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的协调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协调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的关系,是当前司法实践和未来立法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司法实践层面上,应以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为依据,坚持工伤保险赔偿优先适用和民事赔偿补充适用的原则,但是民事赔偿应扣除已获得保险给付部分;在未来立法层面上,应依据发生原因的不同,将工伤事故具体分为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伤应采取不同的赔偿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工伤救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工伤保险从民事侵权制度中发展而来,兼具民事侵权的特征。如何协调两种法律制度的关系,既最大程度保护受伤害劳动者,又能平衡企业即雇主的利益,是我国司法和立法界应当重视的内容。明确这两个法律制度在解决工伤事故中的关系,将工伤保险制度与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结合起来,使之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于解决工伤事故至关重要。笔者试图在对工伤损害的补偿与赔偿的相关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分析地基础上,对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2条关于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适用关系规定不明确,应进一步完善。人的生命、健康是无价的,人身损害从来就不存在“超额利益”,受害职工获得双份赔偿不存在不当得利,明确二者在法律适用关系上采用兼得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工伤保险制度是调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利益的杠杆,既要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又要分散用人单位的风险以利于用人单位的发展。因此,当民事侵权责任和工伤保险补偿责任竞合时,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成了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根据工伤发生的不同原因和不同主体构建一种综合调整模式,方能找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利益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5.
赵先进 《中国经贸》2011,(20):81-82
工伤事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员工人身伤害的重要原因,对于员工发生工伤事故以后的救济也是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和完善的重要问题。人身损害的赔偿机制,从过去的单一模式逐渐演变到现在的多元化模式,对于工伤事故的出现,最重要的两种救济方式就是工伤保险和侵权损害赔偿两种模式,但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中,这二者之间的适用关系和适用比例,及两种救济方式取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距。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工伤保险与侵权责任的损害赔偿之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黄河 《魅力中国》2010,(29):157-157
工伤赔偿法律制度是劳动关系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后,对于工伤保险赔偿和民事损害赔偿的适用问题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为了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必须完善工伤赔偿制度的理论构建,以便适应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也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工伤保险制度是世界各国建立最普遍的一项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工伤保险立法,确立了工伤保险制度,是否有规范的工伤保险制度将直接影响我国与其他WTO成员国的之间的贸易往来.工伤,又称职业伤害,包括职工因工负伤(死亡)和患职业病两个部分,而工伤保险制度就是针对工业化社会客观存在的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所强制采取的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一项社会保险,是指对工伤职工及时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以及因工死亡职工的亲属获得抚恤的一项社会保险待遇的制度,其特征为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工伤保险费用社会共济;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  相似文献   

8.
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险种,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高风险的煤炭行业,职业伤害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建立预防、康复、赔偿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十分必要。工伤保险作为劳动者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对保障人的生命安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山西省晋中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地煤炭行业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给付赔偿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建立多级费率标准、预防现行机制、加大监管征缴范围等方面,对完善煤矿行业工伤保险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制度渐渐趋于完善。但是由于事业单位雇佣体制的不完善,工伤赔偿具体处理方法的不明确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之间存在许多不和谐,致使许多事业单位在处理工伤赔偿事件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分析事业单位工伤赔偿存在的问题,探讨研究事业单位工伤赔偿的具体处理方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必然渠道。  相似文献   

10.
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对受害人的赔偿问题是善后处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必须了解交通事故损害的赔偿义务和构成条件,确认交通肇事案件的赔偿主体,即由谁来负责赔偿。这是关系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法律的严肃性,教育和惩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者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许晓燕 《中国经贸》2012,(22):135-135
工伤保险预防基金是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举办工伤保险和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开展工伤保险咨询,并且为从事危险职业的职工提供健康检查补助费,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措施尽可能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减少补偿支出。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工伤保险,进而详细阐述我国工伤保险预防基金的发展现状,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探析如何建立好工伤保险预防基金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每天都有交通事故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了人身财物的损失,就必然存在赔偿问题。本文通过几个交通事故的典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伤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所上升,所以建立有效地工伤预防机制势在必行。工伤保险是为工伤而起,为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而设置的,为保障职工因发生事故而对职工给予补偿,以便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将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有效结合能够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职工健康水平。本文立足于现实分析当前我国工伤保险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中阐述建立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相结合的有效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闵靓  万平  曾群 《老区建设》2010,(20):27-29
为了更加规范对交通事故的处理规则,加强对交通事故受害人权益的保护,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对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则、原则和责任认定、主体的确定和标准等方面都更加科学了。本文认为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性质是诉讼证据的一种,不能将行政法上的责任与民法上的责任相混同,认定书只能作为确定民事赔偿责任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据《北京青年报》近日报道,北京市交管局已宣布从本月15日起,在本市道路范围内机动车之间发生的追尾等29种交通事故,肇事人承担全部损害赔偿责任,如当事各方对事故事实无争议,只造成车辆损失,且车辆尚能行驶的,应自行快速撤离交通事故现场,并填写《当事人自行解决交通事故协议书》,协商解决赔偿事宜。这意味着29种交通事故可以由当事人"私了",据悉这种允许当事人以协议形式自行解决交通事故赔偿事宜的做法在全国尚属首创。在我看来,此举不仅彰显了行使公权力的执法机关尊重和善待公民自主协商解决纠纷的私权利的  相似文献   

16.
交通事故产生的赔偿纠纷是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损害赔偿案件的主要类型,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是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体系的基础,<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对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作了详细规定,同时,在侵权法上责任的最终结果主要表现为损害赔偿问题,也是交通事故案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郝青青 《魅力中国》2010,(26):137-138
2004年1月1日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并未对涉及工伤事故的人身损害赔偿作出规定。在理论上,工伤保险属于社会保险范畴,而人身损害赔偿属于民法上的民事法律关系救济,两者在性质上分属不同的范畴。但工伤事故的发生是与劳动安全事故、劳动保护瑕疵有关,所以在民法上,工伤事故被评价为民事侵权,兼具了工伤保险和侵权责任的双重属性。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证工伤事故发生后,工伤保险和人身损害两种救济方式在适用上的问题,并从中指明现行条例的模糊之处。  相似文献   

18.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工伤保险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对于工伤预防制度体系的建构与改革也正在逐步深入。在我国,工伤预防制度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它是工伤保险工作的先导,它积极作用将直接影响工伤认定、工伤待遇支付、工伤康复等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减轻工伤保险管理的压力,而当前工伤预防的措施明显不足。要想建构一个完善的工伤预防制度体系,对于工伤预防制度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来说还要考虑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是很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公民自身的权益,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文章通过对目前我国企业当中的工伤保险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其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促进我国企业工伤保险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0.
夏树  汪洋 《乡镇经济》2007,(10):11-11
为保障建筑业农民工工伤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和补偿,维护农民工权益,合肥市在安徽省率先规定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应为招用的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未参加工伤保险的项目不予开工,并由市劳动保障局、市建委、市地税局联合下发了《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