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依旧存在着诸如社会认同度低、吸储困难、运营成本高、产品创新针对性不强、市场定位偏差等问题。市场决定论认为金融产品的需求决定其开发,新型金融机构应限于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发展,首要任务是正确的市场定位,开发适应需求的业务,以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发展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对河北省的农业产业及农业创新起到更好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本文阐述了河北省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市场和政府监管不力、盈利能力差、社会认知度低、市场定位模糊、从业人员素质低和市场准入及股东门槛高等问题,针对问题就如何更好的发展河北省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夏葵 《理论观察》2012,(5):143-144
近几年银监会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活跃县域及农村金融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个别地区也出现了盲目发展、市场定位偏差、风险加大等问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低门槛准入风险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政府部门颁布了一系列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的政策性文件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笔者通过抽样调查发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减少贷款手续、创新贷款产品等方式积极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对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经营构成一定的压力.总体上能够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供给,但是也存在服务对象“高端化”、资金规模约束、风险监管困难等问题,因此需要继续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促进金融“链接”程度和强化风险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提出建议: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调整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市场定位;积极创新和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保险制度和贷款抵押担保机制;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完善风险规避机制。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山东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金融服务还不够强,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为山东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金融支持。但是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问题、资金供给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运作中存在风险、监管力度不够等,山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道路可能并不平坦。  相似文献   

7.
常明勇 《中国经贸》2014,(16):138-138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是是制约我国“三农”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随着农业银行等主力金融机构撤出农村,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地区,金融供需矛盾更加严重,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的逐渐壮大以及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目标逐渐瞄准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这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的庞大需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必须创新现有的金融体制,建立适应农村发展,既具有商业性又兼具政策性的新型金融机构。本文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和对策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探究如何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乐柱  任成龙 《山东经济》2010,26(6):97-102
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主要症结在于没有以农村需求为导向的结构性失衡,其根源在于:农村信贷需求的层次性及有效需求不足,弱质市场与强势制度供给导致农村金融供给的低效率,农村金融指导理论存在悖论等。基于现实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路径:深化正规金融务农趋向的改革;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民有金融机构,开发需求导向的多元金融产品;探讨多元化供需对接的农村信贷模式;构建农村信贷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9.
仲利强 《魅力中国》2014,(23):74-74
金融排斥是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落后的制约因素。本文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介绍了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的相关知识,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为有效降低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程度,应该扶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协调好金融机构盈利诉求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完善的金融产品体系,重视并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10.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巨大挑战,村镇银行应积极改进营销策略,提升市场占有率。文章从市场定位、营销环境、产品策略、营销渠道、营销队伍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村镇银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次提出改善策略,望对村镇银行的营销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我国农村金融最主要的问题是普通农户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必然之路。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内生于农村,是天生的微型金融,具有普惠金融的属性,在农村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在发展中需要坚持社区性原则,坚持合作制,坚持以专业合作为基础,坚持微型金融市场定位,追求可持续发展与金融普惠。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推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家开发银行定位于商业银行框架下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开发性金融是国家开发银行在商业化转型过程中的成功实践,而循环经济是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一种新型产业模式。开发性金融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规划引领业务发展、以融资推动市场建设,在促进经济社会科  相似文献   

13.
吴爱华  李明贤 《中国经贸》2013,(12):150-151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虽然整个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但农村地区金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短缺的问题。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目前农村地区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覆盖率低、金融大部分供给不足、行业之间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不到位等所谓“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举措。另外,要形成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更好地改进和加强,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进步及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兆琛 《特区经济》2014,(5):167-168
近年来,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这些新型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对资金的需求压力。然而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其在监管方面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现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状况,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利率市场化步伐逐步加快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存贷款利差盈利模式的生存空间在不断收窄,如何在新的市场条件下生存、发展、壮大将成为金融工作者亟需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本文从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经营转型等几方面重点阐述了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和核心意义,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与建设,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沿海较发达地区晋江市再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村银行业之间的适度竞争,缓解了晋江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改进和加强了晋江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但仍然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难以有序发展;没有明确的合法地位,长期发展受限制;融资困难,无后续发展力量;功能异化,违背设立初衷等较为突出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来源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完善金融监管制度,规避市场风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也要合规经营,加强组织自身建设;要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17.
李焱 《首都经济》2014,(12):56-58
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同样具有差异化。 中关村着眼于科技创新的完整生命周期,打造一条龙的金融服务体系,找准政策性金融定位,整合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多方力量,激发各类金融资本的活力,以不同口味的"营养配方",满足科技企业成长的旺盛需求。  相似文献   

18.
温家宝总理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干上年。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但由于农业产业生产周期长、生产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多、收益波动性大等特点,普通的商业金融介入农业的难度较大。与此同时,农业金融机构更愿意投资非农产业,加剧了农业资本的外流,形成了农村金融的尴尬局面。所以,破解中国农村金融困局,关键在于理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系。同时,注意借鉴国外农村金融机构的经验和教训,促进国内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金融衍生产品专业性、复杂性较强,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危机之后,为平衡金融衍生产品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间谈判地位的差距,构建公平、公正的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纷纷修改信息披露标准并采取执法行动,加强金融机构在衍生产品销售中的信息披露义务。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关信息披露标准未臻完备;现行信息披露标准对于衍生工具的披露规定较少。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信息披露标准,确立公平披露原则,强化利益冲突和估值结果的披露。  相似文献   

20.
陈静 《辽宁经济》2006,(5):61-61
金融创新,指新的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和新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出现并被社会广泛接受。其技术原理是将现有金融工具、金融制度等的特性加以分解,再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取舍并重新组合,“制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等。纷繁复杂的金融创新,就其产生的原因而言,归根到底可分为需求引导型(如可变利率抵押贷款、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等)、供给促进型(如信用卡、商业票据市场、金融产品证券化等)和规避管理型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