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研究背景,探讨开征碳税与汽车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分析碳税的基本特性进行,着重对OECD国家关于汽车业碳税的实施情况和经验进行比较。我国开征汽车业碳税存在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社会公平的矛盾和与技术进步矛盾的难点,为此,开征汽车碳税的政策建议是优先征收汽车业碳税;合理设置税种;对一次性购置机动车税设置梯度税率,让富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对燃油税分种设置让柴油的碳税高于汽油;在碳税收入的使用上立足长远。  相似文献   

2.
闫晓星 《商》2014,(31):139-139
开征碳税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开发新能源、实现低碳经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全面开征碳税又存在一些弊端,必将对我宏观经济的增长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描述了我国现阶段碳排放现状以及机动车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并对现有的有关机动车税收政策和机动车碳税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我国应该适时开征机动车碳税来应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碳税被认为是丹麦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之一。借鉴丹麦经验,我国开征碳税必须理顺能源价格,做好碳税的宣传工作,实施预告及渐进策略,合理设计碳税制度,实行相关税收减免与返还制度优惠,同时制定与碳税配套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面对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趋势,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能源结构,加上技术研发支持力度不够,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如何运用财税政策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就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要素进行了客观分析,从改革资源税、开征碳税、减免企业所得税、设立碳基金、开征环保税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路佳  张超  国万忠 《商业会计》2011,(11):22-23
国家发改委表示,"十二五"期间低碳技术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将利用更多的经济手段,通过价格、税收、财政的鼓励性政策来推动整个社会向节能、环保、低碳转变。低碳经济的大趋势下,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低碳减排压力,是否进行碳税立法以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社会各界讨论的议题之一。本文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以及国外碳税经验,对我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碳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最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之一,其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效果已经在开征碳税的OECD国家得到验证。以节能减排为背景,对国内外有关碳税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开征碳税对经济影响和构建碳税税制的探索,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史航 《北方经贸》2012,(11):27-28
碳税是基于激励的价格型碳减排政策工具,是使外部性内在化的庇古税。碳税能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在开征碳税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国开征碳税也已经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8.
马辉 《商》2011,(4):73-75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以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近年来,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地球变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经济模式。鉴于此,从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剖析现行国内外碳排放的税收政策与规制,并提出确保税收新政落实到位、适时开征碳税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开征碳税是减少温室气体、降低碳排放的方式之一。通过以江苏省为例,采用2000-2015年的数据,对包括农业、林业、采矿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就现阶段的江苏省经济水平,开征碳税对各行业经济增长影响不一,不建议现在开征碳税。在经济发展中,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对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等行业,抑制原来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型发展,转化为先进技术和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有机能源、生物能源代替化石能源,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物流、商贸等就业机会多、资源消耗低、带动经济增长的行业。  相似文献   

10.
碳税在西方国家已实行多年,实践证明碳税是控制碳排放的有效经济手段.本文以碳税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灰色GM(1,1)预测模型为基础,结合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研究我国因开征碳税而引起的产值及CO2排放量的变化,对石化塑胶行业在不同税率下的碳排放成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征碳税可以实现我国的减排目标,且应针对工业企业采取逐步提高的碳税收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李传喜 《北方经贸》2010,(10):65-67
我国开征碳税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碳税优惠政策过滥,影响其实际减排效果的覆辙。对排碳大户不但不能豁免碳税,而且要重点关注碳税促进其实际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为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平衡排碳大户税收负担,对排碳大户自愿签订减排协议以及其他实际减排的行为,可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专项补助。只有重点治理好排碳大户的排碳行为,并对碳税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才能保证碳税的实施效果和规范税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作为世界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面临着能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尖锐矛盾,同时,来自国际的压力促使我国必须选择低碳战略。实施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将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低碳经济可以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降低我国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受损的风险;另一方面碳税的征收也会给行业利润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在我国选择低碳战略的背景下提出跨国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开征碳税的CGE模拟与碳税法条文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碳税的开征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保护环境,笔者首先对国内外碳税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述评,然后建立我国开征碳税的CGE模型并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征收碳税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不大,短期内减少GDP约0.51%,长期内减少GDP约0.08%,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大幅度下降;同时碳税对经济结构中各个行业的产出具有负面影响,其中对矿产采掘业的影响最大。在借鉴国际碳税开征经验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地设计了碳税法的相关条款,包括纳税人、征税范围、计税依据、税率、征收环节和税收优惠等等。  相似文献   

14.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迅速成为人们的共识。要将发展方式转变为"低碳",人才培养是永恒的主题,在低碳人才培养中应处理好大学与企业、大学与相关科研院所及市场培训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汤兴 《中国品牌》2010,(6):74-74
"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传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桥梁。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向低碳要效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必须建立低碳社会,而碳税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国的环境税税收体制不够完善的这一缺陷。然而,鉴于该税种涉及面广、意义深远,因而,在设计时必须要谨慎,开征碳税应未雨绸缪,考虑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宁 《中国市场》2014,(31):162-163
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环境正在快速恶化,实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多以"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推动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行业进行改革,作为可改善环境的碳税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手段应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一些已经开征碳税的国家的实施方式和措施等进行分析,探讨根据我国本身的情况开征碳税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刘小莉  余元春 《现代商业》2012,(34):257-258
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我国政府各部门也在积极行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努力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途径,积极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本文以"低碳经济政策"为切入点,选择国土资源部门的低碳经济政策为具体研究对象。在分析当前我国国土资源部门低碳经济政策制定、实施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徐德华 《商业会计》2013,(11):22-25
本文主要回顾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主要国家开征碳税的情况,以及征收碳税实践带来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两套适合我国实际的碳税方案,并对两套碳税的减排效果以及通过征收碳税能够得到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进行估算、比较。本文认为,如果完成减排预期,碳税的税率将非常高。但碳相关税的开征是大势所趋,建议尽快征收,并在征收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做好配套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介绍欧盟低碳经济发展的三个理论基础,分析了其实施低碳经济理念的理论支撑;另外总结回顾了欧盟所制定的一系列具体且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目标,其目的是有效地推进欧盟低碳经济进程的发展。现阶段欧盟的整体碳排放呈现下降趋势,其低碳经济战略已初见成效。对于其中的原因,此处主要探讨了欧盟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采取的措施:政策的支持和两大税收制度,即碳税制度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以上对于欧盟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