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新风 《经济师》2014,(10):183-184
煤炭资源型地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特点,决定了煤炭资源型县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演进具有独特表现,工业化在山西省存在偏差,高工业化率与低城镇化并存,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立足实际,选择恰当路径,增强工业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城镇化真正成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2.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相互影响,三者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文章基于宁夏1993—2013年的数据,对宁夏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三者的关系进行了Grange因果关系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存在负向作用和较低的贡献率;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3.
陈燕茹 《经贸实践》2016,(3):259-260
工业化与城镇化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制约.本文以柳州市为例,通过对其历年统计数据的分析,采用文献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研究其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柳州市城镇化的发展逃不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困局——滞后于工业化,但逐步趋向于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协整检验等方法,对山东省1980—2011年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山东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现阶段还未形成协调一致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7,(3)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密不可分,伴随其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也逐年提高。选取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阜新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U和NU国际标准值方法判别其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就不同时期而言,阜新市先后经历了工业化引导城镇化(1991-2001年)、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阶段(2002-2003年)、工业化再次引导城镇化(2004-2010年)3个阶段,并对各阶段阜新市采取的积极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战略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促进资源型城市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张,我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影响力越来越大,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和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成功经验的前提下,描述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并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目前山东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助于山东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针对性策略,对今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偏离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如何调结构、保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各级政府普遍关注的主题。文章以河北省为例,从比较劳动生产率入手,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偏离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得出了如下结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偏离度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且有显著的负相关,而短期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政府、企业应以长远的战略视野制定调结构、保增长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李文忠  游斌 《经济问题》2014,(4):116-119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重要基础。从系统论思想出发,构建天津市"三化"发展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学建模,计算1992~2011年度"三化"子系统协调度并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实证评价各个年度的协调度,进而计算天津市"三化"发展协调度。结果发现,自2005年起,天津市"三化"协调度和发展协调度失调现象日趋严重。最后就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城镇化、工业化和金融体系的发展都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方面,但是三者间的关系还不明确.笔者对河南省1978年~2010年之间城镇化、工业化和金融发展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运用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性检验和方差分解等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其中,工业化对于城镇化有着显著的作用.金融发展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并且影响随着时间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1.
王海龙  黄明 《技术经济》2011,30(9):52-57
对辽宁省的工业化水平、工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等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的工业化率对城市化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两者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相对偏低。提出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服务业和扶持中小企业,以提升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带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二者是否协调发展直接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研究在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评价了成都市自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和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二者的协调性。并提出了现阶段促进成都市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以实现成都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区域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普秋  张向阳 《经济问题》2007,332(4):54-56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基本上是同步的;发展中国家则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二者关系的演进,经历了从偏差到逐步协调的发展过程,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初步形成,通过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典型相关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作了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VAR模型,利用Johansen协整理论、脉冲响应分析、预测方差分解分析等技术分析了1986-2013年铜陵市金融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显示:铜陵市金融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发展水平对来自城镇化水平的随机扰动具有正的效应,城镇化水平对来自工业化水平的随机扰动也具有正的效应,且这种效应均是开始不断增强,随后逐渐减弱;反之城镇化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金融发展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作为横截面单元,将全国分为三个部分,利用各横截面单元2000~2011年组成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在东部地区,提高城镇化水平能有效降低能源强度,而就全国范围和中西部地区而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阻碍了能源强度的降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能源强度的上升。根据得出的结论,文章还对降低能源强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农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是农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发展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则是实现上述"三化"的重要选择。农区要用工业理念发展畜牧业,以食品工业为龙头,调整农村产业经济结构,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引资力度,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徐君 《技术经济》2012,31(3):72-75
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为"三化")的协调发展,建立了相应的"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18个主要城市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8个城市整体的"三化"发展程度较低;省会郑州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不明显,其核心城市地位不突出。  相似文献   

18.
目前,石家庄市的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近50%,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工业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石家庄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工业化进程综合评价和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江西省全省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水平,和全国工业化所处阶段相一致,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最快和最慢的地区工业化综合指数相差56.71;1995-2005年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工业化都在加速推进,"十一五"期间的前半段,工业化发展较平缓,各地区综合指数都在提升,但没有地区工业化阶段发生变化。预计在"十一五"后半段,全省大部分地市将进入工业化中期以上阶段。到2010年,南昌将有望在全省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的江西,应从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建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缩小与其他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苏建军 《技术经济》2009,28(7):73-76,108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测度区域差异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采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等指标,分析了1992—2006年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总体水平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在波动起伏中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存在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正确看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确定旅游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方向和任务,构建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