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海信集团收购科龙电器的过程及结果海信收购科龙被称为国内家电业规模最大、收购资金最多、难度最大的"并购"案,并购企业的规模(被购目标年销售额84亿元)和并购金额(收购金额为9亿元)双双创下了中国家电并购史新高。2006年4月24日,科龙发出了关于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海信空调有限公司股份转让补充协议二的公告之后,作为收购  相似文献   

2.
一家平静如水、一贯稳健的公司,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走上并购、扩张的道路,究竟是福是祸? 沸沸扬扬了八九个月的“海信收购科龙”一案,终于临近收官。4月21日,科龙电器(000921)发布公告称,大股东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已与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签定了股份转让补充协议, 前者将所持有26.43%的科龙电器股份以6.8亿元价格转让给后者。这是国内家电业迄今为止并购资产规模最大、收购价  相似文献   

3.
沸沸扬扬了八九个月的“海信收购科龙”一案,终于临近收官。4月21日,科龙电器(000921)发布公告称,大股东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已与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签定了股份转让补充协议,前者将所持有26.45%的科龙电器股份以6.8亿元价格转让给后者。  相似文献   

4.
《中外管理》2007,(5):34-35
从2005年7月海信与原科龙控股方顾军达成收购科龙意向,到2006年4同24日科龙电器正式宣布海信以6.8亿元完成对顾所持科龙股份的收购,再到2006年12月14日实现股权过户真正完成收购,前后历经17个月……这起中国家电业迄今规模最大、收购资金最多、难度最大且一度不被看好的并购案才算最后板上钉钉。  相似文献   

5.
从单兵突进到抱团出击,这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变化。 2006年4月24日,科龙发出“关于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海信空调有限公司股份转让补充协议二”的公告,股权过户手续计划在“五一”前完成,至此,被业界广泛关注的海信并  相似文献   

6.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受顾雏军格林柯尔系的影响,家电业的并购频频上演:9月15日,海信以9亿元的天价从顾雏军手中接过科龙电器26221.22万股法人股,总持股占总股份26.43%,一举成为科龙电器的第一大股东;11月10日,长虹以1.45亿元的"超低价"抱得美菱归。海信和长虹的不经意间的一出手,却有可能重新塑造家电业的格局。海信和长虹这两家长于黑电却又短于白电的企业,分别把原为白电高手的科龙和美菱购入囊中,迈入了中国综合家电生产商之列。或许是受到并购的鼓舞,海信和长虹都摆出了少有的高姿态:收购科龙后,海信的空调产能已跃升至800万台左右,有望跻…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时代》2005,(10):20-20
海信正式掌管科龙电器科龙电器9月16日发布公告称,以9亿元的价格,将顾雏军控制下的格林柯尔所持的26.4%科龙股份转让给海信。自此,海信将成为科龙第一大股东,并将拥有科龙A股、H股以及海信电器3家上市公司,从而形成一个经营范围覆盖从黑电到白电、通信、IT数码乃至地产的股市新  相似文献   

8.
2006年6月26日,科龙电器召开200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由海信推选的9位董事候选人顺利当选,在随后的董事会上,汤业国当选为科龙电器董事长,苏玉涛当选为执行总裁。历经9个月的“海信收购科龙”一案,终于临近收官。这一国内家电业迄今为止并购资产规模最大、收购价格最高也是并购重组程度最复杂的收购案的棘手之处在于,科龙电器是一家濒临破产、诉讼缠身、股权冻结、账户被封、大股东人身自由受限等的企业,海信空调对其实行股权收购应该说是冒很大风险的,其并购利益何在,动机若何?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并购预期协同效应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张刚  贺大卓 《英才》2008,(1):40-48
2007年3月底之前,海信集团与海信科龙的资产重组将尘埃落定。发生在2005年前后中国制造业足以影响行业格局的两起重大并购事件——联想收购IBM PC部门、海信收购“问题科龙”,即使在2年以后,仍然足够吸引眼球。  相似文献   

10.
2006年9月,借助发布科龙新标志的机会,海信集团同时正式启动全新的多品牌策略。在未来的发展中,“科龙”将专注于空调,“容声“将专注于冰箱,而“海信”则是集团品牌,也是涵盖电视、手机、空调、冰箱等多个产品的综合品牌。  相似文献   

11.
超强的执行力,这是于淑珉赢得权力的惟一秘密与马雪征、杨绵绵这些名字比起来,"于淑珉"并不响亮,更不显赫。可是她掌握着整个海信集团,拥有除了周厚健之外一切发号施令的权力。于淑珉是海信集团总裁和海信电器董事长。自从海信集团以一桩"中国式收购"完成了对科龙的并购后,她又出任了科龙电器的董事长。在海信的框架里面,一切她能够赢得的权力,她都得到了。  相似文献   

12.
月度之变     
《英才》2005,(10)
顾雏军:大喜大忧身陷囹圄的顾雏军在9月15日终于听到一个好消息,海信空调以9亿元的价格.正式收购了科龙。4年前,顾雏军花了3.58亿购得科龙电器,现在却卖到了9个亿,从中他净赚5亿多。但之前被宣布正式批捕的他, 又怎能真正开心得起来呢?  相似文献   

13.
原野  元友 《中外管理》2003,(9):68-69
如果不是因为入主科龙电器,格林柯尔这个企业的名字还很难被人们在一夜间所熟知;如果不是因为运作科龙成功“摘帽”,在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的身后,紧紧追随的还将会是一大群怀疑的目光和一大片质疑的声音。然而最具说服力的终究还是事实,科龙的业绩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以至于今年6月1日格林柯尔在合肥重演当年入主科龙的一幕时,无论是顾雏军,还是在场的媒体。都表现得极为平静和理性。其实正是在格林柯尔浮出水面后,中国家电业尤其是制冷行业才开始发生重大变局。如今,海尔、科龙、新飞和美菱“四大家族”中的科龙和美菱都被格林柯尔收归麾下,而且在此期间格林柯尔已经完成了收购吉诺尔冰箱和上菱冰箱生产线的工作。而就在格林柯尔吞下美菱不久,又于7月下旬掉头南下一口“吃掉”了“冷界老兵”杭州西泠70%的股份。尽管在收购小天鹅时棋落后手(相关报道参见本期14页“封面文章”),但格林柯尔图谋独霸国内制冷行业的“野心”已昭然于天下。  相似文献   

14.
与格林柯尔之间的股权过户还没有正式完成,海信已经迫不及待地迈出多品牌运作的步伐。代表“科技”、“精神”、“活力”.“进取”、“文化”和“人才”的海信橙色点移入科龙的标志,替代科龙红色的一笔,形成科龙具有海信橙色基因的新标志。不过,有专家指出,国内家电业鲜有多品牌运作成功的案例,海信方面最终能投入多大力度去经营科龙与容声两个品牌,尚待观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11月18日,海信和日立握手———正式签约成立新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共同开发生产商用空调。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和房地产业的持续升温,2002年我国商用空调市场以12%的速度增长,其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前景足以令一些企业心动。据悉,海信和日立双方计划用5至8年的时间,建立一个面向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商用空调生产基地,并达到10万套的年产能力。预计到2005年海信日立商用空调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2010年达到40亿元。海信、日立联手开发商用空调  相似文献   

16.
《江苏企业管理》2006,(5):11-13
海信的前身是建于1969年的地方国营青岛无线电二厂,1994年更名为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十几年来,集团公司董事长周厚健率领海信将生产经营范围由电视机逐步扩展到空调器、软件、计算机、移动通信、冰箱、房地产等领域,至今已发展成为以电子信息和家电为主导产业、在国内外拥有20多个子公司的国有特大型跨国集团。公司连续十年位居中国电子企业十强之一,海信(Hisense)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电视、空调、计算机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海信的突出业绩,  相似文献   

17.
周一 《中国企业家》2005,(18):36-47
9月9日,顺德看守所里的顾雏军在股权转让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海信出资9亿获得了他控制的广东格林柯尔所持有的26.43%科龙电器股份。顾雏军不到四年的科龙生涯就此画上了句号。自从这位小个子的中年男子凭借入主科龙扬名商界以来,围绕在他、格林柯尔身上的质疑就从来没有断过。这四年里,他经受过香港联交所质询、经历过“郎顾之争”、经历过其控制的上市公司股价大幅跳落,但每一次短期而集中的“讨伐”声过后,他均能侥幸闯关成功,还能以他颇具个  相似文献   

18.
虎年伊始,国际投资银行业宣布了两项大的并购项目。一件发生在美国,全球最大个人电脑制造商康柏以87亿美元现金加股票,收购近年来陷入困境的迪吉多电脑,创下电脑界金额收购之最。预定6月完成合并的新公司,将成为仅次于IBM的全球第二大电脑公司,年营业收入将高达375亿美元。另一件发生在英国,两大药品制造商葛兰素宝威(GlaxoWellome)与史克比撤姆(SmilhklineBeechaxn)治商合并,倘成事,将创全球企业并购史之最,新公司的市值将达1650亿美元。这两件并购是近年来全球企业并购风潮的继续,它将所谓历经1890、1920、1960和1980年…  相似文献   

19.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沈阳机床)2005年8月收购了上市公司交大科技(股票代码:600806)。收购采用协议收购方式,以1.83亿元的代价从交大科技的第一大股东西安交通大学产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产业集团)手中收购了其持有的29%股份。收购后,交大科技更名为昆明机床。从收购后的情况来看,昆明机床此后3年的经营业绩节节攀升,股价也不断上涨。本文拟以沈阳机床并购昆明机床为例,探讨企业并购方案的选择与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传闻已久的京东物流收购德邦,终于尘埃落定。3月11日,德邦股份(603056.S H)发布公告称,京东集团(09618.HK)旗下京东卓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卓风”),将斥资89.76亿元,收购德邦控股99.9870%股份,从而控制上市公司德邦股份66.4965%的股份。不仅于此,京东卓风因触发全面要约收购,如果顺利完成收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