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又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充分显示了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其中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世界优秀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因此,明晰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挖掘红色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价值,对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2.
邵鑫 《当代经济》2022,39(1):39-43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事关国计民生,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然振兴."乡村振兴"既要有中共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金融体系支持.本文结合近年来孝昌县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总结相关经验及取得的成效,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金融机构产品及服务有待加强、农村金融供需结构失衡、普惠金融保障机制不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怡峰 《经济师》2024,(3):158-159+162
退役军人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有助于引导退役军人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战略,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施展才华,成就事业,为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文章对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现状、意义和当前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乡村振兴和退役军人工作实际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对于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以及实现共同富裕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富民价值层面分析其时代内涵,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民参与积极性不够、乡村建设人才短缺以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四个方面着手,深入探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决策;是处理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有效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分析扬州市广陵区沙头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破解沙头村发展困境的路径。最后,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中探索乡村振兴长效发展机制,即完善乡村振兴制度创新机制,优化乡村振兴主体建设机制,健全乡村振兴产业融合机制,强化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内外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6.
《经济》2021,(3):32-34
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文件明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整体脱贫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关乎民族地区未来的美好生活,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世界减贫事业的整体推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地区是重点和难点。民族地区整体脱贫后,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内生动力不足、自立自强意识不强、科学发展意识差等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下,民族地区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发挥自身民族特色,积极探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位一体"乡村振兴路径,已成为当下民族地区紧迫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现今我国新时期"三农问题"的工作纲要,"校农结合"是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创新途径,它是在"五个一批"中产生,在学校和乡村合作社、农户及购销平台多方合作的机制下营造了多元主体、互利共赢的共生局面,它有利于现今加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步伐,也是乡村振兴第一阶段的重要途径,文章以贵州大学"校农结合"模式为例,分析该模式的产生背景和特点,以期通过分析贵州大学案例发现可仿制的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经历了"集体化"、"社会化"和"社区化"等阶段,而且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和"、"2020"后脱贫时代"的到来,"社区化"趋势愈加明显。所谓"农村社会保障社区化",旨在强调农村除了享有"集体化社会化"特征的国家基本保障外,还应当及时发展农村社区组织、完善农村社区福利服务,从而有效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因而成为"后脱贫时代"我国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路径选择。鉴于"农村社会保障社区化"议题尚未得到我国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文章尝试结合乡村振兴背景,综合分析"农村社会保障社区化"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现实价值和发展路径,以期为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乡村文化发展缓慢,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对乡村文化内涵分辨不清,由此造成了理解上的错乱,表现在提升路径便是乡村文化振兴措施混乱,导致所提出方案顾此失彼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结合"乡村文化三维共建模式"和乡村"私"性文化研究,对乡村文化的内涵从理论层面进行梳理,探究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乡村文化建设提升路径,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9,(8)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墨尔根古驿道在各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加强对其保护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文章在对黑龙江省墨尔根古驿道沿线村落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时期中国乡村发展的问题与背景,学术界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这是从传统"乡村转型"概念的发展提升。乡村复兴强调彰显乡村发展自身的规律,注重当代城乡关系下对乡村独特社会、文化等价值的挖掘。方法上是依托城镇化的系统力量来促进和实现乡村自给与繁荣,从而在日渐趋稳、趋缓的城镇化态势下给乡村发展带来真正和长久的裨益。基于这样的价值立场,本文通过南京市高淳区武家嘴村、大山村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研究,试图从乡村经济、空间、文化等方面对乡村复兴这一深刻内涵进行实证演绎。文章认为,中国乡村复兴的主体路径应该遵循的是一个超越以往"乡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非线性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13.
“城归”、“新村民”与乡村人才回流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乡村人才回流机制,要把乡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引回来"、"留下来"。"城归"是近年来我国精英人才的首次"人才回流",是"三农"政策富集的成效,是我国城乡关系的"自我调节",其在一定程度实现了人才的"引回来"。研究认为,当前构建乡村人才回流机制,关键在于如何把人才"留下来",实现向村民与"新村民"的身份转化与意识转化,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研究提出,"留住"人才,需要不断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在外部环境方面,应加强乡村规划与执行,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化;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加快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发挥"乡愁"文化的粘性。在人才内部机制建设方面,应加快树立乡村共治共享理念,促使新老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建立双重诚信体系,提升政府与村民诚信意识;建立人才长效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摆在党的工作议程的中心位置。实施乡村振兴是在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与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系列问题,要按照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全面发展要求,以创新推动创业,奋力拼搏与有效作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发展目标。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着力发展创意农业是振兴乡村产业的一种新思路,也是一种新兴农业生产方式,其将成为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创意农业的内涵理解、创意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福建省乃至国内外创意农业的发展现状等进行了深入解剖与经验总结,并结合福建省创意农业发展实际,提出优化发展思路与技术对策,以期为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除了战后资本的复兴和社会组织的力量介入欧盟乡村发展之外,欧盟各级政府为实现欧洲战后的乡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战后欧盟乡村发展经历了从支持农业转向支持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生产环境的转变,从关注食物安全走向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欧盟不断与时革新的乡村发展路径以及发展范式,对中国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启示。首先,三农财政支持需要由支持农业生产转向支持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生产环境,乡村振兴除了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社会和生态的重振;其次,转变政府职能,鼓励多部门多主体的参与;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振兴应该有的放矢,鼓励在生态脆弱和环境承载力不足的乡村中的边缘农户退出农业生产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选择战略路径,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和突破口。那么,乡村振兴战略的旅游路径是否存在准入门槛以及其旅游路径的差异性如何呢?本文采用组态视角和QCA方法,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框架构建乡村振兴旅游路径的组态分析模型,并结合12个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旅游路径的准入门槛及关键因素之间的耦合构成,探讨乡村振兴旅游路径的生成逻辑,并进行其旅游路径差异化选择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个条件变量并不构成乡村振兴旅游路径准入的必要条件,乡村步入旅游发展之路并不存在严格必要的限制条件;实现乡村振兴的旅游路径是多元化的,共生成七条具有差异化的乡村振兴旅游路径,其中"政策与经济双驱型旅游路径"是乡村振兴的旅游最优路径;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旅游路径为"市场需求导向型旅游路径""政策与经济双驱型旅游路径"和"高乡村性与高参与性加持型旅游路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最重要的路径包括"景区依附型旅游路径"和"资本加持型旅游路径"。本文科学客观地评价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及其差异性,为避免通过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提出了政策建议:注重乡村振兴战略旅游路径的地区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旅游准入机制及发展政策;加快完善乡村旅游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乡村地区精准投资和有效投资战略实施;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业态,挖掘国内旅游消费潜力;搭建乡村人才培养载体,培育乡村旅游精英;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网络,实现乡村空间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在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精神的同时,科学研究并统筹谋划事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问题,培育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机制。按照建立"四个协同"产业体系的要求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抓紧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减贫战略,都是推进乡村振兴应特别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统筹推进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9年7月12—14日,"2019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贵阳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论文依据2019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的会议主题,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文献分为生态经济、乡村振兴二大主题类分别检索文献,对检索得到的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分别对当前我国生态经济与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进展作简要文献综述,并以论坛与会专家会议观点为主线对不同研究方向进行评述。最后提出未来生态经济与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重要主题,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为乡村旅游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好的路径之一。余庆县红渡村根据自身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特色,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共同促进红渡村的经济发展。"四在农家"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存在耦合关系,是余庆县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测度与路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发展不仅要全面发展,更要各方面协调发展,所以各方面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文章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湖南乡村振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协调发展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采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这五方面之间存在着正向交互效应;"产业兴旺"是五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态宜居、生活宽裕"对生态宜居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影响相对较弱,但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据此,给出推进湖南乡村振兴建设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