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市场的动荡,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亚洲国家在此次危机中的直接损失有限。但其金融市场也遭受了诸如股市暴跌、汇率下滑等波动。油价回落、出口疲软和资金抽逃将使亚洲国家面临压力,未来经济前景面临不确定性。部分国家如韩国、印度和印尼,尤其是韩国出现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金融危机不仅对发达国家影响重大,也对新兴市场等国家,以及未来世界经济和管理秩序造成重要影响。作者较系统和全面地分析了本次金融危机给新兴市场造成的影响,包括贸易政策、财政贷币和汇率政策、国际金融结构等方面。主要结论认为新兴市场对国外投资资金来源多样化的依赖会下降,银行全球化经营的限制会加强,银行经营领域与监管范围将更趋一致。但是,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化的其他领域,包括生产、贸易等方面的影响有限,对国际货币体系结构的影响亦有限。  相似文献   

3.
拆分全能银行业务未必更加安全 严婷:在多数发达国家经历了数十年的去监管化后,金融业在危机后迈进了一个新的“再监管化”时代。有些人说监管者令这个行业更加安全,但却大大降低了利润率。此外,这将推高借贷成本,并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你如何看待巴塞尔Ⅲ协议的影响以及安全性和经济增长的权衡?  相似文献   

4.
我国酝酿多年的股价指数期货终于获批,但要发展好它,使用好它,仍需要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这里介绍亚洲几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供分析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所表现出的特殊性是传统的危机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本文结合金融危机理论的新进展,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金融领域和非金融领域的收支表恶化、利率上升以及不确定性增加等几方面探讨了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危机的动态过程;最后,得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所表现出的特殊性是传统的危机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本文结合金融危机理论的新进展,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金融领城和非金融领域的收支表恶化、利率上升以及不确定性增加等几方面探讨了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危机的动态过程;最后,得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冯德信 《中国外汇》2013,(19):20-21
只因为新兴经济体现在发生的事件类似于1997年的一些情况,就断定下一个危机即将爆发,并将它归因于新兴经济体是不公平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并不同于1997年。自美联储公布逐渐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计划以来,新兴市场国家不同程度地遭遇了资本流出、货币贬值、股市下跌的困境,其中印尼盾、泰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度卢比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贬值幅度超过两位数。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的经济动荡让许多外国投资者对其持消极看法,对新兴经济体的投资变得谨  相似文献   

8.
9.
“低汇率”是新兴经济体货币过去二十年走势的重要特征,表现为汇率水平值和波动率的下降,也可被视为构成全球经济“三低一高”格局的重要部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当年7月起,危机开始席卷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危机经多个阶段,动荡持续近三年,对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影响甚至持续至2002年。危机并未局限于东亚地区,而是呈现出向其他地区扩散的特征,对俄罗斯和拉美国家都产生了系统性冲击。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份以来,随着美元贬值预期的不断加强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相对缓和,之前流出的国际短期资本又重返有经济率先复苏预期的亚洲新兴市场,这引起亚洲新兴市场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汇率的过快升值以及美元储备的被动增加。热钱重返亚洲新兴市场,会对这些国家或地区产生四个方面不利的影响,同样我国也面临这些问题的挑战,对此,我们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新兴市场国家构成了冲击。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结构以及对不同地区国家的冲击这三个方面来看,中东欧国家受到的冲击最大,拉丁美洲国家次之,东亚国家最小。经济增长模式的脆弱性、对外资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缺乏对外资银行和潜在金融风险的审慎监管以及僵化的汇率制度,是中东欧国家遭受严重冲击的主要原因。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经济、金融稳定构成冲击,并使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应当汲取中东欧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加深,并推动全球经济衰退。本文分析了该危机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造成的影响,随后对基于排放交易体系和碳市场对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展望,最后,提出了我国的思考,主要是: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短期性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性;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迅速抓住机遇,有步骤推进我国低碳经济转型;探索适合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促进型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3.
后危机时代碳金融市场发展困境与中国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碳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各个子市场不平衡加剧。更为严重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动摇了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增加了碳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和年减排量最大的国家,应当抓住当前机遇,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强制减排市场,完善交易市场体系,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运作,掌握产品定价权,服务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和兑现国际减排承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崛起中的东亚经济体遵循金融深化的发展思路,纷纷开始了金融自由化进程。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东亚经济体遭遇重创,韩国经济也陷入战后以来最严峻的时期。为应对危机,韩国政府果断地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逐渐走出了危机的阴霭。韩国与我国有着相近的文化、历史背景及经济增长道路,经济社会的可比因素较多,韩国面临的一些经济金融困境对我国是难得的“前车之鉴”。分析韩国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无疑会给我国正在推进的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尽管最近的全球会融危机对印度资本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从整体上来看,印度资本市场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弹性和灵活性.有序的资本账户开放政策、严格的银行业监管以及审慎的非银行金融公司管理,都是维持印度资本市场弹性的重要基础制度.  相似文献   

16.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的若干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和实体经济进入调整期的同时,中国商业银行面临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强化自身核心竞争能力,是摆在中国商业银行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对全球金融危机下的竞争环境和中国商业银行竞争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经典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对中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采取的若干竞争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业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将加剧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危机的爆发及扩散,使得人们对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美元虽然仍将保持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但相对地位会下降,这为人民币等其它货币提升国际地位提供了空间.由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将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影响力,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不会逆转.金融危机显示出独立投行模式的缺陷,金融业将更加趋向于综合经营.未来金融监管应与金融创新相适应.公允会计准则、评级体系等也需要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次贷危机期间国际资本市场传染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九个国家(地区)的资本市场指数在次贷危机期间的传染效应。研究发现,危机前,美国对除中国外的7国(地区)在危机发生时冲击力更大,资本市场出现单向传染效应。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交叉传染的存在,通过脉冲响应函数的检验揭示了危机传染的动态效应。在危机期内,美国次贷危机对其他国家市场的影响强度迅速增大,持续时间比传统过程相对延长。本文还通过高低波动率机制的比例系数伽玛检测了这些国家(地区)资本市场间的转移传染和纯传染效应。  相似文献   

19.
金融的本质属性(自然垄断倾向、弱公共品性质、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极易导致金融负外部性问题,即金融产品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出现风险外溢效应。以前的研究重在微观金融外部性,而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宏观金融负外部性更值得关注:利益集团的成本外化、弱势美元的风险转嫁、政府创租以及救市的全球性负面社会效应。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及其国家化的主宰者是宏观金融负外部性产生的制度根源,只有通过适当考虑对方的利益的国际合作、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世界各国才可能摆脱被动的金融负外部性承受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20.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远大于97金融风暴,但相对全球银行业受到的冲击和中国银行业自身实力而言,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通过及时调整业务结构、有针对性地拓展海外市场、吸引国际高端金融人才等手段,不仅能更好地应对次贷危机带来的冲击,而且有利于加快自身发展,在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在国际银行业中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