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的概况,指出了学习这两门学科的参考方向,探讨了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电子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一、引言很多人说金融企业走向互联网是金融互联网,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领域是互联网金融。以上说法听起来像是绕口令,不妨先来看看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区别:传统金融因财聚人,互联网金融因人聚财;传统金融以机构为中心,互联网金融以用户为中心;传统金融以牌照、资金为主,互联网金融以技术和数据为主;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信息对称……按照这个逻辑,金融企业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  相似文献   

3.
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就是一个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的过程。广义的金融创新的是对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金融工具创新。而金融创新对金融深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包括对货币化的影响和信用化的影响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金融功能、金融发展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功能是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实质、核心与基础。金融功能性资源比其他层次的金融资源更难得,从而更稀缺。金融功能层次的复杂化与提升,功能层次与种类的扩展与强化过程即是金融功能的演进,金融功能的演进即是金融发展。在此基础上以金融发展的金融功能观视角来进行中国金融发展状况的功能判断,提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5.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抑制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而,在著名学者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论影响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选择了金融自由化的道路.但令人失望的是,除亚洲外的广大拉美和非洲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并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为此,经济学家赫尔曼、穆尔多克、斯蒂格利茨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认为政府选择性地干预金融部门有助于而不是阻碍了金融深化.目前国内也存在一些观点认为我国现阶段已具备了实行金融约束的条件,应该选择金融的约束战略.而本文在对金融约束理论及其政策主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金融约束在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可行性,逐步深入地推行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战略乃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但金融发展中往往存在着金融规模、结构、效率发展的非协调发展,从而制约着金融功能的发挥.以金融规模、结构、效率的相关评价指标对贵州省2009~2013年金融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利用SPSS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回归,结合协调性测度模型对贵州省金融规模、结构、效率进行协调性测算,结果显示金融规模、结构、效率在2009 ~ 2013年间协调性较好,且趋向于更加协调;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相互发展的协调性较高,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相互发展的协调程度次之,金融规模与金融结构的相互协调发展程度较低.根据现状考察和协调性测算的结果对贵州省金融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论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在遵循金融发展内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动员和配置金融资源,从而达到质和量相统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发展。而金融创新强调的则是在现有经济金融条件下,对现有金融技术、金融交易方式、金融工具、金融服务范围、金融管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是一种超越和跳跃的发展,正确理解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完善,也有利于知识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需要,更有利于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创新正在全面渗透金融服务业,在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改变着金融业态。金融科技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其在提升民生普惠的同时是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排斥?本文探讨了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通过利用全球金融普惠指数和新兴金融科技指数,实证研究了金融科技对数字普惠金融在改善性别差距、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这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金融科技与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显著相关,但却不足以缩小在获得金融服务方面的性别差距。这意味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辅之以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帮助改变不同人群的使用态度和社会规范。本刊编译此篇论文,以期为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金融电子化建设与金融科技管理是金融科技工作的两大基本任务,笔者结合多年基层央行金融科技工作的实践,对金融电子化建设与金融科技管理的内容与目标、金融电子化建设与金融科技管理的关系,以及如何抓好金融电子化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一、金融电子化建设与金融科技管理的内容与目标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内容包括:金融电子化系统集成、金融电子化软件开发和金融电子化软科学  相似文献   

10.
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为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金融科技作为信息技术手段,是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从金融科技助力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实践案例阐述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深入分析当前金融科技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政策制度引导、系统平台搭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环境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等多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金融深度、金融宽度与金融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概念 随着经济金融业的发展,两个非常重要又很专业的金融术语逐渐被人们所熟悉:金融深度和金融宽度。运用这两个指标,可以很直观的衡量一国金融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成熟程度。金融深度和金融宽度的概念首先源于美国斯坦佛大学著名金融学家麦金农教授写的金融深化理论.用于衡量金融业发展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周秋平 《银行家》2001,(2):144-146
金融决策者职业性的评判事物的标准和理念、处理事件的角度和层面,与提供法律服务的金融律师存在明显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构成金融律师与金融人相互依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金融会计的视角,通过金融会计信息产权的合理界定、金融会计政策的选择等方面的分析,试图探索出完善金融生态的金融会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4.
每年4月为美国金融扫盲月。2011年4月20日,美国举行了听证会,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就金融教育、金融扫盲、金融消费者权限移交等问题发表了讲话,主要强调了金融素养对一个稳定健康经济体的重要性,并且介绍了美联储所做的工作,总体强调良好的金融教育可以帮助金融消费者做出更好的金融决策。  相似文献   

15.
蒋向明 《财会学习》2020,(11):228-228,23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各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互联网和金融的彼此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具有现代化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它具有浓郁的高科技气息,给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理财方式带来巨变.另外,因为互联网金融的便利性、安全性等特点,快速的被人们熟知、认同和使用,这严重影响了传统金融的发展.本文将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进行对比,分析两种金融方式的含义、作用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金融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相似文献   

16.
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应该将环境、生态指标纳入金融可持续发展体系当中,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文阐述了实行绿色金融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7.
邱峰 《青海金融》2018,(6):18-22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驱动金融创新,为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极大地撬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但金融风险外溢、数据资源被滥用、网络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日渐显现,给金融安全以及金融监管带来了新挑战。继续践行金融科技创新,需要与金融监管共进,防控风险并重,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的普惠效应。  相似文献   

18.
陈杨  陈三毛 《浙江金融》2020,(1):9-19,47
本文利用中国1988~2016年宏观经济数据、金融数据,分别构建金融压力指数与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来反映我国的金融稳定状况和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并利用ARDL-ECM模型来分析金融压力指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金融深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虽然短期会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长期来看是有利于金融稳定的。并且对于我国来说金融深化短期内有利于缓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长期不利于金融稳定。同时,长期内金融深化可以加大普惠金融对金融稳定的有利影响,但是短期却会加大普惠金融不利于金融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5年3月18日,春光明媚,和风送暖。武穴市梅川镇广场彩旗高扬,鼓乐喧天。以金融支持、金融宣传、金融文化“三下多”为主要内容的武穴市首届金融“庙会”热闹举行。万余农民兴高采烈地赶赴盛会,饶有兴致地参看反假币、储蓄、信贷、保险等金融知识产品宣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互联网金融分成网络融资、大数据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三类,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关系。同时,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金安全风险、长尾风险、信息技术风险等问题。因此,为控制或减少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所带来的风险,相关部门应该构建必要的信息安全和信息披露机制,实施第三方资金托管机制,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和相关法律法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