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锴 《发展》2014,(2):52-54
正峥嵘和曲折的经历2013年是我党老革命家习仲勋100周年诞辰。他生于1913年,早年和刘志丹等一起闹革命,21岁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据说,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习仲勋脱口而出:"噢,这么年轻!"他是我党老革命家中最年轻的领导人之一。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习仲勋历任陕甘边集团军政委、西北野战军副政委、第一野战军副政委、政委等职,和彭德怀、贺龙共同指挥了延安保卫战和解放西北五省的战役。新中国建立后,他  相似文献   

2.
刘治立 《发展》2021,(4):66-67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在北方建立的为数不多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重要基础形成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南梁精神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  相似文献   

3.
赵昌军 《发展》2011,(7):42-42
在中国革命史上,南梁就是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划破旧中国西北的长空,产生了一种光华四射的革命精神。历史这样评价:在国内二次革命战争后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创建的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1932年至1935年,陕甘边一带先后建立了以寺村塬、照金、南梁为中心的三个根据地,陕北也相继建立了十一县游击根据地.1932年2月,战斗在陕甘边界的西北反帝同盟军,在正宁县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后为刘志丹)任总指挥.12月,中共陕西省委在宜君转角镇(今属旬邑)把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此后,红二十六军和红军游击队在刘志丹等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转入外线在运动中大量地歼灭敌人,不断地发展和壮大革命武装.到1934年底,红二十六军发展到2000多人,红军游击队扩大到3000多人,赤卫军发展到4000多人,根据地发展到十多个县的广大区域,陕甘边根据地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两党组织先后领导建立了渭北、陕甘边、陕北、川陕、鄂豫陕以及由陕甘边、陕北根据地统一而成的西北革命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在陕西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西北革命根据地最终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所具有80年历史的红色学校,是当年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在南梁根据地建立的第一所学校。2001年,习仲勋、齐心夫妇为这所学校捐资15万元,修建了一座教学楼。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学校视察,他勉励学生:“好好学习,长大后建设我们的祖国,并且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7.
文章指出,习仲勋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为党和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对根据地的经济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大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发展农业生产;二是重视商品经济,实行对外贸易;三是印制发行货币,搞活苏区财政.  相似文献   

8.
岳父家在甘肃东部的董志原上,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厚,气候湿润,光照好,温差大,是甘肃省粮食重要产地,当年刘志丹、习仲勋以这里为依托,开创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董志原上不通铁路,较为闭塞落后,但这里农耕文  相似文献   

9.
岳父家在甘肃东部的董志原上,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厚,气候湿润,光照好,温差大,是甘肃省粮食重要产地,当年刘志丹、习仲勋以这里为依托,开创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董志原上不通铁路,较为闭塞落后,但这里农耕文  相似文献   

10.
庆城县辖5镇10乡,32.5万人,是国家扶持的老区贫困县,庆城县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一直是陕甘宁交界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带领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1.
博史 《发展》2013,(3):43-44
1932年4月2日零点,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由习仲勋、刘林圃、吕剑人、李特生、许天洁等组织指挥,原国民党十七路军警备第3旅2团1营的三个连200多名官兵,在两当县城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这次起义发生在陇南山区的两当县城,后来人们把这次起义称为“两当起义”。  相似文献   

12.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由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合并建立起来的。这块根据地从其前期1932年9月建立的第一块渭北根据地起至1937年2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止,共四年又五个月。期间经历了无数次曲折反复,艰苦斗争。根据地军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图片新闻     
正甘肃召开纪念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八十周年座谈会9月28日,甘肃省在庆阳市举行座谈会,隆重纪念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80周年。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亲属习远平,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张常银,陕西省委副书记孙清云分别回顾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边区苏维埃政府创建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谢子长之子谢绍明、刘志丹外孙女王珊珊等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亲属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史专家学者代表一同参会。(徐爱龙白德斌高樯摄影报道)  相似文献   

14.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红军撤离中央苏区、鄂豫皖、湘赣、湘鄂西等根据地,战略转移两万五千里,何处安身,哪里落脚呢?万幸万幸,在祖国的西北部、陕甘交界处——延安地区,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才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从此西方亮了,北方亮了,中国革命又蓬勃发展起来了.毛泽东此话即指陕北红区和南方苏区的区域互换,并非虚言啊! 陕北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党政军领导人,如刘志丹、谢子长、高岗、习仲勋、王世泰、马文瑞、张德生、张邦英、贾拓夫、刘景范、张秀山、赵伯平、汪锋、孙作宾、张明远、吕剑人等同志.在抗日战争中上述同志几乎都在西北局工作过.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一百多年前的乾隆时代,当时的西北官员当中,就有两人两度提出陕甘分闱的建议,自乾隆四年到乾隆十二年,时任川陕总督鄂弥达和陕西学政胡中藻两次提出陕甘分闱之建议,皆为军机处和乾隆帝所否决,陕甘分闱遂不能行。因此,从现有资料来看,陕甘分闱的首倡者应是乾隆四年时任川陕总督鄂弥达。  相似文献   

16.
姜洪源 《发展》2011,(12):59-59
在洋务运动兴起之时,与上海、天津、福建等地几乎同时,远处西北的兰州也出现了近代工业的烟囱。那就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陕甘战事行将结束,陕甘总督左宗棠将随营修军械的西安机器局移设兰州畅家巷创办的兰州制造局。还有左宗棠看准了的西北盛产的羊毛,于光绪六年(1880)年开工的兰州织呢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机器制呢局。这“两...  相似文献   

17.
本书记叙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及其领导的陕甘边特委、南梁政府、红军队伍,他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时时处处想着人民,一心一意服务人民,舍生忘死为了人民,与群众结成了亲密无间、血肉相通、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关系。一个个生动感人、催人奋进的革命故事,详细讲述了革命先辈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的党性修养、斗争精神、革命意志和宝贵品格,充分洤释了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初心和不朽使命。  相似文献   

18.
刘继华  卢照琳 《发展》2021,(3):29-31
在经济封锁、交通闭塞的情况下,陕甘边苏区政府从人民需要出发恢复荔园堡集市,依靠人民发展集市,实现党群和谐、集市繁荣.  相似文献   

19.
正在甘肃省两当兵变纪念馆的众多藏品中,有5件极其珍贵的革命文物:干粮袋、马鞭、挎包、铝质水壶、带皮套铝质水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在1930年至1949年使用过的这些物品,饱含着他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坚贞不屈、英勇战斗的革命情怀。文物是习仲勋戎马生涯的见证习仲勋1913年10月15日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1928年,习仲勋在陕西省立第三师  相似文献   

20.
<正>毛泽东曾称习仲勋"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本文记述的习仲勋在两当兵变发生当天经历的几件事,既是他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后来毛泽东给其评价的最好注脚。1932年4月2日,在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警备师三旅二团一营任中共地下营委书记的习仲勋和陕西省委特派员刘林圃等人,在甘肃两当县城发动了两当兵变。兵变发生后,习仲勋、刘林圃率领起义部队按计划向陕北挺进,准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合。这里记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