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1正如我很久之前说的那样,瓦格纳的歌剧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是我母亲在音乐方面最大的爱好,我在屋子里听着古老的黑胶78转唱片,在唱片的电流中,听着来自西格弗里德1的森林细语,或者魁梧女人的骑马远行,抑或伊索尔德2死亡的交响乐。自1952年夏以来,我的父亲,作为图卢兹的"市长",被邀请参加由威  相似文献   

2.
《学生之工作》和《五七指示》分别写于1919年12月1日和1966年5月7日。两文跨越的时空很大,但认真研读,反复比较,就能看到其中仍有一种合乎逻辑的联系,从中不难发现晚年毛泽东和青年毛泽东对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追求有着连续性、一贯性和统一性。所不同的是,和《学生之工作》相比,《五七指示》增加了"批判资产阶级"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古罗马有一名作家叫泰伦斯,原是非洲加大基人,战败被俘虏到罗马。他很聪明,释放后在罗马受教育,以一颗充满爱的心搞创作。马克思很喜欢他,认为他是最富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古罗马戏剧家。他写的剧本,都是通过人间爱的感化来达到一种欢乐的结局,以《两弟兄》和《福尔米奥》最为出名。马克思最欣赏他的这句话:我是一个人,我认为人间诸事于我无不相亲。  相似文献   

4.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作家萧红所著,在1940年写于香港,其作品主要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黑暗风气等,表现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的内心不满,对于残害人格的社会风气的愤懑之情。整篇文章清新自然,形象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人民的生活场景,反映其孤寂与苦闷的情怀。我们以《呼兰河传》的文章内容展开讨论,研究比喻修辞方法的具体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1926年1月,为纪念列宁逝世两周年,陈毅写了一篇《纪念列宁》寄给徐志摩,"为的使列宁纪念能在善于反宣传的《晨报》上吐露一点消息",结果却引起编辑徐志摩的反感。徐回应了一篇《谈革命》,说列宁是"一个造警句编口号的圣手",又说陈毅是"弄弄火,捣些小乱子",是"盲从一种根据不完全靠得住的学理,在幻想中假设一个革命的背景"。对徐志摩的文章,陈毅称其"词旨渊懿,极尽讽刺挑拨之能事"。于是,他又写了一篇《答徐志摩先生》发表在《京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时代的人才竞争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系千,不如一贤”,可见人才远胜于和重于钱财。对人才的渴求反映着社会的进步。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新经济时代这样渴求人才,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新经济时代这样将竞争集中体现于人才的竞争之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新经济时代这样让人才和财富密切相联。从一定意义上讲,新经济就是人才经济,新经济时代就是创造性人才表演的舞台。一、新经济的概念及特征“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  相似文献   

7.
王利华 《中国农史》2005,24(4):125-127
《中国农史》编辑部的同事寄来张俊峰先生《明清以来山西水力加工业的兴衰》一文,嘱我写一份评审意见。因该文是针对拙作《古代华北水力加工兴衰的水环境背景》(刊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而写,因此我特别用心,拜读后欣喜而自惭。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会计》2005,(10):41-41
1980年4月,我到文井同志家里,和他商讨人文社拟出版儿童文学刊物《朝花》的编辑方针。文井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要老是灌输“阶级教育”了,应该对少年儿童讲讲人性和人道主义。他说,人道主义的旗帜为什么奉送给资产阶级?讲人道主义,就是要弘扬人性。他说,如果否定人性,势必肯定兽性和神性。不久前看到一群孩子,为了取乐,把一窝小猫打死了。母猫不干,也被打死!这是非人性。“文革”初期,一些十三四岁的女学生,戴着“红卫兵”袖箍,极其凶狠,打死了不少女老师!这是非人性!文井同志又说,兽,也不都是兽性的。他在五七干校时,  相似文献   

9.
史载:欧阳修写文章十分认真。有一次,他写了一篇《醉翁亭记》,开头一句写滁州四面有山,写了几十个字。初稿写好后,觉得不满意,反复修改,一连改了好几次,最后改定时,只余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相似文献   

10.
1992年,中国消费时代的元年。这一年,中国人刚刚走出轰轰烈烈的启蒙时代后的短暂迷茫期,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时代:一个以物为中心的时代。正是这一年李邦耀创作了他的成名作《产品托拉斯》,并参加了同年举行的广州双年展。现在看来,这件作品完  相似文献   

11.
开心辞典     
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及玄奘的谢表,通称《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  相似文献   

12.
正近期,曾经写过《共和国粮食报告》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启文,把目光聚集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上,推出了大型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袁隆平的世界》以全球视野、文学笔法、科学精神进行创作,不仅生动、严谨、科学地描述了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科学探索之路,也全面、真实、深刻地展现他以科学奋斗为主线的丰富人生故事,是一部难得的和平时代的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3.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他在编著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之前,曾为推广本地和外地的高产作物和救灾备荒,撰写过《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三种。这“三疏”在当时写成后不久就亡逸了。《甘薯疏》、《芜菁疏》在徐乾学的《传是楼书目》中有著录,《吉贝疏》在《农政全书》卷三五中有提及。徐光启的《甘薯疏》是我国最早叙述甘薯的一部专著,是研究我国农业史、甘薯史的重要资料。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生产国,产量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三。民以食为天,甘薯这类高产作物,自明代万历年间传入我国后,在历史上对明、清两代的人口激增有着重要关系,对“中国山地和瘠土的利用,对杂粮种植的多样化,起了极深刻的  相似文献   

14.
依法管理房地产──写于《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即将实施之际本刊编辑部《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即将于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部重要的法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城市房地产业步入了一个健康的发展阶段,国家对房地产的管...  相似文献   

15.
何慧丽 《中国改革》2003,(6):46-46,31
引子:美国农业土壤局局长F.H.King于1907年访问中国回去后,写了一本《四千年来的农夫》。他在书中自问自答:为什么中国的农夫们耕了四千年的田地,其土壤还是照样肥沃?答案是,以粪为肥。10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城里人吞咽的农产品越来越像化学品的时候,当各种怪病和畸形儿童折磨着日益现代化的社会的时候,我们才醒悟到“农业化学化”这个现代化带来的危害,于是就有了本文……  相似文献   

16.
华实 《农家之友》2013,(9):29-29
1964年6月的一天,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逝世一个多月后,仍处于悲痛之中的兰考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找到《河南日报》“党的生活”专栏编辑郭兆麟,提出要写一篇《兰考人民满怀信心迎丰收》的稿子,说这是焦裕禄生前给他出的最后一篇报道题目,  相似文献   

17.
提起张贤亮,现今40岁上下的人大都熟悉他那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尔后在中国文坛上的崛起。他创作的《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许多优秀作品深深地打动过广大读者的心。但是,当他在中国文坛掀起一阵又一阵波澜之后,于1993年毅然"下海"。几经思者,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宁万,选择了荒凉,选择了能激发他对新生活充满希望的镇北堡。在这里,张贤亮开发创办了华夏西部影视城。镇北堡——昔日的一片不毛之地,而今成为宁夏一道人文景观,成为中国西部和古代题材影视最佳的外景拍摄基地。《收马人》、《红高粱》、《黄河谣》等40多部电影、电视都是在这里拍摄的,一批电影电视工作者也由此地脱颖而出。文人下海,这是在市场经济的汹涌大潮中,把文化与经济接轨的一种有益探索,也是对"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最好的诠释。这次,借在银川开会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华夏西部影视城董事长张贤亮。  相似文献   

18.
在"思想的法国"被迫关注的意见之争中,艺术的危机相当显著。职责在于提高关于重大社会问题的争论语调的杂志很少会错过评估这个争论中的问题的机会。几年前,《精神》(Esprit)杂志,基督教-社会党的阐释的自由主义的一个机构,提出了一个反对"一切皆逝"的态度——这种态度,伴随着文化官员的共谋,正在侵入博物馆和画廊——的问题是。《争鸣》(LeDebat),强硬自由主义旗下的杂志,最近也提出了一种三条道路的匹配:让·克拉尔(Jean Clare),在他的《艺术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医改方案之争实际上是两条路线之争:走向市场化还是行政化。医改方案存在路径之争《中国改革》:从2006年9月开始,围绕医改新方案的酝酿和出台,一波又一波争论热潮不断。从原来的公益化、市场化的争论到现在的新医改争论已经有阶段性结论。时至今日,新方案仍未公  相似文献   

20.
时隔20多年后,回忆当初在《中国美术报》上看到胡村写的这篇文章,仍然有一种激励人心和坚守某种判断的感觉。文章的具体内容至今已记不太清楚,而文中所强调的艺术与"精神"、与"灵魂"、"人性"这些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也许在商业化物质化的今天,可能显得"有点抽象和暧昧了"。此文在当时是针对某种过于沉迷于"纯形式研究"从而反"艺术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