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赫哲族是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赫哲地区有发展特色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地缘位置。赫哲人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却有濒临消亡的趋势。如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开发给赫哲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足够的发展空间,让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控能力发挥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升华,达到保护与开发共羸。  相似文献   

2.
李鸿姝 《理论观察》2022,(1):150-152
鄂伦春族、赫哲族是黑龙江省历史悠久的两个少数民族,同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属地环境相近、宗教信仰大致相同、主要以渔猎为生,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却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其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伊玛堪”、“摩苏昆”这两种曲艺音乐形式,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刻画了多彩的艺术形象,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比较研究赫哲族“伊玛堪”与鄂伦春族“摩苏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赫哲族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不但要传承,更要传播.我们把需要传承的赫哲族民族文化通过各种载体制成不同的多媒体文件、 微视频、 微课程、 微信,最后借助电脑、 手机传播.赫哲族的传统文化是赫哲族的命脉,更是赫哲族的灵魂,微时代的到来为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是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传统服饰工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生活方式,使赫哲族传统服饰工艺显现出地域性渔猎文化特色,剖析其民族服饰工艺及蕴含的民族文化,挖掘其现实意义,使赫哲族摆脱对传统渔猎经济的依赖,使民族工艺走向市场,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有着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伊玛堪”“鱼皮制作工艺”等已经入选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随着时代的变革,非物质文化生存植根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也日益被侵蚀和压缩,一些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信息时代的到来及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种数字化模式,可以利用数字采集、数字修复、数字展示等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创全新的保护方式和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6.
赫哲族住房经历了一个由临时住房到固定住房、由草房到砖瓦房以及由分散居住到聚屯而居的历史转变过程,透过对古今赫哲族住房类型的递进分析,不难看到该民族发展顺时昂扬、逆时激奋的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7.
“桦树皮文化”是我国北方渔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赫哲族的桦树皮文化最具代表性,本文主要研究了赫哲族传统的桦树皮文化历史、桦树皮制品的种类、桦树皮文化存在的因素及传承与开发,希望对桦树皮文化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并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是世界上极少拥有鱼皮服饰及鱼皮制作技艺的民族之一,鱼皮服饰是最具赫哲族民族特色的民俗事象。鱼皮服饰旅游产品的营销应以实现发展民族经济与保护民族文化的互利共赢为目的,突出文化性。注重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齐齐哈尔地区是个多民族居住区,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世代居住在嫩江、黑龙江流域的土著民族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等,还有明、清时代的流人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遗产的抢救、保护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0.
赫哲族以渔猎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文化,为开发民族旅游演艺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以体验经济理论为指导,在介绍赫哲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设计思路,旨在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开发赫哲族旅游演艺产品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村落面临衰退、消逝等现实问题背景下,基于文化遗产评价视角,以丽江11个国家级纳西族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通过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5个方面共19个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导向的丽江纳西族传统村落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对样本村落进行实证和分类,划分出传承型、潜力型、提升型、扶持型4类。从多维研究视角,提出系统性发展策略,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精准保护和差异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诗中,"遮帕麻"、"遮米麻"、"桑姑尼"是阿昌族最初崇拜的三位祖先神灵,祖先崇拜反映出阿昌族民族发展的脉络,也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孝道思想丰富了史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融合能够活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能够丰富旅游内容,促进旅游发展,增强游客互动性和体验性。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在梳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概念内涵和类型属性基础上,将价值共创理论运用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DART模型,构建消费者、政府、传承人与企业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机制的分析框架,创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管理模式。研究表明,将价值共创理论运用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了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改变了企业单边传统封闭的垄断局面,提高消费者的旅游消费体验质量和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4.
民族的经济与其文化是统一的。在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民族经济不仅受单个民族文化的制约,而且受国家统一文化即国民文化的制约,民族文化构成民族经济的重要内涵与内容。通过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发挥民族文化对民族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文化经济,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是满族主要聚居区,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城镇化中黑龙江省满族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面临濒危状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保护刻不容缓,需要政府和文化部门在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中发挥主导作用,满族民众在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中发挥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文丽  章牧  白华 《特区经济》2010,(9):156-158
手工艺类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类别,该类遗产是技艺、艺术、历史的文化载体,以其高超精巧的制作技艺为精髓,表现为手工技艺传承人的能力,在历史变迁中极易失传。本文选择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突破口,以广东省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千角灯为例,探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意义和开发策略,以期对同类别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该文围绕益阳非遗的数字化进行调研,从政府视角、非遗传承者视角、大众视角深度剖析益阳非遗数字化的建设现状,并提出适合益阳的非遗数字化建设路径:一是加强非遗数字化的顶层设计;二是建立非遗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三是与高校类教育体系相融合;四是整合已有资源形成丰富的数字化传播生态链;五是建立科学化的非遗人才梯队。此研究有利于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同时,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本真,保护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并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启 《特区经济》2010,(1):249-25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维护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文章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模式,然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完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自有的文化记忆。中国人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愈加重视旅游质量。目前,旅游业开发领域在不断扩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成为重要的人文旅游开发资源。这也迫切要求我们要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为子孙后代在文化选择上提供广阔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为旅游地创造经济价值。海伦剪纸作为黑龙江省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开发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黄益军  杨思  林剑 《科技和产业》2023,23(13):10-15
数字化与价值链的双向赋能逐步成为非遗餐饮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餐饮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但部分非遗餐饮产业在价值链数字化转型方面仍然相对滞后,营业状况不容乐观。基于价值链视角,以非遗餐饮三明沙县小吃为例,分析数字化对价值链重构的重要性,以及沙县小吃价值链数字化转型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沙县小吃价值链数字化转型若干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