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构建旅游市场亲景度模型和市场竞争态模型,定量分析1995~2004年江浙沪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亲景度和竞争态的变化特征,在进一步探讨亲景度和竞争态的相关性基础上提出了江浙沪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四个层次,据此确定了长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四类市场:成熟市场、成长市场、崛起市场和机会市场,并提出长三角洲国际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城市间经济联系、地缘经济关系、中心城市职能指数、经济隶属度和城市国际化水平5个方面的定量测度,揭示了江浙沪城市群各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对城市群空间运行格局、空间演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建设上海全球化城市并使之成为城市群的极核,打造南京、杭州和宁波三个次级中心都市圈,培育苏锡常城市走廊,由此构建一个"一核二翼九带"的江浙沪城市群,以期把江浙沪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超强国际竞争力的巨型区域。  相似文献   

3.
文章依据2000—2014年江浙沪三个地区"创新驱动"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与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通过"创新驱动"因素对江浙沪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影响路径分析发现,制度和管理创新对两省一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的总影响最大,且其通过对其他"创新驱动"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机构创新)的影响,间接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间接影响大于其直接影响;而机构创新可以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促进江浙沪三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四大"创新驱动"因素均对两省一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产生直接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上海入境旅游流对长江流域各省区空间场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都市的旅游中转地功能及线状区域间旅游流互动效应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的角度,研究了1998年和2007年两个时间截面上海市入境旅游流对长江流域其它省区空间场的场强、位势、地域结构等特征。结果表明:①作为口岸大都市的上海市入境旅游流对长江流域其他省区空间场效应显著增强,且集聚效应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辐射效应;②上海市集聚和辐射入境旅游流在其它省区间分配不均,对其他省区入境旅游流的集聚和扩散作用均很显著;③上海市入境旅游流空间场场强地域重心有向东转移的趋势,场强地域结构趋于合理化。上海市应发挥战略龙头作用,强化其旅游流集聚和辐射功能,以求整个长江流域旅游综合效益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5.
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距离衰减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宏盈 《经济地理》2012,32(11):162-165,170
广东是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领头羊",每天由广东入境中转前往我国西部省区的入境旅游者不计其数,这种扩散流动形成了广东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梯度转移。文章计算分析了广东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转移态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ArcGIS软件测算中转地与目的地间的空间距离,对比广东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发现广东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以1 300km为界,可分为随距离递增和随距离递减两大圈层。  相似文献   

6.
基于ZINB模型的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流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国境内区域之间入境旅游流的影响因素研究薄弱。文章基于重力模型原理,从流出省特征、流入省特征、流出省—流入省空间关系特征三类因素出发,利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ZINB)模型,分析了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流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影响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流的因素包括:流出省的入境旅游经济规模和入境游客消费水平;流入省的航空通达性水平;流出省和流入省的空间距离。而流入省的旅游资源、接待能力、国外经济联系等因素不对省域间入境旅游流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认为,应加强省域间入境旅游合作,注重航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省域间捆绑式营销等提升入境旅游绩效。  相似文献   

7.
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特征及路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选取典型入境旅游口岸城市——北京市为案例地,通过实地抽样调查获取分析数据,构建旅游流扩散指数,并结合利用GIS技术、位序—规模法则、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北京入境旅游流向中国其他城市空间扩散的特征及扩散路径模式。结果表明: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强度在全国其它城市间分布不均衡,向传统旅游城市或省会中心城市扩散强度较高;空间扩散态势呈集中型扩散,空间扩散格局还处于核心极化阶段。入境旅游流流出北京后首次扩散方向主要集中在东南向和西南向,整个扩散路径上的旅游流流向主要集中在东南、西南→东→西南、西南→东北等三个方向,旅游流扩散路径比较集中,受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城市经济联系等要素驱动明显。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波士顿矩阵理论模型,将四川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目的地市场分别分为金牛市场、明星市场、问题市场、瘦狗市场四个类别,分析了各自的特征及对应的发展策略.最后认为,应从入境旅游产品开发、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增强旅行社的国际竞争力入手,推动四川省入境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空国际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际旅游对航空运输高度依赖,入境旅游流网络与航空网络有密切关系。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中国大陆城市与国境外城市间的国际航班信息,对由45个大陆城市与4个境外城市、110个外国城市组成的中国航空国际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结论:①中国航空国际网络是核心—边缘网络;网络中核心节点数量偏少且主要是出入境口岸城市,香港、北京、上海、广州、首尔、新加坡等城市是核心节点;边缘节点数量偏多,许多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客源地城市在中国航空国际网络中的地位不够重要。②中国航空国际网络对入境旅游具有决定性影响,不仅决定其空间组织模式,而且决定入境客源国结构,还影响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接待规模。③从拓展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市场和扩大规模的角度看,中国航空国际网络结构亟待改善:首先,要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际枢纽机场建立更多的国际航班联系;其次,要提升我国北京、上海和广州等机场在国际航空网络中的枢纽地位;第三,要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培育国际枢纽机场,改变枢纽机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第四,要充分发挥香港的枢纽作用,拓展入境旅游外国市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国31个省区1993—2011年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系统面板数据,借鉴物理学领域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GIS分析对全国各省区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演变格局分析。研究发现:(1)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发展上升态势且发展态势趋同,二者阶段之间及内部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入境旅游流发展水平阶段增长率较区域经济阶段增长率快,且阶段发展水平标准差极化态势较强;区域经济阶段标准差极化态势较弱。(2)各省区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较为一致,耦合协调度阶段增长率均在20%以上,阶段标准差演变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增速在减小。(3)各省区耦合协调度格局实现了由严重失调至初级协调区间的跨越,总体向协调趋势继续演变,但阶段内部二者协调度类型又有所交叉。(4)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区域政策等因素是造成区域耦合协调度格局及其差异的主要因素,但在不同阶段,上述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丰富旅游流研究内容,明确各区域耦合协调度阶段发展特征及其差异性,耦合协调度格局层次性及演变趋势有一定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入境旅游的持续高增长及时间同步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麻学锋  孙根年 《经济地理》2011,31(5):857-861,880
通过对长三角1980—2009年入境旅游数据统计分析,根据入境旅游持续高增长的界定,利用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两个基础指标,引入旅游服务密度指标,结合相关系数,分析长三角入境旅游持续高增长及时间同步性。结果发现:一是持续高增长的"高位—平稳"运行;二是持续高增长的区域响应性;三是入境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时间同步性;四是长三角作为入境旅游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在持续高增长过程中,区域间入境旅游增长的速度差异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城市入境旅游规模与位序差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军胜  马耀峰 《经济地理》2012,32(6):150-155,172
选取河南18个地市2000—2010年入境旅游人数,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等方法,对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与位序规模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2000—2010年,河南城市入境旅游差异化明显,首位度呈现交替性变化,入境旅游差异化逐渐降低。②通过对数据进行双对数回归分析发现,入境旅游符合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城市主要在郑州与洛阳之间交替分布。③入境旅游发展态势呈现四种形态:平稳发展型、波动发展型、快速进步型、减速衰退型。并从资源禀赋、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服务设施、交通区位、政治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南入境旅游发展态势的原因,提出发展建议,以期对河南入境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工业分工是长三角城市群合作机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没有工业上的适当分工,就没有真正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也就没有真正形成有机的空间联系以及优势互补的城市群。基于江浙沪三地的视角,站在工业内的具体子行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讨江浙沪三地的工业分工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其现阶段工业分工的状态与合理性。最后,对这种工业分工合作进行分析,主要是从江浙沪三地之间空间联系效应的角度,以判断该地区产业集聚的程度,以及上中下游产业的联系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数据,在分析黄山市旅游发展概况基础上,分析得出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四特征:入境旅游总需求波动增长、主要客源市场份额变化明显、客源市场集中性下降小、客源地域结构近域性明显,为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开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2):F0002-F0002
第一财经日报1月8日讯,“据预计,2009年江浙沪三地GDP总额将历史性地超过1万亿美元,长三角将成为全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超过韩国和印度。”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吴晓波在1月7日第四届长三角投资发展论坛上说。  相似文献   

16.
基于异质面板模型的我国省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99—2007年中国31个省市的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四个指标的面板数据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并运用异质面板协整方法检验中国省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的发展对全国及所有省市的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中,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和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存在长期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经济增长也推动着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张家界入境旅游流与居民收入增长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兆峰  李晓静 《经济地理》2011,31(12):2122-2127
旅游流是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分析了入境旅游流增加与居民收入的相关影响机理,即旅游流增加带动居民收入增加、旅游流促进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促进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增加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质量提高、基础建设与服务质量又吸引旅游流的良性循环过程,并以张家界为例,选用1989--2009年统计数据通过构建方程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目前张家界旅游市场存在入境市场结构单一、产品单一等并提出开拓国外旅游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张家界入境旅游流,增加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18.
《江南论坛》2014,(11):I0001-I0001
正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共同支持,中共常熟市委党校主办。《江南论坛》杂志社协办的第十一届长三角地区党校校长论坛,于2014年11月14日至15日,在江苏省常熟市委党校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校工作指示精神,如何发挥党校在党性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为主题,来自江浙沪皖四省市党校百名校长参加论坛。  相似文献   

19.
太湖史研究所由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教育学院、无锡市社科联、《江南论坛》杂志社等四家单位经过一年多筹备于1997年3月13日在无锡教育学院挂牌成立。无锡政协主席陈壁显揭牌,市人大副主任、市教工委书记邱雪珍和市老领导马健等到会祝贺,挂牌仪式由中共无锡市委宣部部务委员、无锡市社科联常务副主席黄胜平主持。江浙沪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收集和分析广西入境旅游2003~2009年的相关数据,首先对广西入境旅游发展与全国及主要城市的比较,然后从广西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规模、客源国空间结构、消费者行为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广西入境旅游市场的特征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提升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