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史记》对帝王国君、先贤将相和凡夫俗子的外貌描写坚持"实录"精神,文章试图分析太史公如此创作的主要原因在于太史公私家修史、"无征不信"和遭受"宫刑"而发愤著书,并尝试这种"实录"精神对当前文学创作及社会发展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鹰 《沪港经济》2013,(12):60-61
GOSS论坛主席、上海交大一英国曼大DBA学员高全建表示:“经过多年努力,PE已经逐渐成为公共股权市场以外的一类重要补充,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创新和鼓励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推动力.”本篇,笔者独家采撷了与会嘉宾的精彩观点,口述实录,从碰撞中凸显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3.
泰山精神就是中华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没有哪座山像泰山一样,累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着一个民族的精神。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泰山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这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对泰山的评价。“重如泰山”、“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北斗”、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三严三实”的深刻内涵,分析了贯彻“三严三实”要求,推进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的途径.指出,焦裕禄精神是“三严三实”的生动写照,践行“三严三实”,就要切实从“严”上要求自己、向“实”处谋事着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会现象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敬业、一丝不苟以及“和”的精神所带来的日本特有的“委婉、暧昧”、“恩情”和“集团意识”等民族性,并分析了这些国民性所产生的历史和地理根源以及对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1年6月14、15日在浦东召开的第六次“上海五国”首脑会议宣告了“上海合作组织”诞生。会前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都对这次“上海五国”会议面临的历史机遇寄予了极高的希望。以“相互信任、平等互惠、相互协商、相互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为内涵的“上海精神”,已在这次历史机遇中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新的“上海精神”。所谓新“上海精神”就是在“相互信任、平等互惠、相互协商、相互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又添进了“结伴而不结盟、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相似文献   

7.
张曼迪 《魅力中国》2010,(32):312-312
求真与致用,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两大治史思想。但二者并不是置于对立的两极,而是求真传统蕴含在致用传统之中,致用统摄了求真。近代史学将求真从致用的涵盖中独立出来,为求真赋予了追求历史真相,追寻客观历史的内容和标准。实录与褒贬之所以能够在古代史家那里统一,是因为中国古代史家普遍有着一种“直书其事,褒贬自见”的观念,正是这种观念消解了实录与褒贬之间的矛盾。而传统史学背后存在的由经学确立并被普遍接受的传统道德价值体系是“直书其事,褒贬自见”能够成立的原因。近代以来经学背景的失去,使史学语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造成了近代史学与传统史学的本质上的不同。求真与致用亦由此发生了区分与对立。  相似文献   

8.
“世界历史”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特指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它对“类”意识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它打破了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地域界限,从而清除了当代“类”意识生成的地域性障碍;二是它突出了人类文化精神中的整体精神,促进了个人本位向“类”本位的复归。  相似文献   

9.
“三个务必”是对我们党百年来历史经验、优良传统、精神品格等的高度凝练,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党牢牢把握时代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的历史自觉,体现了我们党强烈的使命担当、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精神状态、奋斗姿态,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务必”是实践基础上重要的理论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认识论的实践观、辩证法的矛盾论是其深厚的哲学基础。“三个务必”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政治动员和伟大号召,更是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行动指南,对于把中国式现代化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是历史的积累与沉淀所赋予贵州人内在的精神品质。贵州人不断自强奋斗创造辉煌的历史折射了原生态的贵州精神的灼目光芒。  相似文献   

11.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伟大的长征所培育出来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重新再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具体内容,无疑对我们继续发扬和践行“长征精神”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山历来是一座不乏精神力量的城市。从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同志“铁肩担道义”的大钊精神,到开滦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精神、“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穷棒子”精神、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到“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无不记录着唐山人文精神的光辉历史,从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唐山人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3.
一省委书记岳歧峰同志多次指出要发扬“三大精神”,即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理顺人心、理齐人心,振奋精神,把黑龙江经济搞上去。“三大精神”是龙江人在开发黑龙江、建设黑龙江的第一次开发的创业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党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与龙江经济建设实际及龙江人的历史主动性和美德相结合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年龙江人就是在这“三大精神”鼓舞下,披荆斩棘,战天斗地,使我省成为国家重要的原油、木材、煤和商品粮基地。在今天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高举这“三大精神”的旗帜,对黑龙江的资源进行第二…  相似文献   

14.
2022年8月11日,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在东北大学召开“2022年上半年东北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专家座谈会,围绕2022年上半年东北经济形势分析,2022年下半年东北经济走势展望,克服“三重压力”、做好2022年下半年东北经济工作的建议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本文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吉林财经大学原校长宋冬林的发言实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石家庄市审计局在市委、市政府和河北省审计厅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大力弘扬“公正、廉洁、开拓、奉献”的审计精神,按照“市内进位、省内争先、全年工作创历史”的奋斗目标,积极开展“金审工程”、“审计项目精品工程”和行风评议活动,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充分发挥了审计的  相似文献   

16.
2022年8月11日,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在东北大学召开“2022年上半年东北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专家座谈会,围绕2022年上半年东北经济形势分析,2022年下半年东北经济走势展望,克服“三重压力”、做好2022年下半年东北经济工作的建议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本文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的发言实录。  相似文献   

17.
张纯敏 《魅力中国》2013,(26):287-287
孟德斯鸠提出了“民族一般精神”的思想,同时他也是十八世纪自然法学的代表。自然法学主张人的理性对法的作用,而历史法学萨维尼则主张客观的民族精神是法的本质和起源。孟德斯鸠所主张的“民族一般精神”与萨维尼的历史法学不同之处关键在于。他同时还吸收了自然法的思想,因而显得更加温和谨慎。自然法学主张人的理性对法的作用。自然法思想和历史法学思想这两种曾在德国十九世纪对立和争论过。而孟德斯鸠与两方面都有异与同.并早在《论法的精神》中实现了兼有。这体现了他的个人特点,即时代的思潮与他个人的谨慎风格的磨合中形成的温和适中的品格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冉 《理论观察》2008,(5):31-32
面对“国学热”的风生水起,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解读,则可透视出“国学热”体现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是浮躁时代的精神寻根和现实要求。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学”不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主流,“国学热”的意义只在于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自觉”。因此,对“国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采取批判打倒的激进主义,而应宽容平和的理性认知这股“国学热”。  相似文献   

19.
2022年8月11日,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在东北大学召开“2022年上半年东北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专家座谈会,围绕2022年上半年东北经济形势分析,2022年下半年东北经济走势展望,克服“三重压力”、做好2022年下半年东北经济工作的建议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本文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的发言实录。  相似文献   

20.
“闯关东”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创业史,也是一部东北创业文化发展史。“闯关东”精神的实质是创业精神。“闯关东”精神作为东北特别是黑龙江在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主导精神,是由历史和现实决定的。创业文化的建设应当创新机制、体制,以培育创业精神为核心、以激活创业主体为重点、以完善创业机制为要务、以优化创业环境为保障,形成创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