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那里,商业劳动和产业劳动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同生产的社会形式无关,属于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前者则由生产的社会形式所决定,属于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在流通领域进行的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兼具产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因而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流通劳动。作为有待出售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是一种商业劳动,不会把价值和剩余价值追加到商品上;而作为有待购买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则是一种产业劳动,要追加价值和剩余价值。将一切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都看成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同时又把它们全部归并到商业劳动中,这在理论上是一种悖论,且有悖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20,(1)
作者通过举例说明分析在商品价值计算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存在着对社会劳动生产效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量的混淆认识,是导致劳动价值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客观相脱离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厘清商品价值的计算问题,才能正确理解劳动价值理论、才能真正回归劳动价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生产劳动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形态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从历史上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四种情况,即自然经济社会中制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简单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中使价值增殖和满足社会成员各种需要的劳动。生产劳动概念新说,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是当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需要研究的新课题。马克思分别从生产劳动一般、商品生产、剩余价值生产和创造等角度对生产劳动展开了分析和阐述。该文认为,那种以是否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否为资本带来利润作为标准来判定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论断是片面的,只有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出发,用是否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作为标准,才能判断服务劳动是否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相似文献   

5.
狭义劳动价值论与广义劳动价值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价值范畴特指商品价值,只有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抽象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必须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论点。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是在马克思商品价值框架内,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创造价值的活劳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二是扩展商品价值范畴,使狭义的商品价值向广义的产品价值或经济价值乃至贡献价值或社会价值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物化劳动和科学技术这两种生产要素不会自行创造价值,但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起着自乘的作用,从而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继承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独特地提出和论证了“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指出凡是能够提供文化商品(精神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凡是直接为生产性企业提供某种生产性服务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凡是与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直接有关的非物质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 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决定的关系中,我主张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价值,即“共同决定论”。下面通过对商榷意见的分析,来谈一下我的看法。一私人劳动创造价值还是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从广义上讲,任何劳动都是社会劳动。但决定价值的社会劳动不是指这种广义的社会劳动,而是指狭义的社会劳动,即为社会所承认的劳动。并且特指通过商品交换为社会所承认的那种劳动。在非商品经济下面,劳动都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劳动的自然形式即为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劳动不必通过交换就直接为社会所承认,它自始就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而存在。  相似文献   

8.
论商品价值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是任何抽象劳动都形成商品的价值,而是具有社会性、交换性和补偿性的抽象劳动才形成商品的价值。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社会性、交换性和补偿性同时存在,三者互为前提,相互联系。抽象劳动的社会性、补偿性和交换性在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形成商品价值性质。商品价值性质的核心是生产者的劳动时间与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关系。价值性质范畴有助于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为判断劳动是否生产商品和形成价值提供新的视角。依据商品价值性质有助于解释一些经济现象,使劳动价值论更有说服力,从而增强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一、商品价格形成的基础 (一)商品价格的概念 马克思指出:“商品具有价值,是因为它是社会劳动的结晶。”(《马恩全集》第16卷第137页)换句话说,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商品的价值并不能直接地、绝对地用劳动时间来表示,它只有和另一种商品交换时才能间接地、相对地表现出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货币,它使交换中的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商品价值具有成本属性,抽象劳动实际上是人们在具体劳动中消耗的生命时光,这是生产商品的终极成本;商品生产追求比较利益和价值增殖,要求排除非劳动因素对交换的影响,这是劳动作为价值实体的一元性的利益基础。从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劳动和商品价格总量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以说明劳动作为价值实体的一元性。  相似文献   

11.
<正> 生产价格是社会劳动的发展形态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的‘价值’只是以历史上发展的形式表现出那种在其他一切历史社会形式内也存在的、虽然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东西,这就是作为社会劳动力的消耗而存在的劳动的社会性。”劳动的社会性就是商品价值的规定性。商品价值的质规定着商品价值的量。生产价格正是从商品价值质与量的规定性上反映了它是社会劳动的发展形态,因而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中的社会必要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反映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力发展,必然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本文拟以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作为基点,谈谈对增强商品经济观念的几点思考。增强服务观念,是发展商品经济,增强商品经济观念的一个基本内容。这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社会性所决定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统一体。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决不是为满足生产者本人的需要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也就是为了满足  相似文献   

13.
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即商品私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等。商品经济正是这些矛盾的产物。在商品经济中,商品是由在经济上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提供的产品,劳动在直接形态上具有私人性;但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为社会的,并且私人劳动的目的是为了从社会索取交换价值,因而商品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这样,同一劳动便有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并由此形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矛盾解决的途径,是通过商品的让渡,使用价值被接受,商品生产者获得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现实的即社会认可的社会劳动。“转化”是“惊险的一跃”,转化的过程包含着困难、风险和代价。  相似文献   

14.
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一种生产。商品具有两重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生产与为满足自己需要而进行的自给自足的生产不同,它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换,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只有在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并出现了社会分工以后才有可能。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转移使用价值只是说明了交换社会劳动这一为任何社会存在所必要的前提,而没有阐明通过商品生产的形式来交换社会劳动的特点。谁都知道交换社会劳动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因此在这里应该强调的是“交换”。恩格斯曾指出:“要成为商品,这个生产物必须由交换移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来使用的人的手里。”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生产率作为影响商品价值量的重要因素,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成反比,已是理论界长期广泛应用的定论。但若深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我们还能发现,从简单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前提出发,我们完全能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另一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提高或降低),与劳动者劳动量的支付能力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关,与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这一认识也是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间的真实关系的描述,这样的认识并不妨碍我们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理解,且可能提供出一个解释现代社会诸多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始终提供相同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无关。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本质关系。然而,随着商品经济阶段的发展,竞争使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后,在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范畴上,这一本质关系表现出了复杂的不同现象。另外,伴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出现的价值量的增加的事实,也使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虚假的不确定的现象。但是,现象都不能否定本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教师劳动创造价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时代里 ,财富的含义正在从诸如黄金、货币和土地向知识转移。在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带来大量社会财富的过程中 ,教师的劳动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劳动 ,其劳动凝结为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成为劳动力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 ,再通过这些人的各种各样的辛勤劳动 ,为社会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 ,劳动者的劳动力具有与一般商品一样的作为商品的两个属性 ,同时也具备其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这充分表明在现阶段的条件下 ,劳动力同样也是商品。既然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条件下 ,劳动力也是商品 ,那么也就应该承认教师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论脑力劳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科学技术的商品二因素和脑力劳动二重性,有利于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可以清楚地展示当代各种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各行各业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种服务人员的劳动力价值通过服务劳动转移到生产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之中,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有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与此相一致,脑力劳动有二重性,即具体脑力劳动和抽象脑力劳动,科技人员是脑力劳动力,科学技术不创造价值,人们购买它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教育可使科技价值转移给众多的人,从而使其价值翻许多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市场化才可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创造价值。但其所有者可得到报酬,其原因是因为有多种所有制。  相似文献   

19.
劳动价值论深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因此,关键在于界定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再由于商品具有二重性,这生产劳动也就具有二重性,创造价值的是抽象劳动,如何界定抽象劳动是又一关键问题。价值是动态的(不是原生价值,而是再生价值);劳动也是发展的(由体力为主到智力为主)。价值形成的条件(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决定价值分配。劳动又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都与剩余劳动从而剩余价值相联系。  相似文献   

20.
机器设备是劳动者肢体和大脑的延伸、模拟、外化或独立 ,不仅传动劳动 ,更重要的是替代劳动。但人们没有注意到这种替代的革命性意义。劳动力创造价值、机器只转移价值以及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都只是一种人为界定。土地自然力和劳动自然力一样 ,其耗费的凝结同样有理由构成价值的源泉 ,包括劳动自然力在内的各种形态的自然力耗费的凝结构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自然力作用时间的长短决定价值量的大小 ;机器的活动是一种拟劳动 ,拟劳动和人的劳动一样创造价值。在未来生产中 ,直接劳动的作用下降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必然导致价值源泉的转移或多元化 ;泛价值论认为各种要素所包含的自然力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生产各环节共同形成的社会必要标准决定价值实体按多大的比例转化为社会价值 ,它是以往各种价值论的有机整合。价值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