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今天的报刊杂志习惯称之为“80后”?今天,“80后”已开始走上社会舞台,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或者已走上工作岗位。“80后”有着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人迥然不同的群体特征,因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和关注。不少社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80后”正处于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转型期,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少较为明显的缺点,但他们的昂然自信、富有创新精神,也是有别于60年代、70年代出生人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
上廿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发生“转型”巨变;80年代末,中国人开始膨胀“暴富”的梦想:90年代末,中国社会已经冒出了一批批“富豪”。他们光怪陆离的身影,有的走上了通往民族企业家的红地毯;有的则如行云流水,销声匿迹;甚至有的声名狼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60、70、80年代,上个世纪三个时段出生的人构成了现今职场最美丽的风景. “6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压力; “8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误解; “70年代”呢?要在“60年代”和“80年代”的夹缝中寻求发展,他们也很无奈。[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生于7O年代     
《西部人》2003,(9):52-53
编者按:无疑,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最后一年出生的人走上社会,“生于70年代“一语,日渐进入各种话语中心.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好像一些在幕后偷窥的孩子,突然被推到了台前,多少显得有些慌张和局促.……  相似文献   

5.
段彬 《天津经济》2009,(6):70-71
随着80年代出生的年轻一代在社会各个领域开始崭露头角,这一代人被赋予了“80后”的称号。有人说这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是祖国的未来与栋梁”;也有人这样形容:他们是“颓废、迷惘,没有责任感的一代”,是“草莓一族”,外表色彩鲜艳,表面还疙疙瘩瘩挺有个性,内里却缺乏承受压力的坚强与独立,怎能承担未来赋予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生于70年代     
《西部人》2003,(9)
无疑,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最后一年出生的人走上社会,“生于70年代”一语,日渐进入各种话语中心。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好像一些在幕后偷窥的孩子,突然被推到了台前,多少显得有些慌张和局促。他们对这种慌张和局促抱以自嘲式的抵制或规避。在抵制和规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们战胜自身的努力和取得身份认同后的巨大责任。  相似文献   

7.
波子 《中国报道》2009,(4):108-108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宝塔糖”专治蛔虫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宝塔糖”已经悄然不见了踪影。现在驱蛔虫可能是“肠虫清”主导世界了,每粒的价格在一块钱左右,一次两粒,城市人倒也不觉得贵。  相似文献   

8.
“特区速度”是深圳上世纪80年代的标签,“制造加工业”是深圳90年代的标签,“自主创新”是如今深圳的新标签。  相似文献   

9.
徐家钏 《浙江经济》2010,(18):32-33
一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品牌,孔凤春带给我们的记忆有很多:慈禧用过的鹅蛋粉,也是杭州人口中的“杭粉”;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拿着小瓶子去“零拷”的白玉霜;还有80后洗完脸后,妈妈给我们脸上抹的珍珠霜……  相似文献   

10.
刘环  郁晓雨 《走向世界》2011,(6):108-111
法系车进驻中国市场算不得最早的.但也不甘于人后。遥想当年.法系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谓风光无限,上世纪80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的标致汽车可谓是中国汽车市场最早的一批外来“掘金者“。广州标致505一度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而上世纪90年代诞生的东风雪铁龙更是和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并驾齐驱.其生产的神龙富康轿车是中国汽车市场经典的“老三样”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群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特殊群体,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饥荒岁月”,70年代动荡不安的“文革时代”和“上山下乡”运动,80年代忠实地执行了“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90年代面临下岗再就业,如今却又遭遇“中年丧子”之痛……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群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特殊群体,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饥荒岁月”,70年代动荡不安的“文革时代”和“上山下乡”运动,80年代忠实地执行了“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90年代面临下岗再就业,如今却又遭遇“中年丧子”之痛……  相似文献   

13.
以资源为依托完成产业与资本的初始积累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勤劳的府谷人就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开始兴办铁厂、水泥厂、电石厂、焦化厂等“五小工业”。80年代中后期,大力发展加工业、运输业、个体工商业,初步形成乡办、村办、联办、户办“四轮驱动”的发展局面。90年代,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一大批小煤矿、小水泥、小电石、小焦化、小泡花碱等民营企业如雨后舂笋般迅猛崛起。  相似文献   

14.
《民营视界》2005,(11):1-1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早期,成千上万的老板们从“专业市场”淘到了“第一桶金”。但不幸的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专业市场的衰落,曾靠专业市场起家的老板们已再无能力走出专业市场。  相似文献   

15.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面临的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80年代民间创业者,20余年后,现已开始陆续到了自然退休年龄,其创办的企业也到了代际传承的时候。虽然家族企业创始人自身很少意识到这点,有的意识到却出于忌讳心理避而不谈,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杨典 《今日重庆》2013,(10):96-96
古人吃药是为求仙、为治病或富贵人家之为养生,姑且不必管他。药与味觉记忆在汉统中一直有着奇妙的关系,这一点,即便现代人也如此。如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多有些“嗜药”。嗜药是因为嗜糖。盖因那时糖果少,儿童喜食甜,本天经地义,而小儿多病,吃药便成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蔚蓝 《中国经济信息》2011,(17):80-80,F0003
被苹果颠覆的“果粉"乐在其中,被小米渗透的“发烧友”乐此不疲,智能手机,你离得开它吗? 上世纪80年代,打长途电话要排长队;上世纪90年代,家里装部电话得费尽周折,手拿“大哥大”走在路上,会引来羡慕的目光;而步入21世纪,手机已经彻底完成了从贵族到平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肖知兴 《新财经》2009,(1):30-31
回首中国民营经济走过的二十年,上世纪80年代兴盛一时的企业早已不见踪影,上世纪90年代富豪榜上的一些企业家,只能在监狱里见到。而今天,在各类颁奖典礼上频频亮相的企业家们,创业历史大多不足十年。在中国做企业,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9.
李震 《当代陕西》2009,(6):44-45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布阵上,文学陕军始终占领着一个重要的高地。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杜鹏程、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第一代,到“文革”后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代表的第二代,再到90年代以后以杨争光、红柯为代表的第三代,一代一代的陕西作家,以骄人的战绩诠释着文学陕军的概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影视陕军再度成为全国影视兵团中的一支劲旅。影视陕军由西部电影和陕派电视剧构成。上世纪80年代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大本营,以吴天明、张艺谋、赵季平、杨争光为代表的西部电影,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城乡集体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人们开始探索和完善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开始追本溯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研究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的概念。过去,人们从来未曾怀疑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重要支点之一: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集体经济否定论”时低时高,“集体经济消亡论”未曾间断。近几年来,有的学竟然说“从理论上看,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与全民所有制这些概念,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原意”,“是斯大林的发明创造。”于是,有些人把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说成是“误区”,这是没有根据的。这里,我们先就马克思关于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概念的使用情况做些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