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形式之一,营商环境影响到微观企业财务行为的诸多方面,但有关其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及机制检验的研究尚且不足。基于此,文章以中国资本市场2008—2018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营商环境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营商环境与大股东掏空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抑制大股东掏空;相较于非国有企业,营商环境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揭示,优化营商环境可以改善内部控制质量、提高审计质量和增强企业信息透明度,以上构成了营商环境抑制大股东掏空的主要影响路径。以上结论丰富了优化营商环境的经济后果相关文献研究,明晰了营商环境影响大股东掏空的作用机理,同时为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直接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以1998-2003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大股东占款为研究对象,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与支持行为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大股东的支持行为对上市公司以会计指标表示的经营业绩具有显著的提高作用,但对以市场指标表示的经营业绩的提高作用不显著,大股东占款程度与上市公司业绩具有显著的负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袁乐 《现代商业》2023,(14):146-149
本文以2018年、2020年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利用stata做出的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调节作用分析,实证研究新冠疫情大背景是否抑制大股东对公司的支持行为。本文发现,企业盈利能力与大股东掏空呈现负相关关系,即控股股东对企业表现出支持行为。与此同时,本文认为虽然在新冠疫情期间控股股东仍旧对企业表现出支持行为,但对这种支持行为受到了新冠疫情的抑制。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了解及进一步探究疫情期间大股东对公司掏空与支持行为的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大股东违规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现象日益频繁。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利益冲突已成为公司治理中的一大问题。大股东凭借其控制地位,对上市公司与广大中小股东进行肆意的掠夺,掏空上市公司以攫取利益。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广大股民的投资热情和投资信心,阻挠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描述了大股东掏空行为的现状及危害,然后剖析了掏空行为的原因所在,最后从公司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提出遏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成为企业获取融资渠道、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但也为大股东掏空企业提供了机会.本文通过分析保千里2017年计提78.84亿巨额资产减值的原因,对保千里在借壳上市后大股东掏空行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深市主板上市公司2009-2011年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为研究样本,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审计任期等因素对内控缺陷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任期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在4-6年时二者呈现显著正相关,在其他任期年份二者相关关系不显著,这一结论说明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最高的期间更可能发现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  相似文献   

7.
关联交易作为一种意义特殊的并购方式,在并购市场上十分常见。但是,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中的一把"双刃剑",大股东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标的公司实行掏空;也可能出于公司的利益,对标的公司实行支持。而机构投资者作为一种新的投资主体,其在公司关联交易中的作用有待考量。本文选取国企并购样本,考察异质的机构投资者对国企关联并购中大股东的支持行为或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国有企业关联并购中,大股东的支持行为远多于掏空行为;(2)更稳定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国有企业关联并购中大股东的支持行为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对于其掏空行为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史小倩 《现代商业》2023,(11):141-144
2014年新“国九条”的提出,充分肯定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实践,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迎来市值管理的热潮的同时,一批打着“市值管理”旗号的市场操纵行为打乱了市值管理的实践,使其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本文通过对LC公司近5年的一系列伪市值管理行为出发,结合大股东掏空及其保持“控制权”手段综合进行分析,提出伪市值管理循环模式,为证券监管部门识别上市公司以大股东掏空为目的的伪市值管理行为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C公司困境,深入研究C公司这一现金奶牛公司如何沦为大股东的"提款机",大股东掏空C公司的严重后果,并提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等方面的解决措施,同时也为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掏空这一现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分析股权结构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社会责任信息均成正相关关系。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有助于企业及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2009年沪市A股222家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股票价格的关系,结果表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股票价格负相关。结合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及其信息披露现状、投资者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投资理念以及资本市场有效性,从作用机制视角分析了形成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股票价格关系的深层原因,并由此就改进企业社会责任及信息披露实践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为上市民营企业、资本市场投资者和监管者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军  秦江萍 《商业研究》2012,(6):140-146
二十一世纪初美国爆发了一系列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美国随后通过了萨班斯法案,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萨班斯法案对美国乃至世界资本市场造成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多个层面分析萨班斯法案的经济后果以及我国内部控制现状,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失真问题历来是证券市场上重点规制的对象。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既有外部监管方面的原因,也有内部体制的问题,应通过调整信息披露标准、建立上市公司的证券信用评级制度、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落实惩罚性赔偿责任等措施来遏制会计信息披露失真。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总数和融资额都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在信息披露方面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内部控制因素突出,所披露的信息具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不同于主板市场。通过选取200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小企业板块作为研究样本,对研究样本的公司基本制度与公司治理特征、中介机构和财务特征对信息披露的影响程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比例和监事会会议次数显著影响信息的披露程度,是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实施内部控制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并不能发挥显著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2012-2013年深沪上市公司的数据样本,构建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公司的规模、财务状况、融资动机、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披露意愿正相关,而公司经营的复杂度则与其负相关。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影响因素与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基本相符,同时还受到资产回报率和是否为国有产权的显著正向影响。本研究对加强我国内控建设及内部控制报告的有效披露提供有益参考,以保护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16.
2003年 12月沪深股市扩大买卖盘揭示范围,大幅提高了市场的交易前透明度。本文分别用统计假设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了该政策实行前后的市场波动性是否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买卖盘揭示范围的这次调整,对中国股市的波动性没有明显影响;来自中国证券市场交易前透明性改革的实证结果,并不支持透明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质量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financial disclosure polic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listed on a stock market with very low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the Free Market of the Euronext Stock Exchange. In contrast to firms listed on a regulated stock market, firms on the Free Market do not have any obligation to disclose periodic or price-sensitive information. We investigate the determinants of voluntary 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stock liquidit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firms disclose more financial information when they are likely to benefit from disclosure. Firms especially disclose when they issue equity. Voluntary disclosure also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stock liquidity, consistent with disclosure reducing information asymmetry.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影响自愿披露水平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4年年度报告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自愿披露指数回归模型,从公司内部治理视角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水平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水平与国有股持股比例、董事会持股成员比例、忙碌独立董事比例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监事会持股成员比例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tudies whether recent international transparency initiatives affect information accuracy and dispersion. I show that the impact of these initiatives is limited because public disclosure crowds out private investments in information. I first develop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incentive to invest in information and the impact of public disclosure. I then analyze stock market analysts' forecasts for thirty developing economies for the period 1990-2004. I find that disclosure standards enhance forecast accuracy directly but at the same time reduce the number of analysts per stock (proxy for private information investments). The net effect of disclosure standards thus ranges from weak to nonexistent.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irms'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ICW) disclosures on their customers. We hypothesize that ICW disclosure adversely affects customers' perceptions of firms' ability and incentive to honor implicit commitments to customers, and as such, customers are less willing to buy from such firms. We thus expect a decline in firms' sales growth after ICW disclosure. We find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sales growth subsequent to Sarbanes–Oxley (SOX) Section 404 ICW disclosure after controlling for firms' past sales growth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sales performance and internal control. This result is robust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selection bias in ICW disclosure. We also find that the decline is more pronounced for firms with company-level ICW disclosure, with industrial customers, in the durable goods industries, with hig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intensity, or without subsequent remediation of ICW.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rgument that ICW concerns customers more when the implicit contracts between the firms and their customers are more intens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