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国股市的功能定位和制度设计偏向于融资者,这在解决国有企业资金问题、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股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圈钱"效应突出,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股市成为少数人的造富场所,普通投资者的利益严重受损等。因此,必须对目前股市制度进行变革,建立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股市制度。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投资银行发展中若干理论问题探讨(一)投资银行与融资制度创新l.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已由“集财于国”转向“藏富于民”,由此引致社会储蓄—投资主体分离和储蓄—投资差异扩大化,要求社会融资结构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而我国的融资制度改革却严重滞后,融资结构仍以国家银行垄断信用为典型特征,以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融资结构严重错位。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普遍亏损的制度根源并不在于表面的高负债率,而是在于社会融资结构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错位下的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扭曲,以及企业治理结构残缺所导致的国有企业资金收益率低下,…  相似文献   

3.
在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下,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从融资成本、公司治理机制和企业体制等3个方面对股权融资偏好悖论进行解读,得出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直接动因是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深层原因是公司控制机制的错位和治理机制的扭曲、而转型时期的双重企业体制是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鉴Laeven(2003)拓展后的欧拉方程投资模型,利用1999-2015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在当前融资环境下,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面临着一定的融资约束,而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使企业的融资约束得到有效缓解,但是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它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在下降;通过进一步考察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发现,金融市场化虽然有效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  相似文献   

5.
现有研究文献大多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历年统计数据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不存在所谓的"股权融资偏好"和"最优资本结构",而是具有"偏好融资"的行为特征。现行金融体制缺陷抑制了企业的融资,是造成上市公司"偏好融资"的制度根源。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10-2018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营改增"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营改增"影响下,国有企业的长期金融资产配备增加,实体投资"挤出"效应明显存在,说明国有企业配置金融资产以利润最大化为动机;非国有企业的短期金融资产持有量明显减少,融资约束有所缓解,说明非国有企业配置金融资产以资金储备为动机。  相似文献   

7.
融资难、融资贵长期以来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桎梏,影响其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共性原因是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其制度根源在于以金融抑制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所有制歧视。因此,要破解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首先,要破除传统思想意识形态的束缚,打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所有制界限;其次,要通过股权分散化改革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地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实施同等国民待遇;最后,要改革现有扭曲的金融体制,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以及非正规金融。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有企业制度依次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国营"、改革初期以放权让利为切入点的"承包制"、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初步构建和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全面完善四个历史阶段。作为依存和服务于国有企业制度运行和企业组织目标实现的会计,伴随着国有企业制度的发展变革而不断革新自己,经历了计划经济会计模式、有计划商品经济会计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完善四个历史时期。70年会计发展改革的历程表明,会计始终以其信息价值和管理权力协同于企业制度的发展变革,坚持服务于国有企业功能目标的实现;坚持立足中国国情,由政府主导会计模式的发展与变革;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走渐进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制度缺陷为非理性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和心理化特征.为此,我们把制度分析引入行为金融学,从制度与行为金融相结合的视角具体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饥渴症",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创新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但是改制之后的我亘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与国企却有很大的差异.基本上没有上市公司在达到配股资格和增发股票条件下而放弃其利用股权再融资的机会.因此存在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  相似文献   

11.
金融理论认为上市公司质量是支撑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具有健全企业制度的条件下,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约束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我国证券市场与国企改革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过分强调证券市场对国企改革的融资功能,而忽视其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二是强调通过证券市场达到实现促进国企改革的目的,而忽视国企通过证券市场完善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证券市场,促进国企改革,必须对证券市场与国企改革的关系重新认识,将国有企业的制度变革作为国企改革的关键,从而实现证券市场与国企改革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垄断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持续上市,横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上市公司,以其管理规范、成长性好和融资能力强而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它们凭借金融市场的高效平台与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有机融合,迅速实现资源集聚,正在并将最终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企业群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领先力量,加入WTO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之中。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就在于建立高效的公司治理制度。就公司治理的完善性而言,我国的上市公司尚处于较初级的阶段,所以建立高效的公司治理体系就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规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有关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的研究当中,有一个因素常常被忽略,即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为上市公司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更高的目标。十多年的试点经验表明,上市公司对于规范运作的要求,能够促使实现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但是国有企业改制为上市公司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从几年来改制的实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证券市场的成立和发展,改制上市已成为国企改革最有效的途径,上市公司的数量与日俱增。出于对投资扩张的狂热追求,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冲动心理越来越强,融资数量也越来越大。然而,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外企业纷纷注重内源融资和把债务融资作为外源融资的首选时,我国的上市公司却表现出对股权融资的极度偏好。根据现代优序融资理论和诸多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应该尽可能避免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以减少对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而应该积极采用内源融资或者债务融资方式进行融资,以增加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2014—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企业绿色创新与融资约束的关系,并将产权性质和污染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绿色创新能够缓解融资约束;相对国有企业和非重污染企业而言,非国有企业和重污染企业的绿色创新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此,文章提出企业应充分认识绿色创新在公司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企业绿色创新的政策制度,商业银行应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同市场成熟的发达国家企业盛行债务融资不同,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造成这种差异的关键是我国特定的融资环境.本文以融资环境为背景,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特定的融资环境,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是在既定的融资环境下,做出的"合理"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上市公司融资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以使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朝着理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宋哲泉 《征信》2023,(9):37-44+51
企业违法违规后由于受到市场声誉惩罚,信贷融资通常会规模降低、成本提高,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违规,市场声誉惩罚可能失灵。以我国2010—2019年间环保严重违法失信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我国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信贷融资效应的有效性和可能存在的局限。实证结果表明:(1)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实施之前,企业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不受环保违法失信负面影响;(2)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实施之后,企业银行贷款受环保违法失信影响而显著减少;(3)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实施之后,企业债券融资受环保违法失信影响平均为负但并不显著;(4)我国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在信贷融资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缓解了市场声誉惩罚失灵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发展、预算软约束与企业投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利用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在我国转型经济的特殊制度背景下,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传导机制是否存在并发挥作用以及影响这种作用发挥的制度性因素。研究结果发现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减轻企业的融资约束,降低企业投资对内部现金流的依赖性。但是,预算软约束的存在扭曲了国有企业面临的真实的融资约束,使得其投资对内部现金流的依赖程度要明显低于民营企业,并且这种软约束的存在还减弱了金融发展对国有企业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产生了“漏出”效应。本文的启示为:在我国转型经济的特殊制度背景下,如果要真正地减轻企业的融资约束,降低市场交易的成本,促进经济的发展,必须从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和硬化预算约束同时入手。  相似文献   

20.
以2007~2014年隶属于企业集团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债权人的角度出发,发现存在企业集团债务融资成本传染现象。实证结果表明,当集团内前一年有企业发生15%的大幅业绩下滑后,集团内第二年其他成员单位的债务融资成本会受到传染而上升。并且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集团债务融资成本传染效应方面存在差异,国有企业抵抗危机传染的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