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进城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生活,加重了城市的载重负荷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能只从其权益保护层面来解决问题,这样治标不治本。最深层的应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问题,提高其相关法律权益的认知程度,及对城市的归属感问题。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而不是单纯法律知识的灌输。 相似文献
2.
在土地、户籍等制度暂时不能实质性调整的情况下,租住房就成为解决市民化问题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抓手。基于经验及实证分析,城市政府应积极规划建设适合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的社区,针对不同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诉求进行分类租住房供给及管理,加大公共投入重点改善外来人员居住社区的软环境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进城务工人员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他们之中不少人却面临着与子女甚至配偶分隔两地、基本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的现状。长此以往,他们的生存状态及身心健康状况会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基于"差序格局"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农民工的婚姻家庭现状进行分析,将他们的亲密关系分为四种形态,即"牛郎织女"型、"夫妻流动"型、"全家流动"型和"个体流动"型,并对每种类型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从农民工自身、用人单位和中介组织三个层面对农民工的亲密关系现状进行思考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进城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后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面对在城市的生存问题,不是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就是误入犯罪的歧途。解决这一现象的根本在于转变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提高其法律意识,让他们从骨子里学会知法、守法和用于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素质,使其更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形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推进其市民化进程,建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一手调查数据,分析当前进城务工人员从业工作主要面临的两大困境:一是就业渠道和方式单一,主要从事一线底层体力性操作工作,职业发展上升空间有限;二是劳动合法权益普遍受侵害,工作及加班费被拖欠克扣现象时有发生,基本劳动权益难以维护。造成这种状况,说到底还是根源于多年来城市劳动力市场一直存在的二元多重体制性分割。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基于课题组对全国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状态的调查结果,对新老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现状及内在需求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要相应的对策建议,例如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发挥社会援助力量,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从根本上帮助进城务工人员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进而满足其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并关注其较高层次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相似文献
8.
转移人口社会融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障碍主要来自户籍制度及其背后的公共品歧视性分配政策。本次问卷调查,以权益保障和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对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社会融入状况,以及老一代与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社会融入差异性,做了全方位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满意度问题一直是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进城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影响其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满意度的因素。具体而言,对于进城务工人员来说,外出务工时间越长,其生活及工作满意度就越高;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越多,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越强,其生活满意度就越高;外出务工城市个数越多、回乡及工作更换次数越多,其生活满意度就越低;房租费用越高,其生活满意度就越高,但工作满意度会降低;与用人单位签有正式劳动合同,其工作满意度就越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的进城务工人员民间公益组织,大多属于草根非政府组织,具有直接互助性、服务针对性强的特点。本文对维权型、培训型、援助型、文娱型四种类型的进城务工人员民间公益组织及其服务内容和代表性组织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民间公益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9年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社会资本对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水平的因果效应。本文在定位法(position generator)的框架下同时使用职业权力与职业声望分数测量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资本,并通过挖掘中国农村“春节拜年”行为的外生性因素构造了社会资本的工具变量。我们发现:(1)具有结构性内涵的社会资本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具有正向影响;(2)使用职业权力测量的社会资本对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的经济效应大于职业声望的相应结果,显示出社会网络中具有实际办事权力的职业比具有高声望的职业更加重要,权力所反映的资源内涵大于声望等其他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报告回应了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生存状况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主题调查报告、建筑民工生态、专题研究探索、典型个案访谈四个部分,全景式描述了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14.
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与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与发展,进城务工人员陷入了既难以"市民化"又被城市"边缘化"的困境之中。随着时间推移和代际传承,以市民化为导向的进城务工人员流动逐渐呈现出新的格局及趋势。在务工流动重心转向二次流动的新背景下,本文在对流动传统二阶段划分的基础之上,提出进城务工人员三层流动格局模型,并基于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6649个有效样本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对进城务工人员三层流动格局中的城乡往返流动、城市迁移流动、工作更换流动三个层面的流动趋势进行分析,由此把握目前进城务工人员整体流动的六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尝试使用多项逻辑回归模型,测量了个体特征、组织资本、剥夺感、就业保障等因素对进城务工人员维权行为方式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学历、年龄、政治面貌、行业、组织资本、剥夺感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维权行为方式有显著影响。文章还进一步指出,相对剥夺感影响进城务工人员是否采取维权行动,而组织资本影响进城务工人员采取何种维权行动。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规模日趋扩大,但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状况仍不容乐观。课题组针对2013年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权益受损状况较为普遍,其面对权益受损时的过激反应倾向也应引起关注。据此,本文从政策、进城务工人员和企业三个层面出发,分析了改善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状况的矛盾焦点,并提出政府、个人和企业三方联动、协力破解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难题的相关建议。该研究对改善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状况、促进新型城镇化以及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突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聚焦于南京主城区从事商业服务业的进城务工人员,立足"个体迁居"视角,以期对这一群体迁居模式的演变过程进行归纳。在把握样本迁居总体概况的基础上,首先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其"居住空间融入度"和"居住条件演变度"进行测度;然后,通过构建迁居模式的评估矩阵,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迁居模式进行类型划分;最后在时空维度下对其迁居模式的演变进行层面解析和诠释。研究发现,尽管在不同时空阶段下样本呈现出的迁居模式演变轨迹不尽相同,但随时间推进,样本的迁居行为模式整体上是向更有利于其"市民化"的方向在演进。 相似文献
18.
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落户意愿调查分析——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步实现自身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是一大必然趋势。基于辅以结构式访谈获取的160份长沙县外来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资料,探讨了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落户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多数外来务丁人员有进城落户愿意,但受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工作和生活满意程度、农村宅基地、收入水平、政策和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小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真正实现了落户城市。要顺利实现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落户,政府应从社会保障、政策配套等方面着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进城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9.
20.
进城农民面面观———百户进城农民调查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民既是农村城市化的首要因素,又是城市的建设者。因此,农村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进城农民的多少。最近,我们选择正定县城关镇,对进城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对影响农村城市化的因素进行更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