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治与法治     
法治和人治的问题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在法治与人治之间进行权衡,比较二者的不同和各自的优缺点,对于我们在实际生活当中加深对法治与人治的理解,使我们对中国现代法治进程形成一个更为务实的态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治与法治     
法治和人治的问题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在法治与人治之间进行权衡,比较二者的不同和各自的优缺点,对于我们在实际生活当中加深对法治与人治的理解,使我们对中国现代法治进程形成一个更为务实的态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管理应该靠人还是制度,可能会因为企业的不同发展状况而有所侧重,但在“和”的管理理念下,靠人和靠制度是不能分开的。人治和法治不能被割裂,而应该是辩证统一、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人治需要在科学法治的前提下进行,法治也需要有效地人治来推行。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得到全社会的一体遵行.如何制定治国理政的良法?又如何使这种良法得以有效实施?唯有让法治成为民众的习惯,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形成一种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法善治.可以说,法治文化是现代国家的必需品,正是这种文化奠定了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准,也正是这种文化滋养和培育了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法治成为文化,关键是要消除人治.因为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以及人治背后的封建文化,正是人治封建传统阻碍了法治.破除封建人治意味着,不仅要破除封建特权的思想,还要触动某些特权者的利益,不仅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文化制度,还要清除封建等级制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老板总是搞不清一个问题,一家企业到底是人治好,还是法治好?有人说法治好,有人说人治好.老板学习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讲法治,可是回到企业基本上都是人治.老板该用哪一种呢?他们到底是要学习别人的法治还是使用自己的人治呢?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年,国内有识之士主张民主共和、依法治国,针对"法治与人治"、"制宪问题"等发表言论.他们的思想主张汇成一股蓬勃涌动的潮流,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但是,这股思潮却没能引领国人建立法治国家.这其中所反映的传统中的人治向法治转变之艰难,时局动荡难以为法治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等等问题,可为现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7.
李亚 《经营者》2008,(19):28-28
武汉队退赛,不是一支俱乐部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足球的问题;整个中国足球的问题,不是金钱的问题,而是中国足协在人治和法治之间玩弄制度的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人治与法治的问题上一直是争论不休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经过多年探索,1997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写入了宪法,这就标志着中国开始走上法治之路,向现代化法治国家迈进。这是中国人干百年来艰苦探索的最终选择,它体现了人们希望通过法治建立正义、自由社会的良好愿望,为此各种各样的理论层出不穷,对依法治国进行了充分肯定的论证。但是在肯定法治的时候,却又有些人不可避免地犯下了易走极端的通病,他们“在遣责中国人的弊病的同时,认为西方式的法治是万能的,似乎只要有了西方式周密、详尽的法律,在解决社会矛盾和人们行为规范方面的一切问题也就统统迎刃而解。”法治万能是一种错误的理论,在我们的法治化进程中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相似文献   

9.
法治作为人治的对立物,确实有根治人治种种弊端的良效,但是我们却不应沉迷于这种良效中,进而将其夸大,忽略了法治本身的弊病。西方社会普遍被视为法治社会的典范,法律作为一个整体运作良好,非常成功地抑制了专制、独裁,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权力的滥用。然而回到西方社会内部,它们存在着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法治秩序的他律性要求中蕴涵着自律性要求,这需要由社会成员内心的自律秩序来满足,道德自律永远是法律他律的理想目标。因此为了有效地调控社会和从根本上治理国家就必须将他律的法律和自律的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从眼前看,法律的他律见效快,而从长远来看,自律的治本更为重要。只有法德并举、双管齐下,才能在相互配合中标本兼治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人治与法治的问题上一直是争论不休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相似文献   

11.
BPR——从人治到法治的桥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鹏 《中国企业家》2003,(3):115-118
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企业成熟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而这一转变的前提和基础,仍然是业务流程重组  相似文献   

12.
郝雅菲  甘健 《河北企业》2013,(6):129-129
<正>法治文化指的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紧密相连,体现着法治的精神和理念、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是与人治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是现代人的一种法文化共识以及价值取向。它引领着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需要大力构建和倡导的主流法律文化。一、法治文化的内涵我们现在所说的法治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信仰法律的意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法律的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人治     
<正>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从此由不完全的法治国家走上了全面法治国家的新道路。法治和人治,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所谓法治,就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政,依法治吏,依法治事,健全立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人治是指依靠个人意志、凭借手中的权力来处理事务,  相似文献   

14.
吴昊 《现代企业》2010,(5):23-24
我国著名领导力和综合管理专家刘田认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人治→法治→文治,也就是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阶段.中国大部分的企业目前处在人治到法治阶段.  相似文献   

15.
仲利敏 《活力》2012,(16):123-123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就必然从人治向法治过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指向.新闻传媒机构特别是广播电视部门在进行深度报道的操作中,社会法制方面的新闻报道成为一个重要方面。社会新闻与法制新闻曾经是互相联合而又能区分的,在深度报道领域中也是如此。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在各个省台也十分活跃.如在黑龙江分为专门的法制频道,设置相应的栏目。  相似文献   

16.
王建苹 《河北企业》2013,(8):114-114
<正>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河北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强调,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科学发展"。实现中国梦,肩负起河北奋进崛起的光荣使命,需要我们深刻理解法治思维的内涵,并用法治思维指导自己的工作。一、法治思维的内涵要求所谓"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而言的,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治国理政中,应坚持法律至上,约束权力,按法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企,即是要将企业的组织、行为以及国家对企业的调控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国内外的市场经济实践表明,现代企业必须与法制同行,才能坚实地构筑法制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治理须由人治主导型转为法治主导型我国对企业的治理由人治主导型转为  相似文献   

18.
施耀忠 《经济界》2015,(2):22-23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人民群众对建设法治中国的信心不断增强。然而,我国推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还任重道远,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还存在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1."权大于法"的人治思维没有根除。一些政府部门"权大于法"的人治思维还不同程度存在,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极大伤害,是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有些甚至成为触发群体性事件的火药桶。2.部门利益法治化现象还不  相似文献   

19.
徐亚莉 《西部财会》2010,(11):61-62
企业从人治到法治阶段,制度建设至关重要,但许多企业以往的管理制度缺少制度化的工作流程(或称业务流程)。用制度管理企业,按流程进行工作是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指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控制经营风险等目的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要靠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来实现,内部监督机制即为包括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会计、审计诸方面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建立在单位内部依靠法治而非人治的现代企业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