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张连举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1,14(3):59-62
婚恋描写是《诗经》中的珍珠翠玉,而反抗婚姻不自由和悼念亡人的诗篇则更见其痛苦灼烧的光辉,那如怨如慕的抗婚诗和那如泣如诉的悼亡诗,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感伤和缠绵,更重要的透过这些充满血泪的哀歌,足以窥视到当时人的婚姻观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有一种弃妇诗,《卫风.氓》是其中的代表。关于此诗的理解,儒家学者的"淫奔"说是没有根据的。从《氓》诗女主人公的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代女子遭弃的原因:男女双方在情爱和婚姻中的不平等;男子对情爱的不忠;宗法礼教的摧残。从这三个原因中可以归结出女性悲剧的根源:女性独立经济支配权的丧失。只要根源不断,弃妇的悲剧就会重复的上演。 相似文献
3.
刘素琴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7):125-126
《诗经》中的怨刺诗依诗人的怨刺方式不同分为直刺和讽刺两大类,在每一类之中又依所刺对象不同分为刺君王和权臣两个方面。两种不同的怨刺方式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但也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李娜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6):104-105
悼亡诗是最接近、最直接表现死亡的文学形式之一。它将死亡之思蕴积在自然景物、梦境追思、人伦道德、灵内善美中。使人人都畏惧但又无法逃避的死亡获得了崇高和纯美的地位。中国诗人由于受文化传统及诗学传统的影响。表现和思考死亡的方式是侧重死亡的伦理价值,用世俗化意象表现死亡,从而把死亡表现得哀婉含蓄,把它稳定在一种中和的思想里,使它不至于走向极端,而能够自持,形成一种内在的超脱。 相似文献
5.
潘岳的《悼亡诗》缠绵悱恻,情恸悲苦,结合诗文,分析其艺术特征,并讨论怀旧情节在诗文创作和鉴赏中的意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潘岳的"性轻躁,趋世利"人品和"气韵流转,辞风奔放"的文品之间的矛盾,最后对其《悼亡诗》感情的真伪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6.
王怀昭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3):380-383
中西方悼亡诗虽然由于文化语境而存在差异,但是二者都是用哀伤的调子唱出的赞美诗.中国古代悼亡诗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贤妻良母型的,而西方悼亡诗中的女性形象多纯洁貌美.这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古代文化是道德文化,男性往往追求社会价值,家庭只能退居其次.女性作为家庭的主要牺牲者,只有当她死亡时,男性才能体会其重要性,于是悼亡诗成为彰显妻子美德的颂歌.西方文化是科学文化,这种文化的抽象性和分析性、个体本位的人本主义特性使西方人崇尚理性和自由,注重表现自我情感,女性被看成独立的个体,此外爱美的传统使妇女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在西方西方悼亡诗中,女性是爱和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7.
阴肖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94-196
文章探讨《诗经》婚恋诗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任何诗人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时代环境因素尤其是当时的地域文化会直接影响他的创作。《诗经》中的婚恋诗绝大多数源于民间,产生在社会变革之期的不同地域,又植根于农业文明,可以看作是民间思想情感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霍小芳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8(4):110-111
作为特定时代的文化现象,弃妇问题受到诗人的密切关注,并写进他们的作品中,弃妇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本文对弃妇产生的原因从社会、经济、婚姻制度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弃妇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解构《诗经》酒诗的道德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恋恋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4):96-98
《诗经》酒诗的德性讯息十分丰富,无论是形形色色的酒器,浓郁纯美的酒醴,还是饮酒观德的理性追求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伦礼数,无不使《诗经》酒德意识更为厚重。可以说,先秦酒文化的原始性格中熔铸着这种隐性的道德取向,这为我们以此为契口重新解读《诗经》构筑了另一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徐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96-19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真实记录了民族青春时代的情感生活。《诗经》是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给我们展示了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其中爱情诗,纯真、热烈、鲜明,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爱情的高尚理解和健康的追求,它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真正深入到了现代人的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11.
国公,应是开国勋臣所封授的爵位.贾家的发迹与国朝的定鼎均称已历百载,家、国的基业列为同步.张道士、贾母、贾政、焦大所谈贾家隆盛富贵的历史均不超过60年,不可能是真正的国公显宦之家.曹家虽有江宁织造之皇室内府包衣的奴仆地位,也不能与国公和王妃的皇亲国戚同日而语.其真实创意在于夸饰贾府富贵无涯的典型性,整个兴衰过程充溢着梦幻性色彩.这是显现宏著社会人生之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应必诚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09-313
讨论了红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一是红学是什么?提出《红楼梦》本身的研究与曹雪芹家世生平、版本等研究是统一的红学内部二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赞成把红学局限在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的范围。二是石头记庚辰本和己卯本的关系,对庚辰本不是从己卯本过录的这样一种看法提出质疑。三是在分析红学历史上索隐派和新红学派的红学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如何进一步地认识和研究《红楼梦》美学的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感悟和研究隐藏在《红楼梦》具体直观艺术形象背后的未出场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