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2015,(35)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剩余的劳动力纷纷流入城市,"民工潮"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各个一线城市蔓延。然而,2004年春季,中国用工市场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由"民工潮"转变为"民工荒",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问题最为严重。本文从"民工荒"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入手,分析了研究"民工荒"现象的重要意义,从国家、珠三角地区、企业和劳动者自身等方面研究产生"民工荒"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民工荒"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丽兰 《商业科技》2010,(32):124-125
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大规模返乡,然而2009年6月以来,随着经济复苏,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本文分析珠三角“民工荒”的原因得出:经济发展使农民工就业不仅仅限于珠三角地区,实际收入水平过低使部分珠三角农民工流向其他就业渠道,在珠三角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需求上升时导致“民工荒”现象。要应对“民工荒”,珠三角必须实现从依靠低廉劳动力到依靠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珠三角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  相似文献   

3.
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大规模返乡,然而2009年6月以来,随着经济复苏,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本文分析珠三角"民工荒"的原因得出:经济发展使农民工就业不仅仅限于珠三角地区,实际收入水平过低使部分珠三角农民工流向其他就业渠道,在珠三角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需求上升时导致"民工荒"现象。要应对"民工荒",珠三角必须实现从依靠低廉劳动力到依靠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珠三角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  相似文献   

4.
王波 《中国市场》2011,(29):1-1
<正>时下,"民工荒"已是常态。据了解,单是珠三角地区,目前的用工缺口就在200万以上,而月薪2000元左右、以90后居多的的普通工人是最难招的。更值得一提的是,珠三角工人工资实际已上涨逾30%,普通工人实际工资涨到近3000元,比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深圳市(每月1320元)还高出一倍多。一面是"民工荒",一面是"就业难",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在本期中国人民大学的刘琼和张可云的《全球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文中,  相似文献   

5.
陈旭  赵杰 《北方经贸》2010,(10):43-44
自2004年珠三角地区首次出现"民工荒"现象以来,2010年春在东南沿海地区又一次出现了相似的情况。民工荒问题的产生与我国当前的户籍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解决的对策是:调整暂住政策;户籍政策与相应的社会保障相分离;改革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6.
庞博 《中国电子商务》2014,(21):303-304
2004年,珠三角首现大规模的“民工荒”.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文章通过对“民工荒”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刘易斯拐点出现所需的条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拐点远未到来的结论,并提出解决“民工荒”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民工荒”现象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性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淑艳  詹玉萍 《商业研究》2006,(24):105-107
近几年来,中国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究其原因既有表层次的原因,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单纯依靠农村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已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民工短缺的问题。借鉴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根本对策在于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  相似文献   

8.
许畅  刘鑫 《致富时代》2010,(11):169-169
近些年来,“民工荒”问题目渐突出,关于民工就业问题也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这一现象也逐渐从东部地区的局部就业问题发展到了全国性的“民工荒”,本文从“民工荒”发展现状入手,分析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最后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2004年珠三角地区"民工荒"的出现,国内学者对"刘易斯拐点"的研究越来越多有的认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有的认为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为时尚早.本文通过对中国"民工荒"本质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现状对刘易斯模型做了改造,使其能更好的解释在中国农村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出现的"民工荒"现象.  相似文献   

10.
2010新春伊始,我国许多省市就纷纷闹起了"民工荒",从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工难求到中西部地区的劳务输出频频告急,"民工荒"自2004年以来再度成为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从深圳、东莞等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开始,发展到闽东南地区,再蔓延到浙东南地区和整个"长三角"地区,甚至到京、津、沪和江西、湖南等内地省份,都陆续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招工难现象。本文以职业迁徙能力为主线,分析"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积极地应对措施,从而促进中国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本文的研究对保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平 《浙商》2005,(6):92-93
有人用“起步早”与“后劲足”分别形容珠三角与浙江经济发展的状态。对这两个经常被拿到一起来比较的地区都面临了民工荒问题。两地民营企业是如何看待的?  相似文献   

12.
自2004年以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一直困扰着我国沿海的大量企业,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一大绊脚石。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工的民工荒现象,另一方面是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文就这一矛盾的现象进行分析,同时提出解决民工荒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力量     
热带与温带农民在冬天携手的同时,全球重要的制造中心中国珠三角地区却又现"民工荒"。与以前的季度性缺工不同,当下的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群体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劳动力市场来看,劳动力短缺,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增长,是"刘易斯转折"的一个证据。农业的经济价值在转折中提升的过程里,传统的农业资本和非农业资本开始大举投资中国农村  相似文献   

14.
戴震敏 《商业科技》2008,(19):330-331
近几年来,对于我国“民工荒”现象研究的文献很多,对其现状,成因,和解决方法等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见解。但对于温州地区“民工荒”现象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在对以往关于“民工荒”文献的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针对温州地区“民工荒”现象探求。分析民工荒成因,并从企业,政府,社会不同角度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对于我国"民工荒"现象研究的文献很多,对其现状,成因,和解决方法等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见解。但对于温州地区"民工荒"现象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在对以往关于"民工荒"文献的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针对温州地区"民工荒"现象探求。分析民工荒成因,并从企业,政府,社会不同角度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民工荒”的局部性、结构性、短期性特征仍占主导。“民工荒”是劳动力供需面改变、体制性因素、结构性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应继续着力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稳步优先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同步解决“民工荒”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两难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艳 《江苏商论》2007,(8):135-138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假定,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解释广东区域经济差距的持续扩大。通过对区域差距的结构分解,验证了广东区域差距主要是由制造业的高产值份额及其非农产业在地区间的不均衡分布引起的。珠三角地区的人口高密度、便利交通等初始区位优势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FDI向珠三角集聚,外省农村劳动力向珠三角转移是改革以来制造业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春节过后,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出现"民工荒",员工缺口超过两百万。这次"民工荒"是在"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务工主体的背景下发生的,主要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探究农民工的权益诉求,寻找"民工荒"的原因,并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运用劳动经济学U-V分析的方法,针对“民工荒”与“就业难”问题并存的现象,分析认为“民工荒”是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资源配置效率机制的变化而引起的现象,属于摩擦性失业的一种,并非是受到劳动力市场上供给需求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现象,而是受一些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20.
国际产业的转移,成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在中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过程中,成就了局部区域的迅猛发展。以广东而言,工业高度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仅占有全省23% 土地和31%户籍人口的珠三角地区,拥有全省83%的GDP和 87%的财政收入。经济成就往往意味着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去年开始显现的“民工荒”,直接遏制着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