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构想的提出针对商业银行现行的总分行三级管理体制,以及各级行之间业务重点不同,商业银行应采用“三级复合式营销策略”。所谓三级复合式营销策略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三个层次上同时开展以同一个目标为主题的营销活动,每一个层次的营销活动都要具备实现企业目标、侦探和服务的功能,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整体目标的营销策略。二、构想的深化在以上框架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应对其营销目标的选择和开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使得该营销策略更趋于银行的实际。1、合理规划阶段性营销目标。商业银行可选择的经营目标有很多,如利润最大化、市场占有率(…  相似文献   

2.
电子银行以传统银行精巧不可比拟的优势,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必然选择,把“营销”作为竞争策略,通过营销让大众了解电子银行产品的功能和效用,为商业银行带来客户和收益,正日益为商业银行所重视。  相似文献   

3.
企业集团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业务需求量大、需求品种覆盖面广,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的特点,是商业银行长期、稳定的利润来源。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整体营销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提出了一整套商业银行实施集团客户整体营销的策略方案:主要包括建立总行、分行、支行联动的营销模式,构建以“客户经理部”为载体的网络化营销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和分配机制.实行集团授信的方式控制关联交易风险,借助网上银行为平台推广现金管理服务,加强融资产品创新及注重有效产品服务策略等。  相似文献   

4.
<正>后疫情时代,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复苏,消费金融业务也逐步迈入更友善的市场环境,但由于产业结构、信息技术、消费理念等因素的变化,商业银行原有的消费金融营销策略在当前市场中收效渐微,银行机构亟需对自身的营销策略进行优化,以便提升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效率。本文在考虑当前消费金融市场环境的基础上,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例,分析业务发展优劣势和突破口,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促进在消费金融市场营销上实现新的突破,为商业银行支持“扩内需、促消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波动幅度较大,进而导致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方面受到较大影响。再加上,受近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商业银行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度不够完善,资产以及信贷出现问题,银行之间存在恶心竞争等。在双重压力下,银行的贷款业务受到抑制,得不到较好的发展。目前,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的营销策略上,大多数都是较为普遍的方案,运用到实际贷款业务中,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怎样加快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进银行在这方面的营销策略。这篇文章首先介绍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目前的营销策略,分析当前在营销策略方面的不足,再提出针对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安徽地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银行虽然纷纷建立了个人理财中心,但并没有做到实质意义上的代客理财,银行理财服务还没有得到消费充分的肯定。笔认为营销策略对于该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理财服务,有助于在起步阶段提高信誉、扩张业务、争夺市场,以赢得长期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市场营销与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强 《中国金融》2004,(5):47-48
对商业银行开展市场营销的建议。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加强服务营销意识。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正确的营销理念,要认真研究了解客户的需求,重视客户的意见,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开展营销工作。商业银行真正出售的产品是服务。存贷款、支付、理财等诸多业务的本质是服务。商业银行与客户相交换的并非是货币或其价值本身,商业客户为银行所支付的代价就是服务的代价。商业银行的根本利润来源是服务。  相似文献   

8.
当下,我国的商业银行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集团客户,以及日益复杂的关联交易。从公司业务营销到风险、内控管理,集团客户的营销和授信风险防范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直以来,集团客户的营销管理和信贷风险控制是国内各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上的薄弱环节。读罢本刊今年第3期《商业银行实施集团客户整体营销策略研究》(以下简称《策略》)一文,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的出现是经营理念的创新,但其实际运作中存在营销观念落后,客户经理综合素质欠缺,机构设置难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信息系统落后和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促进其发展,商业银行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规范和完善客户经理制。  相似文献   

10.
营销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与经营方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前,面对产品差异不大的市场,很多银行市场营销仍然采取了无差异策略。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随着社会公众对银行服务要求的日趋提高,随着新产品.新业务的不断推陈出新,完全采取无差异营销策略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为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农行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一、构想的提出 针对商业银行现行的总分行三级管理体制,以及各级行之间业务重点不同,商业银行应采用"三级复合式营销策略".所谓三级复合式营销策略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三个层次上同时开展以同一个目标为主题的营销活动,每一个层次的营销活动都要具备实现企业目标、侦探和服务的功能,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整体目标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业务营销已经成为银行市场开拓的重要和经常性工作。我国银行业对于如何“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策划与组织营销活动,保证业务营销的效果和效益,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许多困惑。作者从当前银行营销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要从营销制度建设、内部运行与对外营销的街接与互促和充分利用资源三个方面对营销进行整合;在营销定位时应当避免普泛化的市场分析、营销主题脱离市场需求、营销内容的组织广泛撒网等现象;而品牌营销则是整合与定位的具体运用。就目前国内金融业务品牌大多还处于品牌成长初期这一特殊阶段,品牌营销应通过整合避免“噪音”,通过定位成就个性。  相似文献   

13.
高峰 《金融纵横》2001,(8):39-39
传统商业银行营销以产品行销为主,而面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商业银行在营销策略的选择上应当更多的体现出“创新、超值、人性、知识、品牌”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王斌 《济南金融》2002,(3):44-45
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只有更新中间业务的“从属地位”和“附带经营”观念,从全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制定中间业务营销策略,才能实现从资产优化增长战略向非资产收入增长战略的根本转变。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拓展中间业务的策略,一是把“以客户为中心”作为中间业务营销的最基本原则;二是把中间业务营销作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根据市场营销机制,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营销机构;四是重视关系营销在中间业务营销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实施集团客户整体营销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集团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业务需求量大、需求品种覆盖面广,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的特点,是商业银行长期、稳定的利润来源。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整体营销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提出了一整套商业银行实施集团客户整体营销的策略方案:主要包括建立总行、分行、支行联动的营销模式,构建以“客户经理部”为载体的网络化营销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和分配机制,实行集团授信的方式控制关联交易风险,借助网上银行为平台推广现金管理服务,加强融资产品创新及注重有效产品服务策略等。  相似文献   

16.
强力推动中长期项目贷款业务营销,已成为基层农发行整体业务快速发展的“航母”,但在推动营销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已经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瓶颈”,更是一片“沼泽”,为此,笔者仅以张家口农发行中长期贷款业务营销发展为例,对基层农发行此项业务营销进行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落实“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商业银行经营理念过程中,为推进直接经营、综合营销和扁化管理,2003年4月成立了蚌埠分行客户营销中心,实施综合营销,业务经营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银行。在西方,早期亦称“存款银行”,因这类银行依靠吸收活期存款作为发放贷款的基本资本来源。由于短期资金来源只适应经营短期的商业性放款业务,故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有独资经营、...  相似文献   

19.
一.以职责和市场定位为出发点,积极营销各类机构业务客户群体 机构业务与公司业务.个人业务客户共同组成商业银行三大客户群体.在国外称为商业银行的“三驾马车”。基层行只有找准切入点全力营销机构业务市场.才能根据总行对机构业务的市场定位拓展机构业务市场领域。  相似文献   

20.
谢凯 《现代金融》2012,(7):14-15
“长尾”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原有的“二八定律”产生了质疑。与其在头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鏖战,不如抓住长尾客户与长尾业务,错位营销,在原本那些并不被看好的客户与业务中挖掘潜在的收益增长点。本文以农业银行苏州姑苏支行为例,通过该行今年以来实施的“走进社区、分群营销”活动在个人零售业务上取得的显著成绩,进一步佐证“长尾”理论对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