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福建绿水青山自然条件优越,但一些地方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只有重视生态重建,强化科学治理,才能保护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1月14日,在福州举行的“福建省首届生态建设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国际著名生态学家、中科院院士张新时教授,在谈及福建生态环境建设印象时,对记者如是说。 相似文献
2.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拥有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县域面积7139平方公里.人口21万。近年来,东宁县认真落实中央“建设生态文明”和黑龙江省“三年绿化龙江大地”的部署,立足口岸地区实际。实行科学治理,加强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之路,成为全国沿边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意志和决心。福建山清水秀、天蓝海碧,生态环境良好,是发展的优势所在。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平衡发展?日前,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尤权。 相似文献
4.
“不废江河万古流”。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昭示:科学发展,环保先行。发展是第一要义,没有“碧水蓝天”的发展是不可能持续的。近年来,浏阳市全力治理浏阳河污染,实现从“全国重污染县(市)”到“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历史跨越,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带来勃勃生机。浏阳河治污从三个战略转移人手,以“碧水蓝天”促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6.
特色小镇“全域化”生态治理:政治语境、系统建构与政策路径——基于苏浙案例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发展顺应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国内由经济化政治向生态化政治转型发展的新诉求,也契合了当前国家政治话语的生态化建构模式。生态化政治新思维的治理模式某种程度上,为地方治理实践提供了全域性生态系统创新的制度基础和政策导向。特色小镇作为地方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系统创新工程,本质是重新培育和建构地方生态空间场域的探索过程。通过生态治理思维的指导,以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振兴和政策机制的可持续主义框架为基本解释思路,建构包括生态系统要素、生态培育体系、生态治理维度、生态治理原则及生态治理政策的内容体系,能够完善和推进地方生态治理系统性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