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在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北京都市区2000年以来人口空间发展的新特征.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北京旧城区人口整体实现了正增长,改变了绝对数量不断下降的趋势,增加了人口疏解的难度.远郊区人口增速超过近郊,逐步演化为郊区化的主要承载空间,显示出远郊新城在集聚人口方面的吸引力.全局Moran指数显著为正且逐年减小,揭示人口的郊区化扩展,但2000以来这种趋势有所减弱.局部Moran指数揭示高-高类型集聚区以旧城区为中心逐步向外围扩展,新增的高-高类型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和北部,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二环以内.低-低类型区分布于都市区的外围,并且向西部的门头沟区和西南部的房山区逐步集中.说明新时期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发展存在大范围的集聚和小范围的扩散两种趋势,即人口从都市区外围向近郊及远郊新城集聚,同时由旧城中心部分街道向外围扩散.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研究了2004—2013年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的职住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有所加强,就业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则不断减弱,北京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程度在明显降低。分区域看,2004—2013年城市非核心区职住空间分离情况明显得到改善,并带动总体职住空间关系趋于平衡;从行业看,与居住人口空间格局变动呈相反方向,北京市绝大部分行业空间聚集度在逐渐降低,由城市核心向边缘区域扩散,促进职住空间关系逐渐趋向平衡。未来北京市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发展定位,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多中心的居住格局,通过多措并举优化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北京城市写字楼2009年调研数据的空间统计,研究北京市办公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模式.研究发现:北京市写字楼总体呈现集聚的空间分布模式,分布重心向北倾斜明显,主要分布方向为"西北-东南",空间离散程度逐渐加大,显有逐渐向近郊及远郊推进的趋势.同时,北京市写字楼的空间分布经历了分散-集中-再分散的过程,"西北-东南"向的空间格局标示着北京城市办公功能空间布局的主导方向;其演变模式先后经历了离散-极化-扩散-稳定四个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中心城区内部已形成的办公集聚区的空间承载量有限的情况下,办公活动将向外扩展,办公活动郊区化将对缓解中心城区高度集聚、平衡城区与郊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分布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群的发育现状及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化空间战略是中国长期探索与实践的结果。按照城市群发育程度,由高到低可以划分为都市连绵区、成熟城市群、潜在城市群三类。当前中国已形成"4+8+12"的城市群级别结构,即4个都市连绵区、8个成熟城市群、12个潜在城市群,在空间分布上构成了中国"准菱形"的城市群架构。对比2010年和2000年的城市群发育状况可发现,城市群地区是中国经济、人口、就业的核心聚集区域,但经济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人口和就业的聚集程度则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5.
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关键是促进外围次中心地区产城融合.借用共生原理,基于街道乡镇空间单元,分析北京中心城区与外围新区、外围各中心与本地居住与就业共生模式.结果表明,通过产业转移比迁移人口更有利于产城融合多中心的形成.昌平和大兴是非首都核心功能主要疏解地;顺义通过产业园区扩充带动居住;怀柔城区通过增强居住密度带动产业;密云和房山通过人口聚集带动产业;门头沟、平谷和延庆还不具备产城融合条件.  相似文献   

6.
冯健  张琦楠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9):66-78,86,封3
以武汉市外环线以内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分街道(乡镇)数据,运用社会区因子生态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社会空间分异的各种指数,对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及其分异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武汉社会区的主因子包括本地高学历人口、农业人口、老年人口、外来人口、人口快速增长因子以及失业人口.社会区类型包括劳动年龄人口散居区、近城老年人口聚居区、本地高学历人口聚居区、远城农业人口聚居区、临湖人口快速增长区、外来人口居住区、失业人口与农业人口混居区.就社会空间分异而言,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系统的空间分布相对不均衡,2000~2010年间多数社会指标空间不均衡程度有所增加.但与北京相比,武汉社会空间系统又较为简单,城市空间格局仍处在演化重构的过程之中.政府、市场及个人与家庭层面的决策共同影响了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零售业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7年3月的零售业兴趣点数据,运用最近邻距离、核密度分析和网络分析法,对北京市中心城区的零售业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中心城区零售业及其各业态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态势,但各城区的零售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零售业集聚中心主要位于东城区、西城区和朝阳区的部分街道,综合型零售业网点主要集中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内部及其外围邻近地区的街道,批零兼售的零售业网点则多位于三环以外。地铁站点特别是地铁换乘站点对零售业网点的吸引力较强,新型零售业态呈现沿地铁线向五环外延伸的态势。当前,北京市中心城区零售业的空间格局主要受交通通达性、地价成本、消费者购物偏好、政府导向和零售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未来应重点优化中心城区零售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促进大型零售设施的差异化发展,同时加快地铁零售业空间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发现:北京市老年人口呈圈层式分布特征,城市中心区老龄型家庭最多;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自然加龄和非老年人口外迁是造成中心区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年龄结构年轻化的外来人口迁入近郊也成为导致中心区老龄化水平相对更高的因素之一.提出了新建社区户型多样化、完善基层社区的老年福利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北京市两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所提供的大样本数据,以"街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从不同空间层次,分析了北京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变动的特征及结构模式.发现:两次普查间,北京生产者服务业整体处于空间集聚阶段;近郊区内沿为快速增长的核心地域,中心城增长速度缓慢,但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散特征;"城八区集中分布,外围点状分布"的整体格局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年、2014年建制镇数据,研究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分布特征,分析县域小城镇人口分布与土地、经济的空间均衡性,探讨县域小城镇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密度西北低,东南高;小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京津唐廊四市交界地区与冀中南山麓平原、中部平原地区;小城镇人口增速较快的县域沿铁路沿线分布。京津廊地区是小城镇人口持续的热点区,2014年石家庄、保定取代了邯郸、邢台成为新的小城镇人口热点区,西北部山区与滨海地区共同构成小城镇人口倒U型冷点区,与热点区形成核心—外围空间结构。京津冀县域小城镇人口、土地、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西北部地区经济水平低且土地极化严重。小城镇人口和经济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人口与经济重心相互偏离,人均经济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京津冀小城镇人口空间格局演化主要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奠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经济因素则对人口空间格局进行了重塑,政策因素对人口的流动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口扰动与就业压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国与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人口统计数据,提出并计算了人口扰动率,发现了人口扰动对就业压力的影响程度.在未来5年内,由于人口异常扰动而产生的新增就业人口将给中国造成严重的就业压力,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缓解这个矛盾.  相似文献   

12.
易亮 《价值工程》2012,31(9):226-227
本文运用曲线拟合、灰色系统理论和插值方法并接合MATLAB编程实现对我国人口发展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3.
14.
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变动对经济有何影响,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用较复杂的模型来分析。我们用一个带生命周期假说的经济动态模型来分析此问题。该模型是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与人口模型、索洛增长模型的有机结合,并且纳入了寿命预期、收入预期、非预料死亡、遗产继承、社会养老保险等内容。模型的基本思想来源于戴蒙德的世代交叠模型。我们用该模型全面考察了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发现是:死亡率表(年龄别人口死亡率)下降导致储蓄率上升。这是对“人口老龄化导致储蓄率下降”这一流行观点的重要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5.
16.
袁野 《价值工程》2012,31(17):47-48
为解决中国人口预测问题,本文在整理分析中国近10年(2001-2009)的人口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人口预测模型。本文中将新建模型与其他常见人口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得出对新建模型的评价,为完善模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的迁移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人口迁移的政策制定应建立在对流动人口特征及变化趋势的深入了解基础之上。在京流动人口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对于增加劳动力供给和缓解老龄化压力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多数流动人口在京居住依赖租房,房租是导致其生活成本日益上升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较低,尤其城乡接合部地区社会隔离现象较为显著,大量流动人口未能有效融入现代城市的生产生活体系。首都的人口管控与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通过“控”“收”联动,加强人口的有序流动,也要疏解与引导相结合,使流动人口的结构与行为更符合首都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19.
北京一直在控制人口,但人口疏解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北京特大城市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呈现出的高就业率、高收入水平、低消费支出给外来人口强烈的空间拓展意向,优质公共服务的幻影对外来人口空间挤压不足。因此,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推进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应抓住顶层设计这一根本,破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瓶颈;抓住人口动态监测这一基础,明晰人口疏解的政策需求;抓住制度执行这一关键,为制度曲行这一软肋补钙;抓住法治建设这一核心,增进全社会人口疏解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利用高德地图发布的道路交通拥堵延时指数大数据,结合断点回归方法,对全国省会城市2015年10月至2018年9月新开通的40多条轨道交通线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轨道交通虽能缓解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但效果并不明显,存在着异质性影响;常住人口在600万至900万人的城市新增轨道交通的治堵效应显著,不足600万人及超过900万人的城市,治堵效应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造成治堵效应异质性及总体不显著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兴建轨道交通的决策机制造成了站点布局、通车里程与出行总需求之间的错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