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我国现行统计指标体系,从能源种类、不同行业及东西部地区不同角度对我国近年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大型能源工程,对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现状以及改善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的结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并要求"加快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为什么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本文尝试对此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来重新测度和分解中国1985-2009年29个省份的能源生产率,该指数优势在于不仅可以测度与分解全要素生产率,而且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各种投入要素的生产率,测度的能源生产率还可以分解为能源的技术变化与技术效率变化。研究表明:中国能源生产率年均提高2.89%,总体水平并不高,低于其他国内外文献的测度结果。2002年是中国能源生产率发生变化的关键年份。2002年之前,中国能源生产率年均变化为3.69%,但是波动性较大,2002年之后,中国的能源生产率水平稳步上升。2002年之前,技术变化是能源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量,2002年之后,技术效率变化推动了中国能源生产率的稳步上升,表明中国能源生产率开始走上效率提升的轨道。中、西部与东部的能源生产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技术变化是导致东、中、西部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呈现出“高能效-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中西部则表现为“低能效-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部省份的能源生产率均得到提升,最佳实践省份越来越多,但是省份之间的追赶效应只有0.36%,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进程中,居民能源消费量的大幅增加对我国能源供应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通过LMDI指数因素分解方法,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总量影响因素分为购买力、能源消费结构、生活消费结构、支出、人口五方面。基于2005~2011年全国及各省区能源平衡表数据,研究各因素对居民能源消费量的增加量的动态影响过程。研究发现: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入和居民购买力增强是推动城镇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支出中用于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生活消费结构向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转变不再是导致城镇居民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促进能源消费节约;能源价格变化对能源消费有一定影响。此外,省级数据的研究结果表示每种因素在不同地区对于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5.
资本结构一直是财务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尽管中西方许多学者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做了很多研究,但由于现实经济的复杂性及各国经济的特殊性,因而实证检验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本文在阐述资本结构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方法,主要对能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结构变化的节能潜力计算的方法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几种计算节能的因素贡献份额的方法,通过分析指出了部门能源强度与技术贡献之间的差别。在定义明确后,经公式计算与分解处理的结果表明,中国在1995~2002年总能源强度下降中,结构节能贡献大约在60%以上; 2002年以后总能源强度呈上升趋势,这时的结构变化推动能源强度上升(对节能起负作用)。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应是,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以往用于估计要素替代率的经济模型存在的不足,以超对数成本函数和不变替代弹性为基础,把MES模型与技术进步和产出效应结合起来,首次估算了中国工业部门能源与资本及劳动之间的绝对替代弹性和净替代弹性(相对替代率),发现劳动与能源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而资本与能源之间的替代关系呈现不确定性,即资本与能源之间呈现间或的互补关系。此外,实证研究还发现技术进步和产出效应在过去的近30年中促进了劳动对能源的替代。本文最后根据实证研究,对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能源效率与能源生产率:基于DEA方法的省际数据比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能源生产率和能源效率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当前的研究往往对两者并未进行明确区分。本文对传统能源效率的各种指标进行了梳理,认为这些传统指标并没有刻画出"效率"的本质,而且存在着诸多缺陷。为了同能源生产率相区分和比较,本文基于DEA方法构建了一个能够反映内在技术效率变化的能源效率指标,并根据各省1995~200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测算,将结果同以往的研究进行比较后发现,采用两种指标计算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而本文提出的能源效率则是一个更优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胡锐 《价值工程》2010,29(23):46-48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目前企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的不足,利用2008年武汉市企业能耗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影响企业能源强度的行业、企业规模、能源价格和能源结构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各因素对企业能源强度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已跻身世界前列,然而,能源问题却成为困扰着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如何降低能源强度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家和地区之间资金流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对资金流入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而研究FDI与东道国能源强度的问题是今年来才渐入眼帘。本文将系统梳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简要评论,最后指出现有研究中还需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交叉作用入手,基于“环境成本”的思想,构建包含环境、能源、劳动力、资本四要素的三部门模型,实证分析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显著存在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协同效应,能源效率可通过倒逼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能源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产业结构的双门限效应.由于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央及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时应因地制宜,从产业结构调整梯度出发,寻找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的最优匹配路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面对持续增长的国内能源需求和长期存在的国际能源市场风险,能源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中国利用国外能源、开拓国外能源市场的重要手段。海外能源投资的区位导向是否与其他类型投资一致?本文运用负二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基于中国2006—2015年对57个国家的能源投资企业/项目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能源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企业海外能源投资区位选择受东道国的资源禀赋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并且偏好与中国制度差异较小的国家,符合“制度接近论”;东道国与中国的制度距离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东道国能源禀赋、发展水平对海外能源投资的吸引力;同时,制度距离对中国能源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呈现非对称效应,在制度质量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制度距离对中国能源对外投资具有不同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能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1985-2006年中国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大直辖市的经济与能源统计数据,利用人均能源终端消费量、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等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中国地区能源利用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基于FGLS估计方法和Swamy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对四大直辖市能源利用状况的扩张趋势以及能源利用水平的差异进行了测度,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我国建设用地和能源消费的相关关系,文章利用LMDI分解模型将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经济发展、人口密度与建设用地四个方面,并计算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值。从中发现,经济增长仍是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的最大影响因素,建设用地面积也对能源消费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能源信息化管理为背景,研究了国内外能源种类分类现状,并结合我国能源产品的需求和管理现状,尝试提出一种为我国能源信息化管理服务的能源产品种类分类与编码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实证了陕西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并利用因素分解模型定量测算出陕西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变动的贡献份额.结果表明,陕西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这种长期均衡的短期调整幅度不大;现阶段城市化对陕西能源需求的贡献作用尚比较小.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能源需求不会成为制约陕西省城市化进程中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陕西省能源效率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陕西省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证实,各因素按影响程度排列如下: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程度、技术进步。最终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能源外交战略的内涵、背景、及内容对我国的能源外交战略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能源外交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能源效率测度方法:演变、争议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度能源效率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本文在分析了能源效率测度方法的演变过程、研究争议以及发展方向后发现:全要素能源效率方法随着全要素框架的设定、假定的放松和新技术的引入,基于DEA的估计方法也经历了从径向到非径向再到基于冗余模型,从距离函数到方向性距离函数再到基于冗余的方向性距离函数,逐步将经济、能源与环境问题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越来越具有接近现实生产情况与政策含义明确等优势。方向性距离函数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的结合以及单要素指数分解方法(IDA)与距离函数的结合所产生的基于生产理论框架的分析方法(PDA)在能源效率测度方面的应用,更加快了各种方法之间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Russell型、QFI型、SBM型以及DDF+SBM型的DEA测度的能源效率可以称为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能源效率。本文研究对科学认识能源效率内涵,合理测度能源效率水平以及建立规范细致“节能减排”绩效评估框架与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五种常用的因素分解法研究了1995~2006年的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指出我国制造业能源强度总体保持下降趋势,1995~2000年间降幅为46.011%,其中效率因素是主要原因;2000~2006年间降幅为36.41%,结构的变动引起了能源强度的上升,所有的下降都来自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另外,本文分析了该时间段内制造业的煤炭、石油和电力强度,指出煤炭强度的下降是制造业总体能源强度下降的最主要贡献因素。同时,本文还得出迪氏分解法AVD1法是用于制造业能源强度分析的最优方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