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楠 《西部财会》2015,(2):58-60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出现新特征,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当今企事业单位热点问题,人力资源就像企事业单位资本资源一样成为非常重要的资源,如何获取人力资源,有效利用人力资源显的越来越复杂,只有通过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制度建设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实现企事业单位利润最大化。当前正是我国经济步入经济新常态下的特殊时期,一些新观点的提出将使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水平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低要素成本、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成本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任务。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推进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使中国经济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在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为主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上,中外政、商、学各界代表就此进行了探讨。中国实现改革创新和绿  相似文献   

3.
《新常态下中国如何保障经济安全》和《新常态下中国如何撬动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研究报告上、下册),是国内顶级经济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的成果合集。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主编,作者群体包括斯蒂格利茨、史蒂芬·罗奇、费格斯·格林等国际顶尖学者,OECD等重要国际组织以及西门子、陶氏化学、杜邦、壳牌等世界知名企业。两本书紧扣"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这一主题,围绕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与改革、财政政策与财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应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时下,"新常态"正在成为讨论中国经济增长的热词。然而,何谓经济的"新常态"还不甚清晰。为了界定本文讨论的内涵,也为了给大家的讨论提供一个靶子,本文拟在给出"新常态"定义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作出描述,并进而对新常态下的政策取向给出一些建议。何谓经济的"新常态"从字面上理解,所谓经济的"常态"应该是一个经济体运行的  相似文献   

5.
《江苏企业管理》2014,(11):25-28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的重要表述,开启了中国经济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一切惯例可能都会被打破.一切新规都要重新学习,直到习以为常。新常态下,政府该如何协调与市场的关系?新常态下,中国企业家和投资家们如何为企业找寻新的发展动力?从上期开始。本刊通过经济学家、学者和企业家的视角,观察新常态下新的经济框架、新的投资逻辑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新常态回归新理性——新常态下的经济状态不是衰退,而是对"非常态"下非理性增长的一种纠偏,是一种符合理性的、在数量累积的同时更要求有质量的增长的一种状态。新常态带来新挑战——新常态下投资机制亟待完善;新常态下消费需求短期内难有大的起色;新常态下发达国家需求下滑导致我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压力增大。新常态蕴含新动力——新常态下,投资和出口这些传统的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变得不可靠、不可持续,因而会逼迫中国经济走创新驱动的新轨道上来;新常态下,通过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作用,有效遏制政府的GDP冲动,进而驱动经济理性发展;新常态下,通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公平和包容性增长从而驱动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一个调整转型期。大家最近都在关注一个热词: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将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在我看来,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发生以下几个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14年中国人力资源领域的重大事件为基础,总结和概括了经济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新常态。本文认为,经济新常态、国家治理体系及能力现代化以及技术变革是推动中国人力资源进入新常态的驱动因素。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制度环境的变化、区域劳动力市场的构建、收入分配改革、人才竞争及人才激励、技术变革对人力资源的冲击是中国人力资源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伴随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进入了动力转换、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内陆资源型城市而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既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然而,由于沉淀成本较大、技术创新滞后、转型升级不确定性、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因此,分析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新常态下的水利会计要尽快建立完善一套完整的水利会计核算、监督体系,以期发挥会计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核算监督职能。本文从经济新常态下会计的监督职能及定位、经济新常态下会计要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经济新常态下水利领导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等三个方面就经济新常态下的水利会计监督管理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常态,中国银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也面临挑战。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项目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寻找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项目的改善路径和发展模式,希望提出对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银行业改革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12.
张江北 《科技与企业》2014,(18):142-142
习近平主席近日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目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与此同时,政府必须防范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习主席为中国经济下了新定调,称之为“新常态”。一、“新常态”是近年来出现的重要的经济术语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从过去的“常态”转变到“新常态”已,有助于统一各方的思想。所谓“新”,经逐渐成为更多业内人士的共识,而此次习主席明确这一提法就是“旧”的对比或演化。中国“旧常态”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应对经济新常态、推行绿色发展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措施。文章通过剖析中国经济新常态、解析绿色发展理念,分析了在中国经济新常态推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要性,提出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必须采取强化中国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发展创新体系、倡导社会绿色文化、加强国际绿色技术合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制造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本文从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出发,论述制造企业需要建立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并在其中运用价值工程,提升中国制造的战略成本管控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制造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本文从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出发,论述制造企业需要建立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并在其中运用价值工程,提升中国制造的战略成本管控能力.  相似文献   

16.
峻岭 《上海企业》2015,(2):32-33
企业家们正在重新审视新常态下的投资机遇。比如有着"地产思想家"之称的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在继续关注房地产的同时,还决定进军医疗健康行业。房地产界仅是中国新常态下产业调整的缩影。新常态势必迎来新的产业投资机遇与挑战。"走出去"将大有作为中国企业躺着也能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企业应再闯海外市场,虽然前路坎坷,但当  相似文献   

17.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常态”的含义,“新常态”正式成为党中央的共识。这也表明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求人们对新阶段的新常态有更深入的认识。如果人们一直停留在各种旧常态的思维范畴,就可能错失新的战略机遇期。新常态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只有尊重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首次提出了"新常态"概念,强调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同年七月,习近平总书记有重新提到了"新常态",提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观点;在11月召开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的诠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本文基于此种背景,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国家经济条件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9.
前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命题,《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员文章,对其内涵、特征等方面进行多角度阐释。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是否也存在"新常态"?呈现什么特征?需要怎样应对?这些问题无疑是我们当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经济新常态是经济结构的对策态,经济可持续增长是经济结构对策态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以及其对我国人力资源产生深刻影响等实况,提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建议。具体是在概述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工作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新常态特征进行分析,做出了经济新常态下应依法治国、创新体制以及信息化建设等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