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层次性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前人研究进行归纳基础上分析了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内涵,并提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宏观经济运行层次的分配规律,应纳入按要素分配的范畴,是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共同进行生产活动时获得补偿与积累的规律;按劳分配是对具体劳动力的补偿标准,属于按要素贡献率分配的范围,是微观经济活动层次内的一种分配规则。在此基础上对按劳分配实施过程中衡量有效劳动的标准以及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及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一、按劳分配应在市场实现和按要素分配后企业内部的劳动工资制度中实现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是劳动者为社会付出劳动后,“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 相似文献
3.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结合,理论上的难点可能在于它们结合的基础。表面上,按劳分配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按要素分配则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二存在明显的不相容性。实际上。如果从隐藏在按劳分配理论和按要素分配理论背后的理论逻辑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社会化大生产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平台。直接而明晰的要素产权是它们共同的分配依据,各种要素的贡献大小是它们共同的分配标准,产品和劳务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对象,货币价格是它们共同的实现形式。正是这些共同点构成了它们结合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矛盾及解决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矛盾 ,只有在解决二者矛盾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基本原则、权利、劳动收入量、平等规则等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思路有 :坚持市场化改革 ;完善要素市场体系 ;设置特殊制度安排 ;统一两种平等规则 ;制止权力和特权对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等 相似文献
5.
论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的一元论 ,承认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们应该扩大生产劳动的范畴 ,认为凡是有益社会的劳动都创造价值 ,各种非生产劳动要素虽不是创造价值的要素 ,但却是创造价值的前提、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 ,因而现实中生产决定分配的内涵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按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与必然要求 ,按要素分配不存在剥削 ,按要素分配并不违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6.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因此,对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以及按要素分配的内涵结合新的市场经济实践进行再思考,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并给以理论上的解释,对廓清迷雾,促进我国分配体制的正常运转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按劳分配制度的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国在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上的新突破,是对按劳分配制度在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深化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10.
11.
长期以来,对于分配制度原则的选择,我国经历了从单纯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形式为辅,再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样一个较长的过程。按劳分配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结合起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两种分配方式的结合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13.
While much empir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may be a reasonable benchmark for aggregate analysis, we argue that the practice, particularly prevalent in contemporary growth theory, of adopting the Cobb–Douglas technology, may lead to misleading implications. Using two examples, we show that key implications of the model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small deviations of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from unity. The first employs the standard neoclassical model and emphasize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peed of convergence to small changes in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This in turn has profound consequences for weal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second deals with foreign aid and highlights how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ied” versus “untied” aid are also very sensitive to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金融资源区域分布的区域经济差异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资源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金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也日趋明显。分析我国金融资源分布差异性的同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工具来具体探讨不同区域间金融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金融资源对东部地区经济的增长有积极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这种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是分配制度中两种重要的分配方式。二的关系是研究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重要内容。本将致力于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新视角分析按资分配对按劳分配作用范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Timothy N. Cason Tatsuyoshi Saijo Tomas Sjstrm Takehiko Yamato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6,57(2):206-235
Strategy-proofness, requiring that truth-telling is a dominant strategy, is a standard concept used in social choice theory. Saijo, Sjöström and Yamato [Saijo, T., Sjöström, T., Yamato, T., 2003. Secur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proof mechanisms reconsidered. Working paper 4-03-1.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argue that this concept has serious drawbacks. In particular, many strategy-proof mechanisms have a continuum of Nash equilibria, including equilibria other than dominant strategy equilibria. For only a subset of strategy-proof mechanisms do the set of Nash equilibria and the set of dominant strategy equilibria coincide. For example, this double coincidence occurs in the Groves mechanism when preferences are single-peaked. We report experiments using two strategy-proof mechanisms. One of them has a large number of Nash equilibria, but the other has a unique Nash equilibrium. We found clear differences in the rate of dominant strategy play between the two. 相似文献
19.
在收入分配变迁原因的理论依据上,我国存在着从所有制理论和价值理论出发解释收入分配变迁的两种理论,我们分别称之为收入分配变迁的所有制理论和收入分配变迁的价值理论。本文认为,收入分配变迁的所有制理论,只能说明我国收入分配方式和分配理论为什么必须按某一路径变迁,却无法对这种变迁本身做出价值判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借助收入分配变迁的价值理论。如果说收入分配变迁的所有制理论旨在探求收入分配方式、收入分配理论变迁的客观必然性的话,收入分配变迁的价值理论则是对这种变迁做出好或坏的评价。收入分配变迁的价值理论和收入分配变迁的所有制理论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对收入分配进行论述的。 相似文献
20.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原则.文章分析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以及实现二者相结合的条件、形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