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下水源热泵是地源热泵中造价最低、发展较快的一种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的热泵系统。此前的研究主要是以第四系松散层内孔隙水作为热源对象,而对红层地区地下水的研究尚为空白。选取重庆红层基岩裂隙水为热源研究对象,采用对井系统带制冷(热)荷载进行试验,同时布置观测孔和温度、水位、流量等测量装置,获得试验过程中各孔内不同深度水温和水位、流量等观测数据,分析得到地下水温度场初始温度分布特点、试验过程中各孔不同深度的温度变化特点、地下水温度场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特点等。分析结果表明:场地内地下水温场的变化主要受天然地温场及初始温度、注水井位置、注水口深度与注水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推测注水导致的温度影响范围的边界为:平面上以注水点为圆心,呈不对称近椭圆状;空间上,则以注水点为球心,呈不对称近橄榄球状。研究成果可为红层地区地下水源热泵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地下水源热泵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优缺点,分析了洛阳市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资源状况,以及地下水源热泵的使用现状和应用前景等.提出应开展地下水源热泵的地下水开采与回灌的优化组合、回灌效果、建设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和评价、地下水回灌对水井的化学堵塞机理和回灌井井管腐蚀、地下水开采过程中的控制沉降和地下水污染研究,以及地温空调井使用、回灌、含水层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安阳市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源热泵投资运行成本、国家扶持政策和回灌水对地下水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发展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的可行性,并针对推广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适合地下水源热泵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管理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0引言地下水源热泵作为一种高效节能、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空调系统,具有清洁环保、低污染、低运行成本的显著特点,在能源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下水源热泵应用现状和监管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引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地下水源热泵工程数量持续、快速增加。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许多工程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了解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原理、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应用现状.分析了我国地下水源热泵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地下水源热泵工程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夏松伟  李晨  韩雪 《海河水利》2011,(3):45-47,54
地下水水源热泵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介绍了安阳市区西部的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对该地区试验井的抽水、回灌实验分析及水质分析,指出该区域适合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与推广,抽水与回灌井的比例宜按1:1设置。  相似文献   

7.
针对已投入运行的地下水源热泵工程,为了缓解抽、灌井区热贯通导致的地热能利用效率衰减问题,以上海市某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实际工程为例,采用FEFLOW 7.0建立三维热渗耦合数值模型,并利用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验证后的模型预测了该工程未来10a水源井抽水温度和热量运移变化情况,定量表现了抽、灌井区热贯通程度,进而对系统运行策略进行调整。通过模拟计算比较了不同运行策略条件下水源井抽水温度变化趋势和热量运移范围,经综合考虑得到相对有利于系统长期运行的最优策略,为地下水源热泵工程后期运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安阳市某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 采用水均衡法预测压采量上升后安阳市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 并构建研究区地下水位变化条件下的井群抽回灌地下水水2热耦合模型, 将不同井群布局方案对地下水流场与温度场的影响进行量化, 同时采用优化理论建立井群调控模型对井群布局方案进行优选。研究结果表明: 压采量为 3 000 万 m3 时, 地下水位将上升 5.7 m, 此时抽水井相间的直线布局方案的综合效益最大; 当压采量上升至 5 000 万 m3 时, 地下水位将上升 8.4 m, 此时抽水井异侧的矩形布局方案的综合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经分析发现天津地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在短期内对局部区域地下水温度变化有一定影响,长期影响不大。系统对井冬夏互为采灌,形成相对冷热水体,反季节使用具有一定储能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开展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的迁移-脱离过程研究对地下水回灌工程、注浆工程和石油工程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地下水源热泵工程为依托,提出了描述颗粒迁移-脱离过程的波浪状曲面模型,研究不同的粒径组合以及不同压力对多孔介质中颗粒迁移以及脱离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Comsol对典型地下水源热泵工程进行模拟,揭示了不同粒径及压力分布条件下回灌堵塞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颗粒粒径组合(相同临界速度)下,压力越大,可以脱离的悬浮颗粒的范围越大;在相同压力下,临界速度越大,可以脱离的悬浮颗粒的范围越小;其他条件相同时,位置离抽水井和回灌水井越近,压力越大,渗流速度越大,悬浮颗粒越容易脱离。  相似文献   

11.
梁伟众 《红水河》2014,(6):26-30
论文从基本数据、总平规划、节能分析、水环境评估、湖水处理方案、热水系统、运行控制系统等方面对广西某大学新校区湖水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的在沈阳市应用地下水源泵空调系统,需要对沈阳市地下水源热泵的适宜性进行分区。现在分析沈阳市地下水源热泵应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沈阳市地下水源热泵选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沈阳市地下水源热泵的适宜性进行了分区。在该市的A、B、C、D 4个区中,D区是适宜区;A区是较适宜区;C区是一般适宜区;B区是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13.
为了查明南宁市地下水水质是否适宜于开发利用水源热泵,在对南宁市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调查的基础上,挑选出与水源热泵系统设计和运行相关的水质适宜性评价指标,选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基于GIS平台的空间分析模块进行了地下水水源水质评价分区。结果显示,水源热泵开发水源水质适宜区面积为280.7km2,大多分布在中部市区和东南部良庆区,这些地区地下水多为pH值为7左右的中性水,水硬度较小,对管线和设施没有危害,适合开发地下水源热泵。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水源热泵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利用富水性、回灌率、渗透系数、含水层厚度等13个参评因子构建了西安地区浅层承压水水源热泵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基尼系数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适宜性二级评价模型,将适宜性划分为4个等级,并分析了浅层承压水水源热泵适宜性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浅层承压水水源热泵适宜区面积为1 144.32 km2,较适宜区面积为1 393.57 km2,一般适宜区面积为762.48 km2,不适宜区面积为6 807.63 km2。适宜区总面积达3 300.36 km2,占人类主要活动区面积的76.98%,浅层承压水水源热泵技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中线惠南庄泵站水源热泵系统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目前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并结合工程实际,分析了在南水北调中线惠南庄泵站采用水源热泵技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阐述了水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简要介绍了系统主要部分的设计,并对系统的控制与维护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重庆地处两江交汇,拥有丰富的地表水源,作为建筑节能新技术的江水源热泵系统在重庆市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鉴于机组进水水质的要求和两江水质特点,认为取水和水处理技术是限制其推广的关键因素。结合长江、嘉陵江含沙量高特别是细沙含量高的特点,分析了常规处理工艺及机械过滤器的不足及旋流除砂器的适用性,指出旋流除砂器是重庆市江水源热泵系统应用中较为适宜的水处理技术。指出了目前旋流除砂器产品在重庆市江水源热泵系统中应用的局限性,提出未来应加强水质资料监测、开发针对细沙去除的专用产品、优化多台产品联用及管路系统设计、加强运行监测、加强产品行业监管。  相似文献   

17.
江水源热泵系统以江水作为热泵系统的热源为建筑物供热或供冷,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国家节能减排的形式下,在沿江有条件的地区已推广使用。该文通过重庆江北城CBD天然河床渗滤+人工河床渗滤+直取水联合取水工程,提出了一种适合江水源热泵的取水技术。  相似文献   

18.
江水源热泵系统以江水作为热泵系统的热源为建筑物供热或供冷,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国家节能减排的形式下,在沿江有条件的地区已推广使用.该文通过重庆江北城CBD天然河床渗滤+人工.河床渗滤+直取水联合取水工程,提出了一种适合江水源热泵的取水技术.  相似文献   

19.
水源热泵一般采用地下水作为水源,而长期抽取地下水将引起地面沉降、水质污染恶化,开辟新的水源热泵,具有十分重要的节能意义。温泉洗浴废水与一般的地下水相比,除水温不同外,还含有大量有机物、微生物。通过检测重庆南温泉洗浴废水水质,结果表明:废水钙镁离子含量、硫酸根离子含量超出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标准,而浑浊度、矿化度、pH值、氯离子含量和二氧化硅含量均能满足水源热泵供水水质要求;有机物浓度较高,存在生物污染。如对此类废水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水量稳定、水温高于常温的温泉洗浴废水不失为一种水源热泵供水的理想水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