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上引发了一场次贷危机,由这场危机开始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协整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亚洲六个主要股票市场之间的关联关系,次贷危机前后各阶段检验结果表明六个市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利用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确定短期影响因素,本文重点研究其他股市对中国内地股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中国内地股市受其他经济体股市波动的影响较大,次贷危机之后中国内地股市对其他股市的影响变大。方差分解的结果说明中国内地股市的波动绝大部分来自于自身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市场假说中,股票价格应该在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围绕经营业绩波动,反映公司经营状况.我们基于协整理论,选取沪深两市权重前50公司中8支具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进行长期相关性分析,运用协整理论中的EG两步法对净资产收益丰与市净率之问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样本股的公司业绩与股票价格指标之间都不具有长期协整关系,我国股市尚处于成长期,各项制度均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十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发现,货币供应量对第二产业的发展最为有利,对第三产业也存在一定的影响,而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则很小。  相似文献   

4.
中国金融资产收益率与宏观经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Lamont设立的经济跟踪指标组合体系,选择1997年5月至2006年11月的数据构建了股市各项资产收益率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多元OLS回归模型(ETP)、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全面考察了我国股市资产收益率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OLS模型与VAR模型中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系数大多不显著,虽然宏观变量和金融资产收益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非常松散和不明朗。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1952年至2007年的数据进行梳理分析,以验证瓦格纳法则的普遍适用性。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财政支出与国民收入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不存在协整关系。进而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分析各模型中的变量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财政支出与国民收入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84年—2004年的相关数据,在分析中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机理的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对中日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检验发现中国经济和中国对日本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着唯一的协整关系,中国经济增长和中日贸易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中日两国贸易的开展,而中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甘肃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协整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1997—2001年甘肃城镇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月度资料,对甘肃城镇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1年期间,甘肃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我国1990-2008年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两者之间存在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修正关系。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协整关系,我国的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且在长期比在短期内效果更好。从这一结论出发,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收集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78~2011年面板数据,使用新近的基于误差修正的面板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协整关系,同时对两者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而且从长期来看,存在着电力消费→GDP单向的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存在着GDP→电力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本文还将中国分成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地带,验证不同区域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着电力消费→GDP单向的因果关系,而从短期来看,只有西部地区存在着GDP→电力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研究了1983—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之间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但是实际GDP与实际FD1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因此本文主张继续深化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配套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取2010-2013年沪深综指和2008-2013年间借壳上市公司的数据,基于单位根检验和事件分析法,用经GARCH改进的市场模型对我国沪深两市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沪深两市已达弱式有效,但还未达到半强式有效,上海股票市场有效性比深圳股票市场强,深圳股票市场投机行为比较明显.股价的提前反应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证券市场仍然不成熟,内幕消息提前泄露的可能性较大,对此应不断完善借壳上市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公司借壳上市的监管力度;规范股票市场的各项机制,改进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当股票现货市场出现猛烈的单边下行行情时,投资者会选择卖出股指期货合约以规避风险,从而将股票现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衍生到股指期货市场,股指期货价格超跌引发的指数套利行为又会导致衍生风险的积聚和扩散。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香港恒生股票现货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波动效应的检验,阐明了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衍生机制,期望为我国沪深300指数期货交易的风险防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无数次的检验,既有支持和肯定,也有质疑和挑战。采用时间序列回归和横截面回归对CAPM在上海股市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股票收益率与β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更不存在线性关系。这说明CAPM在上海股市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一种利用资产定价模型因子载荷截面离散度指标测度羊群行为的新方法来检验上海股票市场是否存在以市场指数为领头羊的羊群行为。这种方法不仅考虑到了基本面的变化,还自动考虑了时间序列波动的影响,并能直观地显现市场中羊群行为的动态特征。实证结果发现,上海股票市场存在以市场指数为领头羊的羊群行为,且羊群行为的增强和减弱与市场的阶段性涨跌相对应,市场上涨和下跌时羊群行为较严重,在市场相对平静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为,这和以往的实证结果认为羊群行为仅出现在市场剧烈波动时期不同。但是,市场羊群行为周期与大盘运行趋势周期并不完全相一致,即使在股市出现单边上涨或下跌过程中,市场羊群行为也可以完成增强与减弱的完整循环,这说明市场中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在不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利用VAR模型对上海A股市场2000年1月至2008年12 Yl的月度数据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实证结果表明,上海A股市场股票实际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股票实际收益率对通货膨胀率的短期偏离能够在大约半年内得到修正,两者价格走势趋于一致,未来可以通过构建相关股票指数,发挥股票市场抵御通货膨胀的保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预期的股市泡沫度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泡沫的概念和度量工具进行了回顾,分析认为:股市泡沫是股市系统中由于信息发生变化和投资者预期的形成,导致股价持续偏离基本价值的过程,而且由于预期导致股市的复杂性,提出了基于预期的突变度量泡沫模型,并用一定时期的数据测量了中国沪深股市的泡沫程度,发现中国股市近期存在较高程度的泡沫。  相似文献   

17.
金融市场调控需要强化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联动。以我国货币市场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例,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实证研究股票价格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上证”和“深证”A股与B股股票价格指数的反应系数不一样;“上证”B股、“深证”A股和B股股票价格指数部分是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格兰杰原因,而“上证”A股股票价格指数均不是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为防范股票价格波动引起的货币市场利率风险,应重点关注“上证”B股、“深证”A股和B股股票市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股票市场波动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对沪深两市收益率的性质作了统计分析,由统计分析的结果得知两市的收益率数据可以应用t分布下的EGARCH-M模型作波动的非对称性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沪深两市中都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波动,并且,从经济意义上讲,上海股市的非对称性更显著;结果还表明,总体上讲沪市中的投机性要比深市严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股票市场收益和波动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和ARCH类型模型对沪深股市收益之间的关联性和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这对于研究股市的结构和判断股市的走势及风险传递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结论显示:沪深股市日收益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沪市日收益的历史信息能用来改善对深市未来趋势的预测;沪深股市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国股票市场为例,使用了上证A股和深证A股指数数据,对股票市场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时间区间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前人研究模型的拓展,结合面板数据模型,细致地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对冲通货膨胀的时间区间效应,并得出了股票持有期与对冲通货膨胀能力的关系。本文的结论是:我国股票市场上较长持有期限(30个月及以上)不一定会导致对冲通货膨胀效果的改进;相对于短线操作来说,12到24个月之间的持有期长度可以在节约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规避通货膨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