实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启事     
霍冉冉 《城市金融论坛》2007,12(2):F0002-F0002
中国金融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资产证券化可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中国上市银行特许权价值与风险行为;中国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的内生因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金融制度非均衡与国家经济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加快,金融危机着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制度供给不足或需求不足产生的金融制度非均衡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的金融现状,应从国家和金融微观主体两方面推动金融制度创新,加大金融制度供给,增加金融制度的有效需求,维持金融制度均衡,以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制约经济快速增长。本文基于西部金融业发展实际,对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金融政策目标定位,进而提出了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金融业三大支柱行业角度构建金融集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6—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熵权法测算出省域金融集聚水平,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对中国金融集聚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金融集聚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证券业集聚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中国金融集聚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非均衡特征,具体表现为内陆和沿边地区水平低而沿海地区水平高的梯度分布态势。(2)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结果表明,全国总体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上升—下降—波动上升—波动下降”的演变趋势;内陆地区区域内差距最大、沿海地区区域内差距次之、沿边地区区域内差距最小,沿边和内陆地区区域内差距逐步缩小,沿海地区因证券业集聚导致区域差距大幅提升而呈扩大趋势;无论是整个金融业还是三大支柱行业,沿边、内陆与沿海地区区域间差距较大,证券业和银行业问题尤为突出,区域间差距是造成我国金融集聚空间非均衡的首要原因。(3)Kernel密度估计表明,全国层面金融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极化问题加剧;区域层面,各区域金融集聚水平均逐步提升,但区域内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沿海和内陆地区多极分化问题均有所缓解,而沿边地区多极分化问题严重,沿海、内陆与沿边地区金融集聚水平分别集中在中高、中等和低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考察商业银行的非均衡特征入手,以美国银行市场为例,重点分析了非均衡现象出现的实质及由此而的由市场手段调节的现代商业银行演化的新特征。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均衡有自身的特点,在对外开放程度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非均衡正在呈放大趋势,直接表现为各地区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迥异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整体以及集权为主的银行经营出现困难。在上述问题无法通过市场化的兼并、重组、破产等手段进行调节的情况下,培育更为健全的银行体系,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完善银行分工,充分利用高科技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将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