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邱英 《发展研究》2004,(5):66-68
我国一直被称作是农业大国,其实不然。200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4.25%,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7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粮食、棉花、油、肉、菜等主要农产品只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有许多品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近13亿人口,其中9.35亿在农村,农村劳动力达5.22亿人,这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党中央国务院也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当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从考虑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及其产生原因出发,以“三农”问题与经济法的契合点为分析点,阐明了经济法律制度是“三农”问题保障的核心制度,并探讨了这一法律制度体系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基于分工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小兴 《经济师》2006,(1):16-18
文章基于分工理论的视角对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机理和理论本质作一分析,认为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剔除城市化分工深化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4.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三农”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我国的农民问题,主要是收入问题。即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收入增幅缓慢。当前制约我国“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原因,就在于生产要素的流动不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市场取向改革目标还没有到位,市场体系发育还很不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5.
孙力 《生产力研究》2007,(17):70-72
探讨"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从政府制度供给上看,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三制度设计:一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二是完善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制度;三是进一步改善乡村治理与农业经营结构。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新形势下,“三农”问题再次成了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试图从不同的侧面来剖析“三农”问题的成因,并探讨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村过剩劳动力长期存在的现实,从经济学角度须考虑供求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从劳动力需求来看千方百计开辟更多新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问题;另一方面,从供给来看,加强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积累,使之匹配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供求离不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且长期来看,劳动力供求必须由劳动力市场调节。文章从构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角度探讨突破劳动力流动的制约因素,顺畅农村劳动力流动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三农问题已经成了影响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性问题。从城镇化的历史经验和理论诠释的视角发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市民化,关键是农业现代化,长远目标是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打破各种制度藩篱和人为障碍,从而为理性设计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和步骤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9.
赵凤玉 《发展研究》2005,(10):41-42
“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央政府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社会焦点,“三农”问题的产生与沉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持续存在并日渐恶化有其客观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0.
李妍  袁士虎 《经济师》2007,(3):105-107
“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利用交易成本和效率的概念来对“三农”问题演进中的一些重要制度安排进行考察,从中验证出交易成本对于制度效率和制度选择的影响,进而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出制度安排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招工难、用工短缺问题的持续蔓延,从微观角度特别是家庭角度来剖析劳动供给行为的基本规律,显得愈发重要。本文从家庭劳动供给的决策模式、家庭特征变量与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家庭成员间的交互影响、公共政策的作用等五个维度梳理了国外对家庭劳动供给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对引导我国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缓解工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非正规部门形成发展机制——以深圳市蔡屋围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非正规部门以其就业门槛低、方便灵活等特点成为城市边缘阶层就业和消费的主要部门,“城中村”既是城市低收入群体和流动人口的聚居区,也是非正规部门相对集中的区域。文章通过对位于深圳市中心区的“城中村”———蔡屋围的案例研究,探讨了非正规部门非正规化、半正规化和正规化的三种发展过程及其形成原因和内在机制,指出由于现阶段“城中村”特殊的经济社会体系和管理体制以及非正规部门在城市发展中承担着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就业和服务的特殊功能,城市政府应降低门槛,允许非正规部门以非正规化的形式存在,但应纳入管理;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非正规部门采取不同的政策,使之有序发展,最终步入正规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