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政 《商》2014,(38):253-253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深入,审前程序在民事诉讼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的相应制度建设却十分滞后。构建答辩失权制度不仅与证据失权制度相契合,而且完善了民事审前程序,弥补现有制度的不足。本文评析了民事审前程序中的答辩制度和我国关于答辩的立法现状,重点分析了答辩失权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商》2016,(11)
情态证据在我国司法理论和实务中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学者和司法人员似乎总是忽略它,对其研究和适用相较于西方匮乏。情态证据作为辅助证据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可以认定案件事实并作为定案证据。其在司法中的价值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荆涛  李贞 《国际贸易问题》2007,292(4):117-122,127
“弃权”与“失权”是保险中最基本的法律范畴,而我国现行的《保险法》、《海商法》对其规定很少,在理论上,没有按诚实信用原则建立起完备的保险合同中保险人的“弃权”与“失权”制度;在实务中,尤其是在海上保险和人寿保险中,在履行保险合同的各个环节上却经常出现形形色色的“弃权”与“失权”的情形,迫切需要理论或者法律的支持。本文通过研究“弃权”与“失权”在英美和其他保险业发达国家的运用,反思我国《保险法》、《海商法》的现状,以期为其完善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由当事入收集证据并举证已成为现代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趋势,但我国无论是现行立法,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对当事人的调查取证权的保证都很薄弱。本文对我国在保障当事入调查取证权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商》2013,(19)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了庭前会议制度,并把非法证据排除作为启动召开该会议的最重要的事由之一,但就庭前会议如何排除非法证据并没有进行细化,导致司法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和挑战。本文在梳理非法证据排除适用现状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以及司法经验基础上,对我国庭前会议排除非法证据提出一些构建上的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夏小丹 《商》2013,(19):232-232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了庭前会议制度,并把非法证据排除作为启动召开该会议的最重要的事由之一,但就庭前会议如何排除非法证据并没有进行细化,导致司法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和挑战。本文在梳理非法证据排除适用现状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以及司法经验基础上,对我国庭前会议排除非法证据提出一些构建上的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周语 《商》2013,(20):235-235
商标先用权制度一直是我国法律实务界和理论界共同探讨的问题,我国《商标法》在此之前虽然经历了三次修改,但都没有采纳商标先用权制度。这就导致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只能将在先使用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商标认定为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判决在先使用人停止使用商标并且赔偿损失,这也造成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王淑青 《商》2014,(6):170-170
新刑诉法中确立的庭前会议制度对于明确讼争焦点、保障集中审理进而提高诉讼效率、规范公诉权的行使等均具有重大意义。但我国庭前会议制度仅有雏形,不能为司法实践提供具体的运行规则,需要在实务中不断探索并完善。  相似文献   

9.
饶姗姗 《商》2014,(4):156-157
程序性辩护是指通过指出侦查机关、公诉机关、审判机关在诉讼程序上存在的违法行为,请求法院对这种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司法审查,进而宣告其违法和无效的辩护制度。即依刑事诉讼法,对司法机关的程序性违法行为作出指控,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有效抗辩,从而达到维护犯罪嫌疑人、辩护人合法权益的辩护目的。由此可见,程序性辩护表现为一种积极进攻的新型辩护形态,具有着鲜明的程序法制、司法民主和保障人权等特点。遗憾的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目前最为普适的程序性辩护形式只有两种,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制度。本文仅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视角,将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展开论述,通过对其新发展的阐述发现制度的不足,最后相应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应付日益增长和复杂的犯罪案件,美国司法实务创造了辩诉交易制度,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广泛的影响。我国理论界也对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是否可行展开激烈的讨论,褒贬不一。本文从辩诉交易对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的影响出发,考虑其运行的环境,对其进行价值考查,并结合我国的实际阐述了个人观点,论证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的不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现状及若干实务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司司法解散是解决公司僵局、保护股东合法权益的有效法律途径,我国确立和完善这一制度具有其价值考量.本文从我国关于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现状着手,分析了该制度的价值意义,并探讨了其在实务运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行刑侦查模式下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具有主动性与主导型双重特性,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明确刑侦人员出庭作证义务、启动证据合法性调查程序以及作为刑事关系当事人的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人身权、沉默权、辩护权、律师帮助权等相关权利保障,最大限度地实践程序公正、透明以及权力与权利的均衡配置,藉此体现法律程序正当。要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司法改革进程中的难题,构建和谐、人道、法治的司法环境,不能仅靠正当程序的程序文明和法治文明。但毋庸置疑,侦查领域的正当程序问题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中最具关键性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吴宇 《商》2013,(12):199-199,198
刑法的任务是保护法益。自救行为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一样是一种私力救济。本文试图从刑罚权的法益保护视角来探析自救行为的正当性以及在司法实务中的具体适用。以求自救行为能在我国司法实务中得到正当性的应用、评价。  相似文献   

14.
何刚 《商》2015,(1):221
非法证据排除,指违反法定程序,以非法方法获取的证据,原则上不具有证据能力,不能为法庭采纳,它既包括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也包括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刑事诉讼中的确立,是价值权衡的结果。在司法实践中会遇到非法证据排除问题,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在司法实务中对于非法证据的排除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15.
《商》2015,(7)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和《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合称"两个《证据规定》")中首次关于瑕疵证据的相关规定,填补了证据制度中合法证据和非法证据间的空白,使一些存在轻微程序瑕疵的证据材料能够在适当补正以后恢复其证据能力,助力于案件事实的认定,节约司法资源。虽然如此,司法实务中的瑕疵证据制度仍然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配套细则,从而导致一些实为非法证据的"瑕疵证据"在审判程序中变身为有证据能力的证据,而一些名副其实的瑕疵证据却被枉作非法证据。要解决这一司法困境,需要全面分析瑕疵证据的概念与特征,并就瑕疵证据的认定与补正制定操作性强的指导规则。  相似文献   

16.
鲍春晖 《消费导刊》2011,(15):114-114
我国刑事司法中,对于传闻证据的运用方面的规定近乎空白。以至于在司法实践中大量证人不愿作证,审判中大量使用书面证言,举证、采证、质证与认证程序都缺乏规则的引导。制定相应的证据规则,以规范法官审查运用证据过程,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本文着眼于我国现状,论述传闻规则在我国的具体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周腾轩 《商》2013,(18):202-202
2012年,关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证据制度的修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据制度的修改着重点在于证据制度中,包括:证据的概念和种类、非法证据方面、人权方面,检察机关方面、司法证据方面。证人作证方面、非法证据的排除、修改事实的认定标准等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在本次刑诉法的修改过程中,完全秉承公正、公平、高效的原则,充分的利用我国的司法理论进行的修改。  相似文献   

18.
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之后,代理问题使公司治理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焦点。本文将理论和实证的矛盾归咎于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实行的现实障碍,并对制度的进一步推行提出了几点建议。论文在分析了独立董事与信息透明度相关性的同时,为评价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问题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卓妍 《商》2014,(9):186-187
我国《公司法》第72条规定了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规则,该条法律在允许有限公司股东转让股权的同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主要体现在法律赋予其他股东同意权、异议股东购买权及优先购买权,由于司法实践中日趋复杂的案件仍有不少问题困扰着法律从业者。本文着眼于理论和实务中常见的问题,探讨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限制、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及股东优先购买权等问题,以期对我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张淑君 《中国市场》2012,(5):128-129,139
刑事诉讼法二次修正草案在许多有关人权、公民权等问题上都有重大突破,将亲属拒证权写进刑事诉讼法是其中之一。这意味着我国强制出庭制度条款将不再适用于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反映了现代刑事诉讼理念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相兼顾的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刑事司法制度的民主化。如何在刑事诉讼法中科学构建亲属拒证权制度,具体完善我国证据制度,更加有利于司法审判价值目标的实现,是摆在立法工作者面前的严肃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