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晓莉 《魅力中国》2014,(9):100-100
晴雯是《红楼梦》中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人生的出现,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及其身份地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妙玉的悲剧     
《红楼梦》是围绕女性而展开的一幅美妙画卷,在众多女性中,按其重要性排列在前十二的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而列位其中的妙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十二钗之中,除妙玉外,其余女子都是与贾府有血缘关系或亲属关系的人。本文由妙玉排位的特殊性引发,通过探究妙玉身上矛盾体现,探讨妙玉性格和命运中的悲剧性,从而揭示出整个封建社会的丑恶和愚昧,由个人命运的悲剧隐涉出整个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妙玉的悲剧     
黄燕宁 《魅力中国》2010,(7X):11-12
《红楼梦》是围绕女性而展开的一幅美妙画卷,在众多女性中,按其重要性排列在前十二的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而列位其中的妙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十二钗之中,除妙玉外,其余女子都是与贾府有血缘关系或亲属关系的人。本文由妙玉排位的特殊性引发,通过探究妙玉身上矛盾体现,探讨妙玉性格和命运中的悲剧性,从而揭示出整个封建社会的丑恶和愚昧,由个人命运的悲剧隐涉出整个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毛灿月 《理论观察》2008,(2):127-128
作为学术专论的序言,《〈红楼梦魇〉自序》以写实的态度,表述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精神与情感渊源。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  相似文献   

5.
马丽 《魅力中国》2011,(20):284-284
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红楼梦》,一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像一个无穷尽的宝藏,每次陶醉其中都会有新的收获。谈及《红楼梦》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其人物命运、人物性格分析、艺术手法,推测人物的最终命运,她就如那断臂的维纳斯一样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其着迷。然而,《红楼梦》对当今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却是—个很少被人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所体现的审美意识闪耀着理想审美意识的光芒,宝黛爱情更是寄托着作者的情爱理想和生活理想。《红楼梦》所体现的爱情审美理想给人们以启迪与震撼,它对当代大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不仅以其塑造的异常出色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思想底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文以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线索,结合家族束缚带给他们的人生悲剧,浅谈了对家族法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8.
史立勇 《魅力中国》2011,(4):266-267
《红楼梦》人物语言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思想性格不同的人物语言中,而且还体现在性格相近的人物中,作者很注意写出他们语言的差别,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的是基于R软件和KNN算法的《红楼梦》作者分析,通过运用R软件将《红楼梦》前80回预定为第一类,后40回预定为第二类,进行KNN分类分析。最后得到的结论为:不拒绝《红楼梦》为两个作者所写。  相似文献   

10.
对称美是美学范畴中的一种美的形式,它是一种匀称、均衡、和谐之美。《红楼梦》中的人物、结构、建筑、场面、无一不体现着这种匀称、均衡、和谐之美,而且也广泛地反应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内涵、思想内容、哲学韵味和美学追求。因此,《红楼梦》被尊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1.
刘权 《走向世界》2012,(15):72-74
国外学者研究东方文化.有两部著作无法绕过,即半部《红楼梦》和一部《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12.
许杰然  许培春 《发展》2012,(8):97-98
对于《红楼梦》的探讨已经是达到无孔不入的程度了,本身也在于《红楼梦》如此巨作包罗万象的魅力所在,使它在任何方面都有可研究的价值。偶尔对其中的出世精神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红楼梦》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个“出世——入世——出世”的循环线索,就此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的“不俗”“悟道”小作分析,谈谈《红楼梦》中的释道出世精神。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这部描写封建大家族由盛到衰的文学著作,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决定了人物所使用称谓语的不同,每一种敬称将人物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关系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王际真两个《红楼梦》节译本及黄新渠《红楼梦》节译本中敬称的翻译,旨在对三个节译本中敬称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从而使读者对译本的翻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据《法制晚报》报道,新版《拆迁条例(草案)》经反复酝酿、多次修改已较成熟,有望近期出台。有专家透露.行政强拆将被取消,明确了实施征收、补偿的唯一主体是政府。其抢眼亮点不仅有“补偿市场化人性化”、“房屋征收实施机构不得以赢利为目的”等体现。更被爆出“行政强拆被取消”的新规定。  相似文献   

15.
郭涛涛 《环球财经》2009,(12):19-19
半个多世纪里,杨宪益夫妇将包括《红楼梦》、《史记》等百余种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并成为今日西方世界最为流行的版本  相似文献   

16.
6月10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声像中心投资拍摄的电影《玫瑰谷》在河南省渑池县正式开机。 制片人马展山介绍说,《玫瑰谷》由《古币奇缘》、《四点半的铃声》等影片的执导者周文扬担任导演:北京人艺国家一级编剧.热播电视剧《漕运码头》的小说作者王梓夫担任编剧:“华谊小天后”许还幻饰演片中的女大学生村官,强大的演职员阵容将共同为观众奉献一部现代农村题材影片。  相似文献   

17.
张玉兰 《魅力中国》2010,(6):258-258
《红楼梦》作为东方传统文学的经典之作,一直被东方人以不同的语文、哲学和考证等视角予以分析,本文采用语用学角度,从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的视角,对《红楼梦》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王熙凤的部分语言予以分析,在特定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王熙凤的语言中所体现的合作原则,以及合作原则的违反中产生的意义和效果,进一步分析会话中的隐含意义,人物的形象通过其语言特色体现出特有的交流技巧,以达到成功的交流目的,体现人物的意图,充分表现出人物鲜明的个人形象。  相似文献   

18.
王福晓  唐笑一 《魅力中国》2011,(14):311-31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各种文学著作中都充溢着数字“三”相关的话题。“三”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本文将通过对《红楼梦》中关于数字“三”的内容的分析,来解读中华民族那种集体无意识性质的审美心理——“崇三”的民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9.
李红梅  张丽云 《理论观察》2014,(12):112-114
不可靠叙述是现代小说的重要的叙事策略,对塑造人物性格和深化作品主题具有着重要作用。《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不可靠叙述,主要体现在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和人物的不可靠叙述两方面,对其英译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超越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从叙事学的视角探讨《红楼梦》的翻译问题,为"《红楼》译学"的发展开辟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管理方法理论风靡的今天,我国文学巨著《红楼梦》与《韦尔奇自传》一样引起管理界的重视。《红楼梦》一书中所蕴涵的管理理论尤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