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洋 《网际商务》2014,(2):76-78
著名媒介学者麦克卢汉曾下过一个精妙的定义一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人的身体能力是有限的,而媒介却延伸了它的可能性,每一种媒介都是对人类身体有限性的一种延伸方式:广播延伸了听力、报纸刊志延伸了视力.电视则同时延伸了人的听力、视力。循着麦克卢汉预言的轨迹,已经迈入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对此论断并不难理解一一无远弗届的万维网延伸了我们的肢体、感官乃至精神。通过网络,我们能和地球上任何一个人在瞬间发生联系,也能轻易地获得地球另一端正在发生的新闻,跟着多彩多姿的文字影音资料游历世界、拜访世人….  相似文献   

2.
魏武挥 《商界》2013,(6):66-69
App改变了世界,把手机变成了"手上的机器",催生了"无聊经济",唤醒了古老的游戏"社交",让互联网长了腿跑起来。技术创新者虽然提供了改变世界的工具,但没人知道这世界最后究竟会如何改变。被媒介环境学这个学派奉为祖师爷的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不过,就今天而言,恐怕已经不再仅仅是人的"感觉能力"。  相似文献   

3.
喜欢标新立异的天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是个体认知世界的辅助“器  相似文献   

4.
麦克卢汉大师曾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在几百年后的今天.用这句话来形容“手机”带给我们的随时随地,即时即兴的媒介接触和体验,似乎十分妥帖。[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手机阅读是以手机媒体为载体下载、复制和浏览文学作品的新型阅读方式.手机阅读自04年崛起之后,发展势头猛劲.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阅读将成为3G热点应用,成为手机用户的宠儿.本文从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以及"媒介即信息"的理论入手,认为手机媒体可以实现阅读与个人的无缝链接,而手机阅读反过来对手机媒体有所要求.同时...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曾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介即讯息”理论,他认为:“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日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相似文献   

7.
<正>现如今,在中国,互联网技术俨然已经渗透入了诸多的领域和行业之中,成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而随着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互联网创业已然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焦点,本文以大学生网络创业中的微商为例,结合去中心化这一崭新的互联网名词,对电商大环境中的大学生创业前景进行分析与讨论。一、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的概念就传统的媒介意义上的去中心化和中心化概念而言而言,其主要内涵为:媒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对整个心理和社会的复合  相似文献   

8.
王姝丽 《北方经贸》2014,(10):46-47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与社会各个领域的无缝融合与链接,将原始的"人-机"交互逐步向"人-物"、"物-物"交互方向转变。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以物联网对跨文化商务沟通领域产生的影响作为研究切入点,试图窥视和挖掘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技术革新引领的新型跨文化商务沟通研究格局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于新 《中国报业》2014,(22):95-96
本文以“媒介是人的感知系统及其官能的延伸”这一命题为逻辑起点,从“媒介讯息论”到以“地球村”为隐喻的媒介现实论,再到以“地球脑”为隐喻的媒介智能论,全面解读麦克卢汉主义的媒介技术认识论的体系构成,并基于麦克卢汉主义的媒介技术哲学的理论视角进行人与媒介的关系探讨。  相似文献   

10.
《商》2015,(15)
<正>早期,麦克卢汉就提出过"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媒介和人类息息相关,而当下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媒体不断变化,新旧媒体融合的时代。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一部分元素欣欣然张开了眼睛。"自媒体"这样一个处于婴儿哺乳期的媒介孩童正在慢慢成长。微博里面的大V,微信中的公共号和订阅号都已经成为了很具代表性的自媒体,可以说自媒体的兴起是一个新的舆论会所的诞生。顾名思义"自媒体人"就是指主导自媒体的个人或者由少数组成的群体。有  相似文献   

11.
谢莉娟  庄逸群 《财贸经济》2019,40(3):84-100
为了探讨互联网、数字经济背景下的零售本质及其创新机制,本文从马克思流通理论出发,认为无论基于社会再生产视角还是商业资本视角,零售的本质始终在于作为关键的"交换"要素而发挥"媒介供需"的功能,应重视发挥零售识别需求、引导生产的联动机制,而零售商业资本则通过专业化的零售活动以保证更高的媒介效率,亦即以"质效担保"而更好发挥零售最本质的媒介功能。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不是对社会再生产基本规律的突破,从而也不改变零售的媒介本质,而是引发了具体的媒介机制的变化。适应互联网长尾需求的极大显现和"拉"式产销逻辑的转化,利用数字化驱动引导形成高度适应需求动态的柔性生产,是零售深度媒介供需的新机制,也是数字化零售引领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体现。本文还进一步应用案例研究法佐证了上述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期待可能性,是指依据行为之际的现实情形,能够期待行为人不实施犯罪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反之,则为期待不可能性。作为一种思想,期待可能性可以追溯到中外古代法律中关于"容隐"制度的规定,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则产生和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德国,以著名的"癖马案"为起点,这一立足于规范责任论的理论,已经由德国扩展至日本以至我国的台湾地区,成为被大陆法系刑法学界所认同的理论。这一理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我国的刑法理论,不仅能丰富我国的刑法理论,对原有的刑法理论体系进行合理的重新构造,而且会使我国刑法理论更具谦抑性和人道性。本文试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有哪些借鉴作用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媒介与身体关系的研究框架下,“时空伴随”是新传播形态的表征,即新传播技术下人与人之间“无身体接触”和“无媒介连接”。“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观点被反转了,身体成为媒介的延伸。这一反转重新定义了人的存在方式,改变了我们的身体体验观念,开创了新的社会尺度。  相似文献   

14.
《商》2015,(16):232-233
在当今媒介社会化和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媒介素养"在处理媒介、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已为世界各国所认知。但是"媒介素养"在世界各地所推崇的理论概念和现实社会实践的方向既具有相似性也存在很大差异,若世界各地关于"媒介素养"概念体系的认知及其内涵界定的不统一会妨碍"媒介素养"的学科理论建设和长足发展。因此,本文一方面从横向全球视野来环视不同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另一方面,从纵向脉络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所实践的"媒介素养"相关概念之间的内涵与关系做一个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张霁 《华商》2008,(15)
梅罗维茨在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理论和戈夫曼的"戏剧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电子媒介下(主要是电视),"场景"的改变如何影响人的社会行为。本文立足于网络媒体,以媒介与环境、环境与个人行为的关系为视角点,探讨网络如何影响传播环境,造成传播空间的改变从而影响人与人之间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社会行为,并产生出强大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1月23日本刊记者在瑞金宾馆对《资讯零元》的作者吉良俊彦进行了专访。作为世界著名的杂志研究专家,吉良俊彦先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媒体的观点,对于中国广告人颇有启示。杂志媒介的特征1.杂志是目标对象媒介 Target Media,也就是对目标对象进行细分的媒介。(详见日本杂志媒介细分列表)2.杂志是个人付费媒体。电视和广播是"Non-Paid Media",家庭订阅的报纸是"Family—PaidMedia",当生活者消费意识为零时,在此媒介的广告效果的"质"有限。杂志是个人付费媒介"Self—Paid Media",因此杂志购买者会更加珍惜,会反复阅读。3.杂志是为生活者进行生活设计 Life—Design 的媒介,它在提供信息资讯方面,优势无可取代。  相似文献   

17.
媒介品牌是市场竞争的手段。市场竞争的信条是适者生存,在媒介全面进入品牌经营的时代背景下,媒介发展必须注重品牌战略,包括着眼于文化定位、开发独特的媒介品牌个性、品牌关联延伸策略等。  相似文献   

18.
"网络信誉"是信誉在现代媒介传播的延伸和扩展,影响着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危机内在成因供应链体系不稳定性,内部信息资源整合,信息的有价和安全性,无战略边际对信誉损害,营销管理能力等。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有效的预防危机。  相似文献   

19.
《品牌》2019,(1)
品牌延伸是目前企业进行产品延伸的重要方式。跨性别品牌延伸是基于母品牌形象的延伸产品,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能在尽快占领市场份额的同时将自身品牌形象进行进一步的固化。本文旨在对"跨性别品牌延伸"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从概念层面出发,探究影响跨性别品牌延伸效果的影响因素,在实践上为企业科学有效进行跨性别品牌延伸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贾岳 《中国报业》2008,(5):52-54
媒介作为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麦克卢汉),是由于人的自身需求产生的,又是随着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在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中发展演进的。并且受众需求同人的其它需求一样,不仅是无限的,而且是不断延伸变化的,始终引领着媒体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